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詠湘(1914—1970)湖南省湘陰縣人(現為汨羅市)。一九三○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十六軍軍部諜報員,湘鄂贛軍區獨立營連長,第四十七團參謀長,獨立營營長,東北分區參謀長。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一團營長,一團參謀長,第一支隊司令部作戰參謀,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五十四團團長兼政治委員,第一師十六旅四十六團團長,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雪楓大學教育長,蘇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三十二旅副旅長、旅長,第三野戰軍二十一軍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軍長,軍長,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基本介紹
生平,功績,家庭,作品,評價,
生平
民國3年(1914年)5月15日生於湖南省湘陰縣長樂鄉龍洞(今湖南省汨羅市八景鄉山陽村龍洞)。6歲入私塾,12歲種田,16歲參加少年赤衛先鋒隊,隨後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民國20年春參加赤衛少年先鋒隊,同年5月參加紅軍,8月,調紅十六軍軍部參謀處當諜報員。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21年11月轉為中共黨員。22年始先後任排長、連長、湘鄂贛軍區獨立營營長,24年任湘鄂贛軍區東南交通大隊大隊長,25年元月,任軍區參謀兼獨立營長,奉命率部攻克瀏陽北鄉沙市街,《紅星報》曾以《打響了“反圍剿”》第一炮為主題報導。6月,升任紅十六師四十七團參謀長。期間曾3次負傷。傷愈後,在江西修水、銅鼓、宜豐、等地區堅持游擊戰。
民國26年(1937),吳詠湘在江西修水、銅鼓、宜豐、奉新地區與國民政府地方官員談判,完成部隊整編任務。翌年2月任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第二營營長,由平江開赴安徽,率部對日、偽作戰近100次。28年秋升任第一團參謀長。“皖南事變”中,隨第一梯隊從左路勝利突圍,到達蘇南,開闢抗日根據地。 30年3月升任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五十四團團長兼政委,開闢高郵、寶應游擊區。32年4月,調任四十六團團長兼蘇南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33年元月,率部隨一、三縱隊挺進杭州、嘉興、湖州敵後,堅持抗日。4月任一師十六旅四十六團團長兼蘇南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
民國34年冬(1945),吳詠湘任華中野戰軍隨軍學校副校長,35年春調任華中雪楓大學教育長。同年9月回部隊,任蘇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此時,主力部隊撤住兩淮地區,國民軍四十九師對其進行“圍剿”,吳泳湘率警衛團共有的兩個營,依靠地方幹部、民眾,配合民兵,擊退敵人進攻。翌年夏,任華東野戰軍第十一縱隊第三十二旅副旅長,37年春任旅長。年底,在碾莊地區圍殲黃百韜兵團戰鬥中,率部阻擊國民軍新五軍增援,浴血奮戰13晝夜,保證主力全殲黃部;隨後與兄弟部隊配合,在關帝廟追殲李延年1個團;又在永城東青龍集、陳官計地區包圍杜聿明部3個團,圍而不打,堅守1個多月,38年初,率部隨大兵團發起總攻,經4晝夜激戰,全殲被圍之敵,2月,任第三野戰軍第二十一軍參謀長,參加渡江作戰,5月3日攻克杭州,隨後相繼解放溫州、台州及整個浙東南沿海地區,並率部參加解放舟山群島戰役。
1950年2月,吳詠湘任第二十一軍副軍長,1952年8月任軍長。1953年3月率全軍赴朝鮮參戰。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56年因患鼻癌回國就醫。患病期間撰有《湘鄂贛人》、《戰鬥在鄂贛的紅十六軍》等回憶文章達數十萬字。1970年3月在上海病逝。
功績
奮勇殺敵身負重傷
1930年8月,吳詠湘參加了湘北游擊隊,同年十一月,湘北游擊隊編入湘北獨立團第一連。吳詠湘在這裡接受了最初的革命部隊的教育,養成了自覺遵守紀律、服從命令、作戰勇猛的良好品格。1931年2月,郭汝棟(原國民黨陸軍上將,時任第20軍軍長,1952年在重慶病逝)的部隊對湘北獨立團進行了“圍剿”。獨立團經幾次惡戰,彈藥無補充,傷員增多,又缺藥品,即向瀏陽轉移,經十餘天休整補充,再回湘北。在返湘北途中,曾配合紅十六軍攻擊平江北山。在這次戰鬥中,吳詠湘英勇作戰,不幸身負重傷。
後方工作
其時,湘北隨軍擔架隊冒險將吳詠湘抬回搶救,送到了紅十六軍後方醫院。這一經歷,使他感受到了革命情誼的可貴,對同志是應該無比熱情地關懷的。在醫院住了幾個月,身體還未康復,但亟想歸隊。正巧,紅十六軍由湖北來到修水,軍部副官到醫院動員傷病員回部隊,吳詠湘當即提出去前方工作,得到了允準。次日,即離開醫院去軍部,分配他在軍參謀處諜報科任諜報員。他帶病積極工作,獲得了好評,於是年年底,被批准加入了共青團。1932年,被選為少共省委第7次代表大會的代表,出席了少共代表大會。此時,吳詠湘作為一名紅軍戰士,在思想覺悟上也有了進一步地提高。1932年,吳詠湘被提升為軍部管理科差遣,任務是找民夫,帶勤雜人員隨部隊出發打土豪,下部隊督促檢查清潔衛生。他的工作積極性極為高漲,獲得了管理科長與科內同志的一致好評。同年11月,填寫了轉黨志願書,被批准由團轉黨,無後補期。
六七月事變
吳詠湘在政治上趨於成熟,在工作上,對參謀勤務與管理科工作也有了初步的實際經驗與體會,已成為革命軍隊中的一個初級幹部。1933年4月,吳詠湘被提升為傳令排長。在參加消滅羅霖七十七師4個營以及其它各次的戰鬥中,傳令排都保證了通訊任務之完成。1933年11月,湘鄂贛軍區為培養參謀人員,吳詠湘被調到紅五分校參謀訓練班學習。不久,參謀訓練班被臨時編入四十七團偵察班,吳詠湘任班長。
粉碎敵人圍剿
1934年2月,吳詠湘調入四十六團參謀處任見習參謀。吳詠湘在一個收容起來的補充連當排長,隨徐司令員返回軍區。1934年8月,吳詠湘至軍區的東南分區任模範連連長。經過集訓,已成為一支有戰鬥力的武裝部隊,為保衛蘇區、開闢邊區起到了一定作用。1934年11月,東南分區成立獨立二營,吳詠湘帶部隊上升編為獨立二營第六連。
部隊整編
1935年1月,各獨立營在軍區統一號令下,通過敵人的封鎖線,於崇陽的一
個小鎮會師,並進行了整編。在改編師部時,吳詠湘任師偵察連班長。為先機制敵,紅十六師即下決心夜行軍主動出擊,全殲敵4個營。這也為六七月事變中遇難的烈士報了仇。戰鬥剛結束,敵一零五師的一個營攻占高埂,回師再次攻擊,經一天的戰鬥,全部殲滅了敵軍。吳詠湘於是役中再次負重傷,被送進了後方醫院。1935年6月,吳詠湘的傷口痊癒,但身體仍很虛弱,出院後回省軍區參謀處繼續休養。8月,敵調動了十多個師的兵力在湘鄂贛蘇區構築碉堡,採取團團圍困的堡壘政策,企圖將我軍一網打盡。在極為緊張的情況下,省軍區為粉碎“圍剿”,省軍區機關組成一個獨立團,隨紅十六師突圍。吳詠湘擔任軍區機關主要幹部及特務員組成的幹部隊隊長。但是,在突圍中因指揮上的輕敵而失去了有利時機,以及選擇方向的不正確,部隊經過修水白沙時,經惡戰而未能扭轉不利形勢。除中路四十六團由徐彥剛司令員率領突出敵封鎖線外,其它各路均未成功。
思想成熟
省軍區機關打回詠生縣山區,省軍區機關部隊到了平、瀏、長、地區後,吳詠湘被任命為軍區東南交通大隊隊長。在這嚴酷的戰鬥中,吳詠湘進一步認識到了,革命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要有革命的決心,也要有革命的毅力,這才能戰勝前進路上的艱難困苦,去爭取革命的最後勝利。
鞏固部隊打擊敵人
1936年1月,吳詠湘調回軍區,提升為二參謀。其時,羅霖的七十七師開始
向平、瀏、長根據地“清剿”,軍區為反“清剿”,精簡機關,將省軍區機關的一部分部隊和勤雜人員組成一個軍區獨立營,由吳詠湘兼任營長,省軍法處長明安樓兼任政委。省軍區首長給獨立營的任務是,鞏固部隊,相機打擊敵人,自給改善生活。在近兩個月的時間裡,獨立營在吳詠湘率領下,打掉了封鎖根據地的一個重要碉堡,攻克了瀏陽北鄉的沙市街,而自己一無損失。返回軍區時,還帶回了一些糧食、布匹。省委紅旗報為此以《反清剿打響了第一炮》一文作了表揚。對吳詠湘來說,經過這次行動,提高了獨立作戰行動的能力,也增強了克服困難的自信心。
兩廣事變
回軍區後,他即被任命為平、瀏、長獨立營營長。1936年發生了兩廣事變,國民黨部隊主力大部南下,湘鄂贛地區僅有保全團防守,兵力空虛。吳詠湘帶領獨立營上升編為四十七團,任團參謀長。在萬載的亂石嶺,殲滅敵保全二團,吳詠湘在戰鬥中又負重傷,被送往東南分區醫院治療。在醫院中,他反思重新組建紅十六師後的指導方針,認為沒有採取軍政並進的戰略決策,實行有根據地的發展,因之,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未能擴展蘇區,無有力的依託,紅軍也未擴大。所以在敵人返防時,仍只能上山打游擊。在幾年的紅軍生涯的鍛鍊中,吳詠湘顯得相當成熟了。
宜豐太平山之戰
1936年10月,吳詠湘傷愈後,軍區派他隨趙龍政委一起到東北分區任參謀長。到職第二天,吳詠湘即帶領分區3個班的游擊隊出擊,在宜豐太平山取得了首戰勝利,消滅了奉新政訓團,繳獲了十多支步槍。勝利雖不大,但游擊隊對吳詠湘指揮的信心是大大增強了,這給他以後堅持鬥爭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將部隊安全帶回軍區
分區的領導責任落在了吳詠湘以及少共特委副書記劉珍吾、特委宣傳部長邱金生、游擊隊政委吳加民等人身上。在他們的領導下,堅持了東北分區的游擊戰爭。特委當即決定,由吳詠湘代紅十六師參謀長,以統率部隊。當時也決定了行動方針:儘量避免戰鬥,保證將部隊安全帶回軍區。這一任務在吳詠湘的主持下,很好地完成了。在此期間,吳詠湘更深刻地認識到了鬥爭的殘酷性與變節分子對革命的危害性,也使他在尖銳複雜的鬥爭中更加堅強起來,對鬥爭方針的確立與策略的運用,已顯得相當明晰與老練。
抗日戰爭
集中分散游擊隊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湘鄂贛地區為執行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決策,與國民黨駐軍五0師以及有關黨部談判,達成了和平協定。此時,軍區機關部隊進駐義江城。為集中力量,軍區決定由吳詠湘以集中專員的身份帶領特務員張學平、東北分區交通隊長周連相等去東北分區集中分散於各處的游擊隊。經努力,僅兩個月的時間即集中了各處的游擊隊員並發展了新的戰士達兩百八十多人,成立了3箇中隊,並在12月安全帶回平江嘉義。
創建抗日根據地
開展民眾工作
吳詠湘率二營抵達高淳後,即離開一團建制,直接由支隊部指揮進入溧陽地區,開闢民眾工作。江南的環境相當複雜。吳詠湘率部進入江南茅山地區時,其周圍大的村鎮都有維持會和偽水警隊,每個村莊都有槍枝,多而且好。土匪公開活動。這些武裝大都為封建反動勢力和會道門所控制。我軍進入江南後,他們採取三面政策:對敵維持,對頑親近,對我敷衍。對這些武裝力量,必須採取又團結又鬥爭的方針,對極端反動的,則堅決打擊,對尚能中立的,則儘量爭取、改造。1938年9月,吳詠湘由江南回到皖南雲嶺軍部、出任老一團參謀長,之後,又改任支隊司令部作戰參謀。在皖南時期,吳詠湘在政治上、軍事上都有了新的進步。他參加了新四軍第一次黨代會,學習了黨的各項政策。之後,又參加了全軍參謀工作建軍會議,在戰術素養和教育管理的能力上都有了提高。
皖南事變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吳詠湘所在部隊接到軍部命令,要他們獨立自主突圍到蘇南。支隊副司令員趙陵波違抗軍令,意要原地撤回。這遭到了江渭清副政委、王槐生參謀長與吳詠湘等人的堅決反對,堅持要按原計畫打出去。深夜,趙陵波叛變投敵。部隊按原計畫行動,在遇到敵人伏擊,部隊遭受極大損失的情況下,江渭清與吳詠湘率餘部進入蘇南。
1941年11月,由江都向偽化、頑化的高郵寶應地區進軍。在經過了艱苦的工作後,開闢了高寶同情區,之後,又結束同情區,在以軍隊為主的原則下,抽調幹部建立政權,發展武裝,建立稅收。於時,寶應、高郵兩縣政府正式成立,並發展了近兩千人的地方武裝。這又是吳詠湘獨當一面的工作,從開闢同情區到建立根據地,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家庭
妻:朱虹,1939年 1月由上海到達皖南雲嶺參加新四軍,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民運工作,1943年轉入軍隊機關任政治工作,歷任四十六團後方醫院、蘇浙公學女生隊、雪楓大學直屬隊政治指導員、支部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軍直政科幹事、軍幹部部助理員。1953年隨軍參加抗美援朝。1955年轉業到地方,任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區委組織部副部長。
子女六人,淮寶、東海、旅平、烈兵、南萍、中秋。均曾參軍並且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現東海、旅平,仍在軍隊工作。
作品
《湘鄂贛人》
《戰鬥在湘鄂贛的紅十六軍》
其中回憶錄集冊《湘鄂贛人》中的一篇《憶修水》,由於故事的文筆清新流暢,情節真切感人,在60年代就被入選《星火燎原》和著名作家周立波主編的《優秀散文選》。
評價
德,階級立場堅定,對黨對人民的事業忠誠老實,在長期的艱苦鬥爭中從未犯過政治動搖或立場不穩的錯誤;組織觀念較強;政治上較開展,接受新鮮事物較快;對人真誠直爽,作風正派;勇於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才,有較豐富的戰鬥經驗與一定的戰術素養,組織戰鬥細緻,決心果斷;有軍事行政管理教育能力;組織計畫性和總結工作的能力較好,工作有魄力有朝氣;有民主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