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駒

吳駒

吳駒(841~905),號升喬,生於唐會昌辛酉 (元年),系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六祖蔭公之次子,開姓始祖吳泰伯之第六十七世孫。住泉郡錢鑒巷(今福建晉江)。初舉明經,唐鹹通十三年(872)登進士,授承事郎,唐光啟三年(887)任潮陽令。在任五年,察民情,重農桑,興教化,勤政愛民,卓有政績。任滿,因樂潮陽風土民情,遂創蘆溪定居,成為潮陽吳姓開基始祖。吳氏宗書《歷世系書》,詩曰:“潮陽系出晉江公,作邑唐時來此中,肇創蘆溪為鼻祖,本支百世不遷宗。”

基本介紹

  • 本名吳駒
  • 字號:號升喬
  • 所處時代:唐會昌辛酉
  • 民族族群:唐人
  • 出生時間:841
  • 去世時間:905
人物背景,人物履歷,生平故事,

人物背景

吳駒入潮創寨,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是唐代潮邑三大古寨之一。

人物履歷

吳駒子孫,蕃衍昌熾,遵祖訓,繼祖德,詩禮傳家,勵志奮進,人文薈萃,代有人才,流芳後世。如三世吳綦,為唐天?進士,任京都大司寇(刑部尚書)。四世吳昱,宋開寶元年(968)戊辰科進士,任大理寺評事;吳昊,宋端拱二年(989)登已醜科進士,累官左中大夫,刑部侍郎。五世吳敦仁,舉賢良方正,任建寧太守。八世吳少顏,登宋嘉定進士,為皇室雙郡馬;八世桂嶼(今貴嶼)吳說,登紹興乙卯科進士,歷官吏部尚書,天章閣侍制學士進上輕騎都尉奉朝請大夫。明院西吳智海之後,七世吳正偉,任江西南昌知府。四世吳酋之後遷桂嶼一脈,冠帶滿門,子孫顯達,在朝為官者有36人之多。歷朝歷代文昌武蔚,為官者眾。吳駒宗系垂成潮之望族。

生平故事

南宋末年,元軍於祥興元年(1278)大舉南下,吳駒十一世孫,居桂嶼吳樞一家,奮起抗元。吳樞,字應辰,宋鹹淳元年(1265)登進士,任江西南康錄事參軍,為抗擊元兵,與弟桄、希?,傾家資以助軍餉,招集鄉中丁壯勤王護宋,隨文天祥移師海豐。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文天祥於五坡嶺被執,應辰兄弟三人,同時壯烈殉難。二十七日,元將張弘范追兵剿殺桂嶼,應辰舉家30餘口,無一幸免於難。翌年正月廿八日,元兵又圍剿蘆溪吳氏家族,燒殺搶掠,毀鄉破寨,十世以前舉族上下,男女老幼,幾乎全部被趕盡殺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慘不忍睹,是歷史上有名的屠寨慘案!倖存者,或重返福建、或流落他鄉、或隱姓埋名,吳駒宗系,橫遭有史以來的一次大浩劫!
經歷了兵燹之災的吳駒子孫,隨著元朝政局的穩定,重返蘆溪,發揚蘆溪人勇武豪放,百折不撓的精神,刻苦自勵,復興創業。十一世吳道泰,字景陽,號隱泉,與堂弟吳哲南,號南溪,返回罹兵火而成廢墟的蘆溪,以大無畏的精神,堅毅不拔的毅力,艱苦卓絕,英勇奮鬥,繼傳統,興耕讀,勇開拓。並於明清時期,發展具有蘆溪獨創的三大經濟支柱:大面積種植生柑,農耕之餘大搞板築,以及發展紡織業,辛勤耕耘蘆水兩岸大片沖積土,遂成富庶繁榮的魚米之鄉,今日潮汕平原的泱泱大族。
“源之深者流雖伏而復涌,木之豐者枝偶折而必榮”。厥後,人文蔚起,科甲連第。繼蘆溪少顏、吳椿父子同登進士,又有臚崗院西正偉、仕華、吳?祖孫三代連魁。仕華精通五經,授漢州學正,升夔州新寧縣令,為人剛直,凡事先辨義利,時有流匪寇城,他不懼不屈,督壯士守城,以身殉職,邑人崇祀於忠義祠。
禮義相承,詩書不替,尊儒重道,古風可褒。十二世吳良玉的女兒吳來慶,父母雙亡,她矢志撫孤,采輿臨門而卻聘,終使四個年幼的弟弟得以成才,被明洪武皇帝敕封為孝姑,並於縣邑建孝姑牌坊和孝姑祠以祀之。其弟邦寧,奉召進京陳述民情,被封為“奉申大夫”、“四州糾察司”。十四世武、載二公與侄十五世梅隱公,訟回為寺僧霸占的、為祭祀先祖之用的石塔寺田租,出資修葺寺殿、僧舍、橋道,重修梵宇,延僧住持;並於永樂壬辰 (1414),與族人纂修蘆溪宗書,恢弘祖德、祖訓,共振先祖創業之雄風。明太學生范榮,披閱宗書作序時,慨然贊曰:“吳氏之門,家家詩書,人人禮義,一族雍睦,後之視今,也猶今之視昔,瓜瓞綿綿,螽斯繩繩,克昌厥後於無窮矣,噫,乃祖可謂善垂創之令祖。”明洪武進士林遜,為桂山吳氏譜撰序,曰:“今觀吳氏,在宋最盛,禮義相承,詩書不替,居官者,則以盡忠所事為念;家食者,則以睦族民澤物為心,或執誼捐軀者有之,或同居累世者有之,內而有婦人女子亦各秉貞淑不二之德……吳氏世德厚矣。”族中有吳少顏、吳椿、吳丙、吳來慶(孝姑)、吳武、吳載、吳?、吳從周、吳正偉、吳仕華、吳?、吳仕訓等人,入祀於縣治之鄉賢祠和忠義孝悌祠,厚德載物者眾。
族中還有一批不圖個人功名利祿,造福鄉邦,無私奉獻的優秀人物,值得稱道。有世居桂山七世裔孫吳惠成,於宋大觀二年(1108)兩次揭己財興建與修建桂嶼橋,交通東西兩岸,以興商賈;有明嘉靖年間,蘆溪十九世裔孫吳冬松,邑之庠生,放棄功名利祿,竭畢生精力尋找水源,傾己資置溝基開溝渠,乃修成溪頭糧溝,解族人近萬畝望天田乾旱缺水於倒懸,而成為旱澇保收田,是明代潮陽水利史上的一大壯舉!現代旅泰僑領吳宏豐,獨資1200多萬元,捐建潮陽吳宏豐婦嬰醫院。
吳駒任縣令期間,於唐大順二年(891)遷范厝墳(今潮陽區人民政府前)建學宮的功舉,影響著一代代後人。有八世少顏、九世吳椿,舍田1360畝,入明農石塔寺和桃山庵,作為學子修學和往返州縣赴考接待場所。有臚崗名士吳向志於育人,桃李燦然,明代名臣周光鎬之父周孚先,乃出其門下。桂山吳崇器創桂山學館,授徒里中,師道尊嚴,訓誨有方,潮汕有名進士陳江、陳?(即陳南科、陳北科)皆其高足。時至近現代,科教興邦,人才為本,振興中華,族人則視為己任。臚溪海內外鄉親,捐資4000多萬元,建成一座占地面積160畝,集幼稚園、國小、中學為一體的臚溪教育村,為培養下一代人才盡心盡力,創造更輝煌的未來。此外,旅泰僑領吳宏豐、吳娘錫和吳戊鎮等,捐資援建上厝國小;臚崗僑胞吳炳金,捐建臚崗學校吳炳金教學樓,為培養後代人才,慷慨解囊之義舉,皆為世人所津津樂道。
吳駒墓所,座落於臚崗龜山之東南阿,墓穴位取於“龜頸”,穴內雙棺雙?,內用晚唐的大紅磚構築,墓碑半圓形,全堅石三碑夾式。管柱二副,外柱文引用頌先祖吳泰伯的贊詩:讓國也稱王,從此荊蠻沾德化;興吳應作祖,頓教草昧起文明。內柱文:一世祖風,三讓美德。墓道入口處,豎一墓道碑,上刻:唐潮陽令吳公墓道,皇明嘉靖戊戌仲秋望日,工部侍郎莆陽宗沐大田立。並排有一碑,蘆崗唐代吳尹墓簡介。吳駒墓,1993年被列為潮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吳駒神主牌位,入祀蘆溪上厝綏成堂。祠堂匾額“吳氏家廟”四個字,為著名書法家、明大寶寺卿吳殿邦所書。祠址位於今臚溪上厝水關橋鳳腸溪北側,現屬上厝寨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