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亞臣

呂亞臣

呂亞臣,男,1960年4月生,漢族,黑龍江慶安人,1982年從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現燕山大學)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專業本科畢業並於當年參加工作,2001年畢業於燕山大學工程領域專業,獲碩士學位。現任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副總裁、上海電氣重工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上海重型機器廠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長、總經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亞臣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黑龍江慶安人
  • 出生日期:1960年4月
  • 職業:上海電氣重工集團總裁
  • 畢業院校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現燕山大學),燕山大學
  • 主要成就: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全國勞動模範
    上海市先進制造業領軍人物
個人簡歷,個人榮譽,精彩人生,

個人簡歷

 現任上海重型機器廠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982年畢業於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現燕山大學)機制工藝及設備專業,獲學士學位;2001年畢業於燕山大學工程領域專業,獲碩士學位;2004年開始於燕山大學材料加工工程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1982至2000年,歷任中國第一重型機器廠工藝員、科長、處長、副總工程師兼生產長、常務副總經理。2000年作為上海市引進人才調入上海重型機器廠有限公司工作至今。2004年、2005年獲得上海市勞動模範和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2001年呂亞臣臨危受命到一個連續十年虧損、頻臨破產解體的上海重型機器廠,2005年,上重廠的商品產值是2000年的13.8倍,職工人均收入是2000年的3.7倍。上重廠承攬的蘇州河工程巨型啟閉閘門,刷新了上重廠製造的歷史記錄;製造的世界上最大萬噸雙動鋁擠壓機,獲2004年上海工博會金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生產的國內第一根淨重75噸大型船用曲軸,2005年初成功安裝在出口船上,改寫了中國大型船用曲軸依賴進口的歷史。
呂亞臣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呂亞臣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個人榮譽

呂亞臣同志是市第八次、第九次黨代會代表,十二屆市人大代表,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95年獲“中國機械行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1997年被評為機械工業部、中國機械冶金工會先進工作者,2004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重機行業優秀企業家200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上海市先進制造業領軍人物,2007年6月獲“突出貢獻工程碩士學位”,04年至今於燕山大學材料加工工程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精彩人生

一、據市場需求和企業特點,做出以電站制粉、冶金軋制和大型鑄鍛件為重點調整產品結構的決策並組織實施 
呂亞臣同志是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從東北地區引進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從2001年起擔任連續十年虧損、已瀕臨破產和解體的上海重型機器廠廠長以來,在黨委的緊密配合下,正確決策並組織和帶領全廠職工,通過近五年的拼搏,上重廠不但實現了解困目標,而且走上了持續發展之路。2007年上重的銷售收入為267804萬元,是2000年的812%;工業總產值(現行價)為425749萬元,是2000年的915%;利潤總額為38955萬元,2000年實際虧損4200萬元;承接契約為558182萬元,是2000年的1572%。 呂亞臣要求企業以招聘、引進等方式擴大工程技術人員隊伍;並與科研部門結合,不斷地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品種,最佳化原有產品,提升企業產品的製造等級;抓住國債項目的實施,組建船用曲軸和環保設備公司,研製、開發船用曲軸項目、隧道鋼模和環保水處理等設備,實施了進入新的產品領域,積極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使上重在電站中速磨煤機的契約承接量和市場占有率達到全國第一,中速磨煤機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通過技術創新,成為國內第一家為100萬機組配套的企業,而且正在拓展到其他使用領域;上重的船用鑄鍛件占國內市場的三分之一;使上重通過對大型鋼廠冷、熱軋機的製造,提升了冶金軋制設備的製造等級,成為了繼一、二重之後國內生產主軋機設備的第三家企業,改變了原來以來圖轉化為主的狀況,自行設計製造的濟鋼1700熱連軋生產線已投入生產運行,正進行開發設計3900中厚板軋機和2250熱連軋機的項目;2002年交貨的萬噸鋁型材壓機,其設備等級為世界之最、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2003年工博會上獲得金獎,並獲得200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4年中國第一根淨重75噸的大型船用曲軸製造成功,並於2005年1月下線,實現船用曲軸國產化零的突破,其質量得到挪威船級社專家驗證認可,目前已形成批量生產的能力,不但結束了我國船用大型半組合曲軸依賴進口的歷史,並實現了批量出口。
二、以效益為中心調整經營策略,做出錯位經營、追求批量規模,以電站、冶金市場為重點全力爭搶契約的決策並身體力行地實施
對電站設備,要求全力以赴,每標必爭,並要發揮中間代理的作用,進入長期以來由競爭對手控制的東北、華北等市場;以大鋼廠冷熱主軋機為主、特別要發揮工藝段設備的製造優勢,加大冶金設備的承接量;根據重機行業的特點,實施錯位經營,追求批量、規模效應的經營戰略。他身體力行地帶領了行銷人員走訪用戶,宣傳上重的產品,爭搶訂單。契約的承接量從2001年的7.3億元猛增到2006年的40億元以上,而且所承接的契約適應企業產品結構的調整,有利於生產的均衡安排,保證了企業效益的實現。
三、做出以加快產出、準點履約為目標,調整生產組織方式,緩解上重生產能力與任務的矛盾的決策並組織實施
針對上重出產能力與任務極不平衡,呂亞臣以“契約履行率”為重點,採取了調整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和對車間的考核分配辦法,達到加快產出、準點履約的目的。他在要求加強生產計畫的有效控制、最佳化工藝手段壓縮周期、加強現場的生產與技術的結合、採取外包內做與內部生產大結合、引進技術工人與實施內部職工的培訓結合、充分利用社會力量,以擴大以磨煤機零部件的批量社會協作等措施的同時,對主體加工車間及其職工實施了計時工資制,即將職工的工資收入與工時掛鈎考核分配方法、以“邁小步、不停步”的形式,按崗位業績和履行職責考核分配的方法,根據生產瓶頸,及時調整與完善企業分配機制,激發出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產出的同時,增加職工的收入。在上重廠出現了:完成的商品產值從2000年2.88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49億元,機加工工時從2000年的40萬小時到2007年達到123萬小時,車間技術工人的人均收入大幅提高,職工收入正朝勞動力價值與勞動力市場價格相一致的方向逐步接軌。
四、著眼長遠、立足發展,做出最佳化企業資源配置,調整資產結構,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建立和健全有行業特點、上重特色的管理體系和管理模式的決策並組織實施
最為職工稱道的是,呂亞臣一心要摘掉上重頭上的“窮帽子”。就在企業的經濟形勢取得初步好轉的時候,他就立足於企業的長遠和可持續發展,最佳化企業資源配置,開始了上重近十年來規模最大的技術改造:從2003年開始的冷加工技術改造投資超過億元,擴建一萬多平米的生產作業場所,購置了高精度設備36台。基礎的開挖、新增設備的安裝調試與危舊建築物的整修,道路、綠地等工廠環境的整治的同步進行,加上企業職工食堂、經營大樓、技術中心大樓的改造,不但提高了上重的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了上重設備的新度係數,加強了冷加工的裝備能力,而且改善了企業環境和職工的生活環境。從2005年開始,根據上海市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戰略、結合科教興市項目而進行的熱加工技術改造已經初見成效,其主持的冶鑄改造和動能擴容項目只用了14個月就完成建設,投入運行,使上重的年鋼產量從8萬噸達到25萬噸,並成功地用700噸鋼水一次澆鑄450噸的大型鑄件,不但達到設計標準,而且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65萬噸自由鍛造油壓機已製造完成,正在調試中,至此,上重的熱加工能力已達國內領先,並具有國際競爭力。整個熱加工改造項目總投資將達到13.3億元。
呂亞臣注重資產結構的調整,在2001年將熱加工組建為獨立法人單位,當年取得了虧損額比改制前下降了85%的實效,又連續實現了全部贏利的目標;對上重所屬28家子公司進行了清理整頓,消滅了企業的出血點。同時,形成了以財務為主線、成本控制為重點的管理體系。
面對上重作為一個老的國有企業,呂亞臣要求按上市公司的規範加強企業的制度建設,提出了要“探索建立具有重機行業特點、上重特色的企業管理模式和管理體系”的思路,現正在實施該項戰略決策。
五、以重工集團為新的平台,為打造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工產業而努力奮鬥。
2007年1月,呂亞臣同志任上海電氣重工集團總裁。他正在帶領一班人以重工集團為新的平台,以建設上海閔行熱加工製造基地和臨港極端製造能力生產基地為依託,以核電(核島主設備)、大型鑄鍛件、船用機電產品(含曲軸)、大型冶金裝備和重型礦山碾磨製粉等超大重工裝備為主打產品,其近期的戰略目標是:核島主設備的成套集成能力成為中國第一,大型船用曲軸的生產能力和品牌成為世界第一,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人民幣。呂亞臣同志表示,他將以全部精力,堅持不懈地圍繞打造“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工產業,為振興中國和世界的裝備製造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