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耳療法

藥粉吹耳療法,又稱“耳內吹粉療法”,是將藥物研成極細粉末,吹布於外耳道內或鼓膜上,以治療耳部疾病的一種方法。本療法起源較早。據記載,後漢時期,華佗已用吹耳療法治療耳內濕疹、耳爛有膿等,取得較好的效果。至晉代,已套用於耵耳、耳中痛、耳流膿血等。葛洪《肘後備急方》將有關方藥、方法作了較詳細的整理。元代朱丹溪《丹溪治法心要》、明代胡濙《衛生易簡方》、清代程國彭《醫學心悟》等對本療法也有記載。至今仍套用於臨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吹耳療法
  • 別名:耳內吹粉療法
  • 內容:將藥物研成極細粉末吹布於外耳道
  • 類型:治療方法
基本內容,臨床套用,注意事項,按語,

基本內容

一、方藥與工具
1.根據病情選擇藥物,然後將藥物研製成極細粉末,裝瓶備用。
2.取噴藥粉器(民間稱之為“鼓子”),形似扁圓形長嘴油壺樣,也可用蘆管、細竹管或紙捲成細管代之。
二、操作方法
1.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患耳稍向上偏。
2.將噴藥粉器的長嘴端放上少許藥末,輕輕插入外耳道內,對準患處,用手指捏壓鼓狀的一端,將藥粉噴灑患處。如採用蘆管、細竹管、紙管等工具時,一端盛上藥末,從另一端用口吹氣,使藥末噴灑在患處。

臨床套用

本療法常用於急慢性中耳炎、外耳道炎、外耳濕疹、耳帶狀皰疹、耳內疼痛、耵耳等。
一、急、慢性中耳炎
1、取黃連12克,枯礬4.5克,冰片0.6克,共為細末,吹耳。每日1-2次。
2、取五倍子30克(燒炭存性),枯礬6克,共研細末,吹耳。每日1次。
3、取石榴花或芙蓉花適量,焙乾後研粉,吹耳。每日1-2次。
4、取黃連、黃芩、黃柏各等量,共研極細末,吹耳。每天2次。
5、取輕粉6克,地骨皮30克,冰片1.5克,三七粉6克,共研細末,吹耳。每日1次。
6、取豬膽一隻稍風乾,在其上方開一小口,將枯礬3克、龍骨粉1.5克填入,文火焙乾(勿使膽汁外溢)至脆,研末,吹耳。每日1次。
7、取爐甘石、青黛各6克,冰片4.5克,共研極細末,吹耳。每天2次。
8、取炒黃丹、枯礬各30克,凌霄花、赤芍各6克,共為細末,吹耳。適用於耳內濕潤,常出膿水者。如用上藥後,仍不乾者,加五倍子(焙)6克,全竭5個,胭脂少許,研末吹耳,即乾。
9、取一撮頭髮置於新瓦上,文火煅為炭,加冰片少許,吹耳。每日3-4次。
10、取白礬3份,食鹽1份,樟腦2份,冰片2份,共為細末,吹耳。然後用2厘米長大蔥白塞住耳孔。每日1次。
11、取密陀僧研成粉末,吹耳。每日1次。用於慢性中耳炎流膿水臭穢者。
二、外耳濕疹
1、柏石散:黃柏30克,石膏30克,枯礬15克,共研細末,吹耳。每日2次。
2、取碧玉散(市售成藥),吹耳。每日2次。
3、取豬膽汁250克,黃連粉30克,枯礬粉15克,先將豬膽汁蒸發水分,再加入黃連粉、枯礬粉煮沸,然後曬(焙)乾,研成細末,吹耳。每日l-2次。
4、取黃芩、黃柏、大黃、苦參各等份,研細末,吹耳。適用於紅腫焮痛、瘙癢出水者。
三、外耳道炎
l、爛耳散:穿心蓮粉0.3克。豬膽汁0.3克,枯礬0.6克,研末,吹耳。
2、取硼酸9克,冰片0.9克,膽礬0.9克,共研細末,吹耳。
3、取黃柏、石膏各30克,枯礬15克。共研細末,吹耳。用於分泌物較多,黃水淋漓者。
四、耳帶狀疤疹
1、取硼酸粉或磺胺粉吹耳,以防繼發感染。
2、取黃連、黃柏、板藍根、冰片,按1∶1∶3∶0.5比例研成細末,每日2次吹耳。
五、耳內疼痛
取蛇蛻燒灰,加冰片少許,研末,吹耳。

注意事項

1、套用本療法前,先將外耳道用生理鹽水或3%雙氧水洗淨。揩乾,然後再吹藥。
2、進行第2次治療時,必須將原有的藥粉取出,再洗淨外耳道,以防止藥末堆積阻礙膿液及分泌物排出。
3、吹藥藥量要適宜,防止藥粉堵塞耳道。
4、化膿性中耳炎內膿液較多者,應待引流通暢,膿液減少後方可套用。鼓膜穿孔或對藥物過敏者禁用本療法。

按語

本療法現已成為臨床治療耳道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如能進一步加以改進,當可更好地提高臨床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