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鼎芬

吳鼎芬(1870~1956),字潔誠,祖籍長樂,清末優貢。民國時期,他是福州開智中學(今福州十四中)的創辦者之一,就任過該校校長。後受民國政府指派,他兩次擔任長樂縣長。在長樂,他修水利、辦學校、平械鬥、穩治安以及保護當地重要的歷史文物,政聲斐然。他離任時,長樂萬人空巷前來送別,並贈萬民傘、刻石立碑,記述其功績。

基本介紹

  • 本名:吳鼎芬
  • :潔誠
  • 出生日期:1870年
  • 逝世日期:1956年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開啟民智 鼎力辦學
吳鼎芬的青年時期,正值腐朽的清朝晚期,因落後而國恥連連,極大地刺激了他那一代的知識分子。帶著切膚之痛,吳鼎芬作為有維新思想的青年,在鼓樓石井巷組織了開智學會,與一群知識分子閱讀報紙,評論時政。他們認為強國必須從教育做起,於是決定要辦學開民智。當時的鼓樓、倉山都已有數所公私立學校了,台江雖人口密集,但無一所正規學堂。遂呈請清政府學務處,要求利用台江南禪寺辦學。得批准後,於光緒甲辰年(1904年)十月開學,取名福州開智學堂。三年後,吳鼎芬任校長,後來雖離職,仍一直任“校董”,參與學校的發展大計。
在校任職期間,吳鼎芬始終引導學生自強不息、振興中華。在辛亥革命爆發前,開智學堂就是革命黨人宣傳革命、培養志士、聯絡同志的活動據點。辛亥革命爆發後,師生積極投入革命鬥爭,組建“防衛團”,保衛福州民眾安全,聯絡各校組成四百多人的北伐隊,北上抗清。在這場運動中,吳鼎芬負責文牘和籌餉。
在長樂任縣長期間,吳鼎芬把興學辦校作為重要大事來抓。民國三年(1914年),長樂各區雨後春筍般辦起十幾所公立國民學校。據《長樂縣誌》記載,經吳鼎芬發動鄉紳捐資興辦的國民學校有七所,分別在人口密集的坑田、沙京、嶼頭、龍田、古槐、三溪,有上千名適齡兒童得到教育。最可貴的是,吳鼎芬還在城關辦起縣立第一女子學校。
興修水利 造福鄉梓
民國二年(1913年),吳鼎芬被任命為長樂知事(縣長)。他一上任,就巡視了長樂南北各鄉。他發現南鄉的三溪、洋下、華陽、港西等地的堤壩、儲水塘、橋閘,有的被水衝垮,有的塌方。於是,他通告示諭,責成各鄉要通力協作,趁枯水季節修繕疏浚。
北鄉的陳塘港是長樂北部的一個重要水利工程。但是在吳鼎芬上任之時,陳塘港已數十年無人過問,河道淤塞,水患成災,北鄉一帶的農田已多年無收成。吳鼎芬見此情形,認為“勸農興利,責無旁貸”,多次前往北鄉一帶察看河道,隨後邀請當地父老鄉親,一起商議方案,然後動工。
吳鼎芬恢復了北鄉原有的水利局,令各鄉自行選舉出正副局長、會計、文牘、書記、評議、庶務等,不支薪水,悉盡義務。按田畝距港遠近,定出工費多少。
當年十二月,利用農閒水涸之時,開始疏浚陳塘港。吳鼎芬每天身先士卒,“步履泥濘中,每日數四”。他的行為感動了鄉民,鄉民們也踴躍參加,每天有萬餘名農夫參與疏港,工程進展迅速,於第二年一月完工。陳塘港恢復了往日儲水、泄洪、灌溉等功能。北鄉人為感激吳縣長之功,刻石立碑《知事吳鼎芬重疏陳塘港記》。
長樂依山臨海,淡水匱乏,從宋代以來就一直有人想引閩江水入長樂,均因當地龍腰山阻隔而作罷。一直到民國十六年(1927年),由當時的海軍成立了溉田局籌資興建蓮柄港工程引水入航。
民國十八年(1929年),年近花甲的吳鼎芬再次被任命為長樂縣長。此時,蓮柄港工程已打通龍腰山,進入後期的“提水揚高”環節。吳鼎芬主持了這項工作,在北山建設抽水泵站,安裝兩台瑞典製造的柴油機組,還修建乾渠25公里,灌溉了北山、鶴上等地的六萬多畝農田。
慧眼識寶 保護文物
民國十八年(1929年),一名張姓農民在城關的南山天妃宮遺址挖出一塊石碑,高1.62米、寬0.78米,正文楷書31行,共1176字。農民不知這是何物,立即到縣衙報告。吳鼎芬立即來到現場,發現這塊石碑上刻《天妃靈應之記》,是明朝航海家鄭和於明宣德六年(1431年)十一月第七次出使時鐫刻的。當年,鄭和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長樂以等候季風開航,在重修長樂南山的天妃行宮、三峰塔寺並新建三清寶殿之後,鐫刻《天妃靈應之記》碑於南山宮殿中。全文記載了鄭和七下西洋的時間、所歷諸國及在長樂的活動情況。
根據其內容,熟悉明史的吳鼎芬知道它對訂正和補充史書的缺漏有著重要意義,是一個珍貴的歷史文物。他吩咐衙役把這塊碑抬回縣衙“思善齋”並登記造冊,還將碑文拓片分贈親友。後來,南京國學圖書館的專家聽說了這件事,專門向繼任縣長王伯秋了解碑文下落。王伯秋在“思善齋”找到這塊碑並上報,它後來成為鄭和下西洋以長樂為出發基地的有力證據。
吳鼎芬一生清貧,沒有房產,沒有存款,回到福州後一直租房居住。1956年,他在福州北大路逝世。

主要成就

清末,他曾在鼓樓石井巷組織開智學會,探索救亡圖存之路,為教育救國積極實踐。他見台江人口密集,但缺少正規學堂,遂呈請清政府學務處,請求利用台江南禪寺辦學。得到批准後,他與志同道合者一起出資出力。學堂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月開學,取名福州開智學堂(現福州第十四中學)。3年後,吳鼎芬任校長,後一直擔任學校董事。同盟會成立後,這個學堂成為同盟會宣傳革命、培養志士、聯絡同志的據點。
武昌起義爆發後,吳鼎芬參與組建師生“防衛團”,投身反清鬥爭。福州光復後,他又參與聯絡各校組成400多人的學生北伐隊,北上抗清,他具體負責文牘和籌餉事宜。
1913年、1929年,吳鼎芬兩次擔任長樂縣縣長。任上,他恪盡職守,抓農耕、修水利、辦學校、平械鬥、穩治安,政聲斐然。他離任時,長樂萬人空巷前來送別,並贈萬民傘,刻石立碑,記述其功績。新中國成立後,他成為福州市政協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