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粹倫

吳粹倫

吳粹倫(1883一1941),名友孝,以字行,崑山人,教育家、業餘崑曲家。1941年11月在上海去世,年五十九歲。

基本介紹

  • 本名:吳粹倫
  • 出生地:崑山
  • 出生時間:1883年
  • 去世時間:1941年
  • 愛好:崑曲
  • 國籍:中國
吳粹倫(1883~1941),教育家、業餘崑曲家,名友孝,以字行。崑山人,世居巴城鎮北后街,後徙居崑山縣城。清宣統二年(1910)從蘇州兩江優級師範學堂畢業,成績名列第一,被留校任客籍日本教師的翻譯。辛亥革命後,該校更名為江蘇省立第一師範,他任數理化教師。授課之餘,雅愛崑曲,以讀曲自遣,曾被校長王欣鶴贊為“深嫻音律”。
1921年7月,蘇州“諧集”和“禊集”合併,組成“道和曲社”,地點在玄妙觀。首批曲友30人,吳粹倫即在其中。曲社每月同期員喇榜白(即定期集合演唱)一次,一周年時舉行大型曲敘(即集中演唱表演),輯成了《道和曲譜》四冊出版,影響極大。
道和曲社社員圖(最上一排左二為吳粹倫)道和曲社社員圖(最上一排左二為吳粹倫)
是年秋天,道和曲社骨幹張紫東等,發起創辦“崑劇傳習聽”,培養崑劇專業表演人才,得到曲友們一致贊成,紛紛捐款贊助。合計大洋1000元,作為開辦費。選出12人為董事,吳粹倫為其中之一。
崑劇傳習所於同年秋季開辦,地點在蘇州桃花塢五畝園(今蘇州崑劇院西側)。聘請崑劇專業團體“定盼背全福班”老藝人擔任教習。傳習所廢除舊科班制度,開設文化課,為有史以來第一所現代化的新型崑劇專業學校。學員大多是貧苦子弟,也有藝人的親屬。開始招生30名,後擴展為50名。藝名以“傳”字排行,故稱“傳棄燥講字輩”。學制三年,學成後,以“傳習所”“新樂府”等名義對外演出,後改名為“仙霓崑劇社”赴上海、南京各地公演,盛況空前。學員中嶄露頭角的有:朱傳茗、顧傳珍、鄭傳鑒、王傳淞、華傳浩、倪傳鉞等。崑山籍學員兩名:邵傳鏞、龔傳華。傳習所的成功舉辦,使古老的崑劇藝術得以傳承不絕。
吳粹倫當時在蘇州師範教書,收入菲薄,老家也不富裕,一家多口人住在狹窄的舊屋裡。但是他卓具眼光,認識到傳承崑劇藝術的重要性,毅然慷慨解囊,資助創辦傳習所,並擔任董事,熱心辦學,精心培育下一代,其歷史功績誠不可沒。
1924年,家鄉創辦崑山縣立中學(今崑山市第一中學前身),聘請吳粹倫任第一任校長。在他倡導下,學校成立了學生會,下設文藝部,文藝部下又設崑曲小組,參加學生有數十人戶煉微,他親自用蠟紙刻印崑曲教材,並且一字一句地教唱《漁家樂·藏舟》[山坡羊]、《邯鄲夢·仙圓》[混江龍]等曲子。撅笛橫吹,反覆教唱凶樂習甩,為傳承崑曲培養人才不遺餘力。這就是吳校長所倡導的“弦歌之教”,培養出了全國音樂人才丁善德和陸修棠。在他的親炙下,縣立中學師生中湧現出一批崑曲愛好者和演唱者,成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崑山肯跨符曲壇的中堅。
1928年秋,吳粹倫應聘黃炎培創辦的中華職業教育社,任總務主任。
吳粹倫到上海工作。他利用周末度假參加家鄉曲社活動,加入了“壬申社(榆集)”,並成為該社的一名骨幹。《壬申旬刊》是當時崑山出版的一份時政文論刊物,編輯同仁中喜愛唱崑曲的人組織了這個曲社。壬申社曾邀請音樂家黃自、文學教授陳中凡、龍榆生來昆講解樂理知識和詞曲欣賞。
1933年1月27日,由吳粹倫出面邀請並全程陪同曲學大師吳梅來昆演講。吳梅講了崑曲的歷史演變、戲曲著作的考證以及如何填詞、如何譜曲、如何唱、如何演等,內容豐富,精彩實用,受到聽眾一致讚揚。
1933年,吳梅從自己所創作的劇本中,選出滿意的三種,編為《霜崖三劇》,邀請劉鳳叔、吳粹倫、徐鏡清三位曲友協助譜曲。吳粹倫所譜《湖州守》全稱《湖州守乾作風月司》,前後共兩折戲,都由男角(正末,杜牧)主唱,第一折由[黃鐘醉花陰]等13個曲牌組成聯套,中間插進划船眾人合唱[龍舟歌]等4支曲子;第二折,又由正末唱[正宮端正好]等15個曲牌的聯套,都由吳粹倫譜曲。《霜崖三劇歌譜》出版後,得到了“詞(文)、律(曲)並佳”的好評。
吳粹倫能拍曲、撅笛、填詞、譜曲,稱得上是一位全能的崑曲藝術家。當時曲壇上有“二吳”(吳梅和吳粹倫)之稱,名不虛傳。
1932年起,吳粹倫任上海澄衷中學校長。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校舍及教育設施遭日軍炮火所毀。他四處奔走,商借房屋,於九月初準時開學。為此,遠在大後旬拳方的國民政府教育部通電嘉獎他在孤島“認真辦學,苦心撐持”。
1937年“八·一三”後,日機頻頻轟炸家鄉崑山,縣城大街成為一片廢墟。他在前浜的新居也被炸毀,半生心血頓時化為灰燼。他丁此憂患,貧病交加,心力交瘁,於1941年11月在上海去世,年59歲。
出於對吳粹倫人品和藝術的敬仰愛戴,他的家鄉崑山先後成立了“倫社”和“景倫曲社”,都用先生的名字命名。
《崑山縣誌》(1990)、《蘇州戲曲志》(1998)、《中國崑劇大辭典》(2002)、台灣版《崑曲辭典》(2003)、《崑劇志》(2015)等為他立傳。
吳粹倫能拍曲、撅笛、填詞、譜曲,稱得上是一位全能的崑曲藝術家。當時曲壇上有“二吳”(吳梅和吳粹倫)之稱,名不虛傳。
1932年起,吳粹倫任上海澄衷中學校長。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校舍及教育設施遭日軍炮火所毀。他四處奔走,商借房屋,於九月初準時開學。為此,遠在大後方的國民政府教育部通電嘉獎他在孤島“認真辦學,苦心撐持”。
1937年“八·一三”後,日機頻頻轟炸家鄉崑山,縣城大街成為一片廢墟。他在前浜的新居也被炸毀,半生心血頓時化為灰燼。他丁此憂患,貧病交加,心力交瘁,於1941年11月在上海去世,年59歲。
出於對吳粹倫人品和藝術的敬仰愛戴,他的家鄉崑山先後成立了“倫社”和“景倫曲社”,都用先生的名字命名。
《崑山縣誌》(1990)、《蘇州戲曲志》(1998)、《中國崑劇大辭典》(2002)、台灣版《崑曲辭典》(2003)、《崑劇志》(2015)等為他立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