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羅

吳羅

古代吳地所產的,起源於戰國時期的傳統織造技術四經絞羅技藝。以輕軟著稱。四經絞羅輕薄透氣非常好,其面料表面呈現出若隱若現的浮雕效果,與皮膚的摩擦小,便於散熱。在中國古代,四經絞羅是最好的夏季服裝面料。蘇州是羅的故鄉,織羅技藝高超,素有“吳羅”之稱。2013年吳羅織造技藝列入第六批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承單位蘇州聖龍絲織繡品有限公司、家明緙絲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羅
  • 遺產級別:第六批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 項目類別:傳統技藝
  • 保護單位1:蘇州聖龍絲織繡品有限公司
  • 保護單位2:蘇州家明緙絲廠
歷史傳承,現代吳羅,

歷史傳承

1972 年江蘇省吳縣唯亭草鞋山原始社會遺址發掘出土的編結緯起花紋羅,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紋羅織物。 遺址出土織物為緯起花的羅紋織物,花紋為山形斜紋和菱形斜紋,織物組織結構是絞紗羅紋,嵌入繞環斜紋,還有羅紋邊組織。蘇州虎丘塔也發掘出了吳越國時期的四經絞羅。可見,到隋唐之際,綺羅服飾和織羅技藝在蘇州已十分普遍。五代時,太湖產絲區是吳越國的疆域。據《十國春秋》記載,吳越國時期的統治者曾向朝廷貢奉絲織品,種類有錦、羅、紗、絹等,且數量極大,說明當時吳越國的絲綢業十分興盛。
雜寶紋吳羅褙子雜寶紋吳羅褙子
南宋吳曾所撰《能改齋漫錄》卷15就有“少卿章岵,嘗官於蜀,持吳羅湖綾至官”的記述。到明清兩代,吳羅更成了絲織品中的佼佼者。明·田藝蘅《留青日扎》有“今吳地出水緯羅”的記載。明·張時徹《采葛篇》有“吳羅五文采,蜀錦雙鴛鴦”之句,對吳羅色彩倍加稱賞。明代蘇州絲織業極為繁盛,其中就包括羅的織造生產。據張瀚《松窗夢語》載:“大都東南之利,其莫大於羅、綺、絹、紵,而三吳為最。既余之先世亦以機杼起家,而今三吳之以機杼致富者尤眾。”明中葉,蘇州東北半城已成絲綢生產的專業區,“居民大半工技”,“皆習機業”。嘉靖《吳邑志》:“綾錦紵絲紗羅絹,皆出郡城機房,產兼兩邑,而東城為盛,比戶皆工織作,轉貿四方,吳之大資也。”
吳羅吳羅
但隨著清朝覆亡,隨著其主要消費群體高官權貴的消亡和織造局的解體,吳羅大批量的織造隨之停止。傳統四經絞羅製作,要經過20多道工序。由於其織造難度大,製作成本高,非一般平民所能消費,其技藝也日趨萎縮,更由於受到洋布的衝擊,織羅技藝幾近滅絕。

現代吳羅

1986年,蘇州絲綢博物館幾經研究,試圖恢復四經絞羅的織造技藝,但最終僅成功恢復了“素羅”。直到上世紀90年代,家明緙絲廠廠長周家明經多年摸索,“花羅”的織造技藝才得以成功恢復。1996年,周家明成功製造出了四經絞羅的織機。光福鎮的蘇州聖龍絲織繡品有限公司、太湖度假區的蘇州天翱特種織繡有限公司、木瀆鎮的蘇州錦達絲綢有限公司、蘇州工業園區斜塘鎮的家明緙絲廠等,掌握了吳羅織造技藝,並恢復了行將失傳的花羅(亮花羅、暗花羅)、羅緞、四經鏈式羅等諸多古老珍稀的織羅技藝。
蘇州唯一仍用於生產四經絞羅的織機蘇州唯一仍用於生產四經絞羅的織機
李海龍是原蘇州吳縣網路絲廠的資深員工,因為生意的原因,李海龍跟日本、韓國、美國等各國客商接觸較多,然而他發現,儘管紗羅織物日漸衰微,但在韓國、日本等地還是保留了傳統的紗羅織法。回國後,從1994年起他便一頭扎進了對花羅工藝產品研發中。最終李海龍開創出了一套獨有的花羅生產新工藝。新型紗羅工藝研發成功後,先後為美國客商織造了高檔賓館裝飾使用的蠶絲花羅窗紗數千米;為日本織造了四經組合的花羅和服面料及韓國的服裝花羅綢等。2003年李海龍在光福鎮成立了蘇州聖龍絲織繡品有限公司。2013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和聖龍公司聯合成立“中國古代錦羅織物實驗考古研發中心”,開發了“紗羅絞綜裝置及其絞綜工藝”。
李海龍專為世博訂製的紗羅樣坯李海龍專為世博訂製的紗羅樣坯
2013年5月吳羅織造技藝(四經絞羅)已被列入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單位為:吳中區蘇州聖龍絲織繡品有限公司、吳中區光福鎮文體教育服務中心,和蘇州工業園區婁葑家明緙絲廠。2013年7月首件採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吳羅技藝織成的袈裟在蘇州聖龍絲織繡品有限公司內舉行了封針儀式。整件袈裟總重1030克,耗用蘇州吳羅285克,綢、緞299.5克,絲線6克,24K黃金線213.5克,純銀線171克,白玉如意佩扣55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