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梅人,男,漢族,1946年4月生,湖北黃梅人,1969年7月參加工作,197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構造地質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理學碩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淦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省黃梅縣
- 出生日期:1946年4月
- 畢業院校:武漢地質學院
- 職稱:教授
人物簡介,任職,研究所所長,社會兼職,發表論文,發表專著,主持科研,
人物簡介
吳淦國,男,漢族,1946年4月生,湖北黃梅人,1969年7月參加工作,197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理學碩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1964年至1969年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地質學專業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1971年8月至1972年7月北京地質學院青年教師進修班在職學習。1979年至1982年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構造地質學專業在職研究生。1984年10月至1985年4月上海外國語學院出國培訓部學習。1985年8月至1986年9月在前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和莫斯科大學進修。2000年10月至2000年12月在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第十七期“高校領導幹部進修班”學習。
1969年至1975年在北京地質學院工作。1969年7月至1970年6月安徽311地質隊生產鍛鍊。1970年7月至1971年7月北京地質學院五七地質隊從事地質找礦工作。1987年至1993年先後擔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礦產地質系副主任、系主任、科研處處長。1993年2月至1998年3月先後任地礦部地質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所長。1997年7月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兼副校長。1997年8月兼任中國地質大學副校長。1998年3月任黨委書記兼常務副校長。2000年1月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校長,2005年6月至2010年9月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俄羅斯工程院院士,俄羅斯功勳工程師,國立莫斯科地質勘探大學名譽博士,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礦聯礦業城市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全國地學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公開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專著、譯著6種,教材2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長期從事構造地質、地質力學、礦田構造等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
1964年至1969年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地質學專業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1971年8月至1972年7月北京地質學院青年教師進修班在職學習。1979年至1982年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構造地質學專業在職研究生。1984年10月至1985年4月上海外國語學院出國培訓部學習。1985年8月至1986年9月在前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和莫斯科大學進修。2000年10月至2000年12月在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第十七期“高校領導幹部進修班”學習。
1969年至1975年在北京地質學院工作。1969年7月至1970年6月安徽311地質隊生產鍛鍊。1970年7月至1971年7月北京地質學院五七地質隊從事地質找礦工作。1987年至1993年先後擔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礦產地質系副主任、系主任、科研處處長。1993年2月至1998年3月先後任地礦部地質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所長。1997年7月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兼副校長。1997年8月兼任中國地質大學副校長。1998年3月任黨委書記兼常務副校長。2000年1月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校長,2005年6月至2010年9月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俄羅斯工程院院士,俄羅斯功勳工程師,國立莫斯科地質勘探大學名譽博士,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礦聯礦業城市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全國地學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公開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專著、譯著6種,教材2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長期從事構造地質、地質力學、礦田構造等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
任職
研究所所長
1987年01月至1989年08月,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礦產地質系副主任。
1989年08月至1991年05月,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礦產地質系系主任。
1991年05月至1993年02月,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科研處處長。
1993年02月至1995年01月,任地礦部地質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
1995年01月至1998年02月,任地礦部地質力學研究所所長。
1997年07月至1998年03月,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兼副校長,中國地質大學副校長。
1998年03月至2000年01月,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兼常務副校長,中國地質大學副校長。
2000年01月至2005年05月,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校長,中國地質大學副校長。
2005年06月至2010年9月,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
2010年9月 因年齡問題退休離任
社會兼職
俄羅斯工程院院士,
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中礦聯礦業城市工作委員會主任,
全國地學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長期從事構造地質、地質力學、礦田構造等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
發表論文
1.曾慶豐、李東旭、吳淦國.構造疊加與成礦疊加.1984.中國科學(B輯).No.5.
2.吳淦國.蘇聯地質科研工作新動向.1986.地質科技情報.No.4.
3.李東旭、吳淦國. 內蒙古白乃廟礦田疊生成礦構造地球化學研究.1987.地質學報.Vo1.6⑴.
4.吳淦國.蘇聯是怎樣培養地質研究生的.1987.學位與研究生教育.No.4.
5.吳淦國.蘇聯礦田和礦床構造研究的某些動向.1987.地質科技情報.No.1.
6.吳淦國.內蒙古烏拉烏蘇礦田構造與金礦富集(俄文).1987.蘇聯高校通報:地質與勘探.No.4.
7.吳淦國.礦田和礦床構造研究動向.1988.地質科技情況.No.1.
8.吳淦國、印純清、侯光久.內蒙古白乃廟同軸疊加旋卷構造及其控礦規律.1989.地球科學(增刊).
9.吳淦國、吳習東.雲南金頂鉛鋅礦床構造演化及礦化富集規律初探.1989.地球科學.No.5.
10.侯光久、吳淦國.安徽藥園山銅礦控礦構造應力場及應變能量場模擬.1991.地質與勘探.No.6.
11.吳淦國.旋卷構造對內蒙古白乃廟金礦的控制作用(俄文).1993.莫斯科大學學報(地質學).No.5.
12.吳淦國.變形岩石的超音波研究.1994.地學前緣.No.1~2.
13.侯光久、吳淦國、魏俊浩等.冀西北金礦構造演化與金成礦模式.1994.礦床地質(增刊).
14.吳淦國.構造控礦的若干規律.1994.礦床地質(增刊).
15.周競平、吳淦國.銅陵地區伸展構造及控岩控礦作用.1994.礦床地質(增刊).
16.周競平、吳淦國、許國建.安徽銅陵新橋礦田滑脫構造及其控礦規律.1994.礦床地質(增刊).
17.魏俊浩、侯光久、吳淦國.測汞在金礦床深部含礦性評價中的套用.1994.地質科技情報.No.2.
18.魏俊浩、侯光久、吳淦國.典型礦化集中區礦床(點)分布的太極序列規律.1994.地球科學.No.2.
19.孫殿卿、陳慶宣、崔盛芹、吳淦國.全球構造格局及其動力學機制研究.1995.地學前緣.No.1~2.
20.Wu Ganguo,Zhang Da.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ditions of Structural Control of Minerals.1996.Journal of Geomechanics.Vol. 2(English Supplement).
21.Wu Zhenhan,Wu Ganguo,Wang Jianping.Constraints of the Meso-Cenozoic global velocity field of lithosphere o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China and its adjacent areas.1997.Episodes.Vol 20,No. 2.
22.張 達、吳淦國、陳金水、謝承濤等.福建龍巖中甲錫多金屬礦床成因機理.1998.礦床地質.Vol. 17(增刊).
23.陳柏林、吳淦國、黃仁生、謝艷霞.福建尤溪肖板金礦控礦構造特徵及其對礦化的控制.1998.火山地質與礦產.Vol. 19⑷.
24.趙榮文、陳柏林、吳淦國.福建尤溪肖板地區構造與金礦化的關係.1998.有色金屬勘查.Vol. 6⑶.
25.張 達、吳淦國等.龍巖中甲錫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徵及成因機理.1998.有色金屬勘查.Vol. 6⑶.
26.張 達、吳淦國等.福建龍巖中甲錫多金屬礦床構造控礦特徵.1998.火山地質與礦產.Vol. 19⑷.
27.陳柏林、吳淦國.福建蒲洋變質核雜岩構造及其控礦作用初探.1998.福建地質.Vol. 13⑶.
28.陳柏林、吳淦國.福建尤溪肖板金礦床成因探討.1998.礦床地質.Vol. 17(增刊).
29.杜子圖、吳淦國、王義強.微細粒浸染型金礦的構造動力成礦作用研究-以西秦嶺巴西金礦為例.1998.現代地質.Vol.12⑴.
30.吳淦國.礦田構造與成礦預測.1998.地質力學學報.Vol.4⑵.
31.馬寅生、崔盛芹、吳淦國.遼西北票及其南天門斷裂的第四紀活動.1998.地球學報.Vol. 19⑶.
32.吳樹仁、吳淦國、胡道功等.鄂西清江上游NE向活動斷層束分段分形特徵.1999.地球學報.Vol. 20⑵.
33.陳柏林,吳淦國.趙榮文福建尤溪肖板金礦床金的賦存狀態及金礦物特徵.1999.岩石礦物學雜誌.Vol. 18⑵.
34.陳柏林、張 達、吳淦國等.福建龍巖中甲及其外圍磁組構研究.1999.地質力學學報.Vol. 5⑴.
35.Wu Shuren,Wu Ganguo.Dynamic analysis of deformational structures of the Xiannushan fault zone in the 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1999.Acta Geologica Sinica.Vol. 73⑵.
36.吳淦國、陳柏林、黃仁生、吳建設、張 達.福建省尤溪肖板金礦及其外圍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1999.地質力學學報.Vol. 5⑴.
37.馬寅生、崔盛芹、吳淦國.醫巫閭山變質核雜岩構造特徵.1999.地球學報.Vol. 21⑷.
38.Wu Ganguo,Zhang Da,Cheng Bailin.Relationship between Crustal Structure and Tin Mineralization in South China.1999.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Vol.10⑴.
39.吳淦國、張 達、陳柏林.中國東南大陸中生代構造域的轉換及其與成礦的關係-以閩西南地區為例.2000.Earth Sciences.Vol.25⑷.
40.Wu Ganguo,Zhang Da,Cheng Bailin.Wu Jianshe,Post-Mesozoic Transformation of Tectonic Domain in Southeastern China and its Geodynamic Mechanism.2000.Earth Sciences (English edition).Vol.11⑶.
41.馬寅生、崔盛芹、吳淦國.遼西醫巫閭山隆升歷史.2000.地球學報.Vol.21⑶.
42.吳淦國、張 達、陳柏林.構造地質學的現狀與進展.2001.地質論評.Vol.17⑶.
43.張 達、吳淦國、李東旭.銅陵鳳凰山岩體接觸帶構造變形分析.2001. 地學前緣.Vol.8⑶.
發表專著
1.吳淦國、湯鳳林.從蘇聯副博士培養對中國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建議.1987.地質管理.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No.5.
2.吳淦國、孫希賢.地質力學簡明教程.1989.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3.Ф.И.沃爾弗松、П.Д.雅科夫列夫著,吳淦國譯.礦田與礦床構造.1989,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4.吳淦國.蘇聯建立和開發礦物原料基地主要科研方向.1990.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5.吳淦國.變形岩石的超音波研究(摘要).1992.地球科學進展.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6.任有福、吳淦國、張玉香.適應改革開放形勢開創地質高校科研工作新局面.1994.中國改革縱橫談(第一輯).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7.侯光久、吳淦國.冀西北水晶屯金礦區構造演化與成礦.1997.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8.吳淦國、張 達.構造對成礦元素聚散的控制作用.1997.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構造地質與地質力學).地質出版社。
9.Wu Ganguo,Zhang Da.Structural Control on 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 of Ore-Forming Elements.1997.? VSP,Proc. 30th Int’l. Geol. Congr..Vol.14.
10.吳淦國.地質力學的機遇與挑戰.1997.中國科技文庫。
11.杜子圖、吳淦國.西秦嶺地區構造體系及金成礦構造動力學.1998.地質出版社。
12.王平安、陳毓川、裴榮富、吳淦國.秦嶺造山帶區域礦床成礦系列、構造-成礦旋迴與演化.1998.地質出版社。
13.吳淦國.構造體系控礦的物理化學條件.1998.《地質力學的方法與實踐》第五篇(上)-地質力學在礦產資源勘查中的套用.劉迅等編著.地質出版社。
14.張 達、吳淦國.陳柏林.華南地殼結構對錫成礦作用的制約.1999.大陸構造及陸內變形-暨第六屆全國地質力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地震出版社。
15.吳淦國、鄧軍.金屬礦產礦田構造研究現狀.1999.陳毓川主編《當代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地震出版社
16.陳慶宣、吳淦國.建國五十年來地質力學的主要進展.1999.《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王鴻禎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7.吳淦國、陳柏林、張達、吳建設.2000.中國東南沿海金礦地質特徵與找礦方向.第二屆世界華人地質科學討論會。
18.張 達、吳淦國、陳柏林、吳建設.閩西南地區錫多金屬成礦地質條件.2000.第二屆世界華人地質科學討論會。
主持科研
1.武夷山西南緣及鄰區銅金錫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預測研究(1995-1998,50萬元,國家計委行業科技找礦,負責人)
2.燕山陸內造山帶造山作用過程及動力學機制(1996-1999,60萬元,原地礦部重要基礎研究項目,第二負責人)
3.甘肅北山玉石山-黑山-馬鬃山成礦帶銅金鎳成礦條件與找礦遠景研究(1996-1999,25萬,原地礦部定向基金,負責人)
4.福建龍巖中甲及其外圍錫礦賦存狀態、控礦條件、礦化分帶性及成礦預測研究(1997-1999,原地礦部定向基金,13萬元,負責人)
5.斷層自組織研究-以走滑斷層為例(1998-2000.12,16萬元,自然科學基金,骨幹)
6.甘肅北山地區榴輝岩的大地構造意義(1999.1-2000.12,6萬,地質行業科技發展基金,負責人)
7.永梅會相鄰區綜合找礦預測(1999-2000,地質大調查,100萬元,負責人)
8.燕山造山帶中生代伸展構造特徵及其板內造山意義研究(1999-2002,18萬元,自然科學基金,負責人)
9.上杭-紫金山地區的成礦作用、深部過程與資源潛力(包括台灣金瓜石礦床)(2000-2001,20萬,地質大調查項目,子專題第二負責人)
10.大規模成礦作用及大型礦集區預測課題:長江中下游地區銅陵和寧蕪大型礦集區(2000-2005,180萬,973項目,課題負責人)
11.北方化石與岩石標本庫(1999-2000,200萬,科技部基礎工作項目,負責人)
12.重點成礦區帶綜合研究項目-東南沿海成礦區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綜合研究(2001-2003,地質大調查項目)
12.內蒙古白乃廟銅礦帶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及化探找礦研究(該專題為地質部1980-1981年科技發展規劃第74項:多金屬礦床地球化學特徵與異常評價及成礦成暈機制的研究,骨幹參加人員)
13.構造-岩石物理分析及其在構造應力場研究中的套用(地質行業科學技術發展基金,1988-1991,3.5萬)
14.西藏日喀則地區地熱田開發研究(西藏科委,1987-1988)
15.陝西沙溝-楊斜大斷裂帶及曹坪岩體含礦性研究(1988-1989,陝西地礦局,骨幹參加人員)
16.河南嵩山1:50000地質填圖(1977-1978,參加人員)
17.中國東部幾個礦田構造的複合分析及構造化學研究(地礦部六五地質力學發展規劃,1980-1983,李東旭,吳淦國等)
18.河北張家口下雙台-常裕口一帶地質構造特徵及成礦預測(1990,冶金部地勘局,13萬)
19.河北崇禮縣水晶屯礦區及其外圍控礦構造及成礦預測(6萬,冶金部地勘局,1991-1992)
20.湖北大冶宋家灣金礦區控礦構造及成礦預測(冶金部中南地勘局)
21.廣東廉江-化州一帶成礦預測及靶區優選(八五部攻關,1991-1994,負責人)
22.安徽銅陵新橋及外圍地區新橋式礦床控礦構造及成礦預測(1991-1992,周競平,吳淦國等,冶金華東地勘局803隊)
23.河北崇禮縣四台溝-黑林溝金礦帶成礦地質條件與成礦預測(4萬,冶金部一局,1993-1994,第二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