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湖帆秋山晴靄圖》是吳湖帆1951年創作的中國畫。現藏於朵雲軒。畫中樹石、坡岸,先以淡墨定出輪廓造型。山石以短披麻皴為主,遠山略用長披麻皴,皴出陰陽向背、凹凸明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湖帆秋山晴靄圖
- 作者:吳湖帆
- 創作年代:1951年
- 畫作類型:設色中國畫
- 材質:紙本
- 現收藏地:朵雲軒
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賞析
金秋時節,秋高氣爽。山谷中瀰漫著裊裊的嵐氣、蒙蒙的霧靄。山巒在薄薄的雲霧中似隱似現,仿佛披著一領輕紗,給人一種似夢似幻的縹緲感。在去往山中的小路兩邊,怪石嶙峋。土丘、石塊,堆疊攢擁,或如拳,或如獸。雜樹則或直或曲,或俯或仰,欹側多姿,叢生於土丘、山石的罅隙間。遠處山腰間,一條瀑布飛流而下,淙淙流淌,在山腳匯成小溪。山腳上的密林,有如劍戈,森然挺立。山腰間,雲霧瀰漫,朦朦朧朧。山勢蜿蜒起伏。山脊之上,草木叢生。山上林蔭深處,幾間房舍隱約可見,儼然似有人居。
中國山水畫講求區分四時不同的景色,根據不同的季節表現出所畫景致的季節感來。正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講:“真山水之雲氣,四時不同,春融十台,夏蓊鬱,秋疏薄,冬黯淡。……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
近景雜樹以率意多變的筆墨勾枝點葉。近景松樹以重墨寫出松針,後襯淡墨雜樹。雜樹墨色深淺、水分多少亦有微妙區別,略施花青渲染。左右雜樹還施以赭色,以調劑、活躍畫面氣氛,豐富畫面色彩。中遠景小樹以米點皴出深淺、遠近層次。山上的植被也以米點皴出,並起到劃分、點醒山體結構和輪廓的作用。遠山以淡墨、淡赭、淡花青渲染而成。作者以腴潤乾枯、稚雅蒼勁的筆法描繪山石、樹木,以水墨、赭石、花青幾種深淺不同的色調,以淺絳設色的方法,將秋天的山水景致、晴朗的天氣、山中的雲霧這幾種物象加以意象的有機的整合,將“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的季節感表現得恬靜優雅、恰到好處,觀之令人神往。作者在題跋中寫道:“痴翁淺絳法為千古畫壇絕調,後惟婁東太常司農祖剎、得其三昧,非餘子所能夢見。辛卯十月,學之而變之。”肺胃“淺絳法”,是與青綠畫法相對而言的,就是在畫山水畫設色時,以赭石色為主,略用花青等色,不用石青、石綠等礦物質的重色。“痴翁”就是“元四家”中的黃公望,“婁東太常”、“司農祖孫”指的是“清初四王”中的王時敏和王原祁。
該幅作品以傳統的“三疊兩段”的構圖方法安排畫面。肺胃“三疊”,是中國山水畫中較常用的構圖方式,即將畫面分為地面一層、樹—層、山一層。所謂“兩段”,即景在下,山在上,雲或水在中。作者沒有機械地將地面、樹、雲、水和山截然分為三疊兩段,而以畫面左右兩邊的雜樹將地面、樹、雲、水和山有機地聯繫起來。在視覺空間的處理上,將近景的“平遠”與遠山的“高遠”結合起來。畫家在雲霧、嵐靄的處理上極具功力,輕渲淡染,將山中雲靄表現得淋漓盡致。他還利用煙雲進行虛實處理,以虛代實,以實襯虛。肺胃以虛帶實,是作者以留白的方式處理雲、水,同時指代被遮掩的山腰。所謂以實襯虛,是以筆墨渲染山腰、樹頂,擠出留白的雲、水,產生“連氛累靄:炎日韜霞”的藝術效果,使人有“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及“白雲深處有人家”的詩意想像。
該作品中的物象既簡又繁。所謂簡,是作者在作品中只描畫了山石、樹木和隱隱約約的房舍這幾種物象。所謂繁,就是作者在這幾種物象中,又以豐富的筆墨、筆法塑造出多變的形象,令觀者玩味無窮。因此,作品具有既單純洗鍊又豐富多變,既充分明了又含蓄婉約的多樣統一的藝術效果。
郭若虛有云:“世之有論,謂山水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吳湖帆的這幅《秋山晴靄》營造出了一種“可游、可居”的境象氛圍,令觀賞品玩者不禁產生踏秋訪隱之想。
作者簡介
吳湖帆,名翼燕,又名倩,更名萬,字通駿、東莊,號倩庵,別署醜移、湖帆,齋名梅景書屋,江蘇蘇州人,,擅畫山水,從“四王”、董其昌人手,溯及王蒙、董源、臣然、郭熙諸大家,博採眾長,白成一家。海派畫家“三吳一馮”是指吳湖帆、吳待秋、吳子琛、馮超然,吳湖帆為近代書畫大家,畫風縝麗豐腴,清秀潤逸,特別青綠山水煙雲渲染,有氤氳飄渺,泉石浩蕩之致,畫竹勁爽灑脫,沒骨荷花婀娜綽約,創有新格。書法精行楷,師瘦金體,用筆流暢,勁爽灑脫,疏密得當,為中年力作。晚年作草書氣勢俊發收藏宏富,精鑑定。著有《佞宋詞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