呂京都

男,漢族,1931年1月生,浙江永康市人。中教職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京都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31年1月
  • 性別:男
簡介,榮譽,

簡介

1949年3月參加工作,1950年3月畢業於浙江省幹部學校,分配北京鐵道兵司令部工作,1951年3月至1953年12月參加抗美援朝,任志願軍鐵道兵軍訓處參謀。因不怕犧牲不怕艱難險阻,完成任務出色,連續三年評為優秀團員,1953年10月又榮獲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軍功章獎勵。1958年轉業北大荒,不幸愛人去世,單身一人赴北大荒850總場任木工班長,化悲痛為力量,在環境十分艱苦,生活條件極差,任務又很繁重的情況下,忘我工作、大膽改革、銳意進取、不斷創新,建設北大荒,把事業重生命,帶領十幾名轉業軍官及支邊青年,邊學邊乾,加班加點,不分白天黑夜任勞任怨出色完成基建任務。一年中,正當事業有成之際,雪上加霜,家中父親又去世,因任務緊迫不能回去料理後事,在失去兩位親人的情況下,再次鼓起勇氣,通過實踐摸索,研製出一台多功能木工機械,能鋸、鉋、開榫、打眼等功能,提高功效十幾倍,該機械還被送黑龍江虎林縣技術革新展覽會上展出並推廣;同時在修建千人大禮堂時,又製造了一台土吊車,解決了跨度15米重十幾噸的大型人字形床架安裝時的燃眉之急。是年底被評為850總場先進生產者,並出席英模大會。1959年調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現為十三師)任宣教幹事,中學校長等職。1966至1973年文革期間,被打入另冊,成為“臭老九”,在戈灘上乾盡重活、累活、髒活,但仍能笑看世態,在工余時間還研製出一台1.9米直徑的凹面反光太陽灶,最高溫度在420℃,能燒水、做飯、炒菜,省又衛生,每天還可為左鄰右舍燒開水,方便民眾生活。1973年平反昭雪,此時,人生已度五十年,幾度坎坷走人生,歷盡艱難志未沉,幸逢盛世太平天。在有限的生命中,工作更加勤勤懇懇,不計得失,團結奮進,先後評為兵團紅星三場五好乾部,先進工作者。1989年離休。離休後繼續發揮餘熱,被十三師教委聘用7年,負責兩基評估及掃盲工作,兩基評估在當時是件新的工作,不僅面廣繁雜且任務緊,但能在千頭萬緒中有條不紊圓滿完成,受到教委領導好評。後又被紅星三場聘為主編,編纂“場志”3年,在歷史資料極其殘缺情況下,竭盡全力蒐集整理資料。一次在外出找資料途中,不幸遭車禍,撞斷肋骨14根,幾度極病危,但奇蹟般活下來,傷勢未愈便躺在床上趕寫“場志”,終於按時完成40多萬字的“場志”初稿任務。同時致力於新聞寫作,先後被新疆老年康樂報、生活晚報、哈密開發報、廣播電視報等報社多次評為優秀通訊員。

榮譽

1998年春節扎了一盞大型龍燈,被哈密市燈展評為一等獎、獲獎金2000元,2003年春節又扎了一頭毛驢,其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經耍出後受到觀眾一致好評,民眾都稱讚:老呂平時愛“倒騰”,人老心不老,手也真巧,整天搞點小創作,用獨有的方式享受晚年,感悟人生。其坎坷的人生經歷,眾多的成就榮譽,勾畫了其光輝的人生歷程。艱苦奮鬥、銳意進取的精神,使其踏踏實實地走過人生每一段旅程,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積極投身於捍衛國家領土完整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事業中,在其人生旅途中留下閃閃亮點。譜寫了不朽的傳奇故事。極大地啟迪教育新一代後人,步入新世紀,他雖已年邁,但仍豪情依舊,與時俱進,堅持鄧小平理論,認真學習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與新中國開始新世紀的征途。其業績已被《世界華人突出貢獻專家名典》、《中國精神文明大典》、《中國人物誌》、《人生難忘一瞬間》等辭典收入。難忘一瞬間,這是人生的一個光環,光輝歷程載入史冊,流芳百世,恩澤後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