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琪(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文物專家)

吳永琪(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文物專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永琪,男,57歲,山東萊陽人。1971年到陝西省博物館工作,1978年調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籌建處,1987年任秦俑博物館副館長,1998年任館黨委副書記,兼秦俑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文物學會修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要從事博物館管理和文物修復、保護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永琪
  • 國籍:中國
  • 性別:男
  • 籍貫:山東萊陽
  • 工作領域:博物館管理和文物修復,保護工作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多年來秦俑文物的保護以及秦俑博物館的發展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作為秦俑博物館館長的吳永琪為了秦俑文物的保護事業,為了秦俑博物館的發展兢兢業業、殫精竭慮、任勞任怨,默默的將自己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秦俑文物保護事業,他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曲文化遺產保護人的時代凱歌!
吳永琪祖籍山東,生於北京。1969年,不滿18歲的吳永琪回響黨中央的號召,到陝西延安農村插隊。1971年吳永琪被招工進了陝西省博物館,當了一名講解員,自此開始了長達30餘年的文物工作生涯。已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的吳永琪在回憶這段歷史時說:“儘管當年不是我選擇職業,而是職業選擇了我,但是我卻從未後悔也從未想過放棄”。1978年12月,吳永琪從省文化局調到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從事文物修復與保護工作,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從踏上黃土地的那一刻起,吳永琪的命運就和這片黃土地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人物經歷

2005年獲“首屆陝西紅旗人物”。
艱苦奮鬥,文物保護成績斐然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的一座陪葬坑的試掘方內,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這是繼兵馬俑坑之後,秦始皇陵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由於曾遭受坍塌損壞,兩乘銅車馬出土時均破損嚴重,無法在發掘現場進行精細清理,為了能更安全穩妥地做好後期清理拼對工作,吳永琪提出了整體遷移方法,將銅車馬及其附帶的土壤在原狀不變的情況下全盤運至室內,使銅車馬本體及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保存,為後來的修復、保護以及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銅車馬運到了秦俑博物館後,隨即開始了修復工作。吳永琪帶領一批保護修復人員不顧土垢,銅銹的污染,不顧化學藥品及某些有害氣體的侵蝕,一片一片、一塊一塊的把碎成幾千片的銅車馬完整的修復好。在修復保護研究工作過程中的每一次發現都令吳永琪和他的同事們驚嘆。例如銅車馬的鑽孔、修銼、倒角、活鉸連線、鑄接、雙金屬連線;大型青銅器鑄造、薄壁鑄造、鏤空成型等等無一不代表著當時的高超科技水平,充分體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經過8年的奮戰,兩乘銅車馬終於修復完工。一組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再現了昔日的風姿。
1994年12月《秦陵一號銅車馬修復技術》項目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的鑑定,專家組認為:該項目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考古學和工藝技術等方面的調查研究,分析了一號銅車馬的結構、主要部件的成分、各部件的形態及其相互關係,制定了綜合利用粘結、焊接、機械連線及適當使用加強件補強的總體修複方案。在修復材料及工藝方面,經過理論研究、模擬試驗,篩選出合理的粘接、焊接材料、配方、方法及其工藝,並根據對比實驗研究成果,對銅車馬彩繪進行了進行了加固保護,從而成功的保護修復了秦陵一號銅車馬。修複方案科學、合理、可行,技術資料齊全,實驗數據可靠。本項目將傳統修復技術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在修復工藝設計和修復技術方面有所創新,在大型青銅文物修復領域裡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95年陝西省文物局授予該項目“陝西省文物局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同年獲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997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江總書記在視察銅車馬時,了解了銅車馬的修復情況後由衷地讚嘆道:“他們能把零散地碎片修復得這樣完整,勞苦功高。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
秦始皇陵和兵馬俑是我國首批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五處遺產地之一,它的保護長期以來為世人所關注。尤其是陶俑的彩繪,它對於研究秦代的雕塑藝術、軍事、科技等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由於彩繪出土後存在起翹、剝落這一嚴重問題,1987年,秦俑博物館成立了“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課題組,集中力量進行專題攻關研究。
研究之初,課題組面臨諸多問題,儀器缺少,實驗室簡陋,研究人才奇缺。為了克服這些困難,吳永琪帶領一幫年輕人,艱苦奮鬥,同心協力,採取請請進來與走出去兩種辦法來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一是積極地從高等院校招收專業人才,及時充實研究隊伍;同時積極組織研究人員參加國際、國內的學術活動,以及選派青年科研人員到國內外進行專業的培訓強化。
經過10多年長期不懈的努力探索,課題組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一,用科學、可靠的綜合分析方法證實了秦俑彩繪有機底層是用中國生漆製作的;其次,在有確切出土地點和年代的秦俑上,首次發現了20世紀80年代才被人們認識的紫色矽酸銅鋇顏料;第三,將先進的雷射全息攝影技術首次成功運用於彩繪損害機理和加固保護效果的研究及評估方面;第四,成功研究出聚乙二醇與聚氨酯乳液聯用和單體滲透——電子束輻射聚合兩套保護方法,並總結出了一整套適用於各種條件下的彩繪保護工藝,有效地保護了一批出土的珍貴彩繪秦俑。
2001年,“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課題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技術鑑定,專家組認為“該成果在以生漆為底層的彩繪文物保護領域中,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2003年,該項成果獲得了陝西省科學技術成果獎一等獎,2004年,該項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鑒於秦俑博物館在彩繪陶質文物保護方面居國際領先水平,在研究保護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秦俑彩繪保護技術不僅套用於秦俑二號坑出土彩繪陶俑的現場保護,而且還推廣套用於秦陵百戲俑坑、六號坑、鳳翔唐代彩繪俑等文物的科學保護,都取得了很好的保護效果,正因如此2005年國家文物局將陶質彩繪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基地依託於秦俑博物館,這是國家文物局首批的3家重點科研基地之一。
推進秦俑文物保護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我國的文物保護事業起步比較晚,文物保護技術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而大量豐富的文化遺產面臨諸多方面的危害,亟待保護。在短時期內要獲得突破性的進展,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文物科技保護領域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合作中不斷學習,縮短攻克保護難關的的時間。
在這一點上,吳永琪的思路是十分開闊的。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局是最早和秦俑博物館開展合作研究的國外機構。1991年,在時任秦俑博物館副館長的吳永琪通過多方斡旋,積極爭取,和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局草簽了《中德秦俑文物保護合作研究意向書》,至此中德合作保護兵馬俑文物的大幕徐徐拉開。與德方合作保護兵馬俑文物,作為中方專家組組長的吳永琪一直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通過合作解決問題,改善科研條件;依託合作項目學習先進保護修復理念,培養後備人才”的三大原則開展工作。雙方合作十幾年來,德方以派遣專家、提供儀器設備和資料信息、等方式支持合作研究工作。到目前為止,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局已向該項目投入經費200萬歐元,其中向秦俑博物館提供儀器設備、技術資料和保護藥品總計逾20萬歐元;至2007年底,秦俑博物館先後有30多人次赴德國,到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局、以及相關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合作研究、學習交流和技術培訓,他們已經逐漸成為秦俑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的中堅力量,在秦俑文物保護、修複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績。2001年原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局局長,中德合作保護兵馬俑文物的主要發起人之一,現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主席米夏埃爾?佩策特先生獲得中國國際合作獎,這不單是對佩策特先生本人在合作中突出貢獻的肯定,更是對整箇中德科技文物保護合作的肯定。
在吳永琪的積極推動下,十餘年來,雙方的合作研究工作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已基本解決了秦俑彩繪保護等迫切性難題。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合作為我們打開了中國與西方文物保護修復界交流的視窗,帶來了西方先進的保護修復理念,培養了一批文物保護、修復的業務骨幹,提高了秦俑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隊伍的整體水平。在此基礎上,秦俑博物館又先後與先後與西安楊森公司、比利時楊森公司、美國強生公司、美國沙漠研究所等合作,在秦俑彩繪保護、秦俑坑土遺址加固、秦俑遺址及相關文物防霉保護、博物館室內大氣污染監測等多個課題上取得了成果。2001年,秦俑博物館建成了全國文物系統唯一的一個現代化防微生物危害實驗室,並承擔了國家文物局多個科研項目。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發展,秦俑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已進入到系統化和深層次的階段。
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也給吳永琪帶來許多榮譽。他主持的“秦陵一號銅車馬修復技術”項目1995年獲“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陝西秦始皇陵二號兵馬俑陪葬坑第一階段發掘”項目1999年獲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獎”;《秦俑博物館計算機多媒體文物管理系統》1996年獲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項目2003年獲陝西省科技成果獎一等獎;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他還先後出版和發表了《秦始皇陵銅車馬修復報告》、《遺址博物館學概論》、《秦漢文化史大辭典》、《秦俑彩繪碎片的前期觀察研究》、《秦俑坑土遺址的研究與保護》、《秦俑彩繪顏料調合劑的初步研究》、《秦始皇陵銅車馬》等多部專著和論文。吳永琪同志1995年被陝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7年被陝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陝西省先進工作者”,同年任政協西安市第十屆委員會委員,2002年連任第十一、第十二屆委員;2000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2001年被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2002年被授予“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2003年任陝西省第九屆政協委員會委員。2007年當選中共陝西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中共“十七”大代表。
面對成績和榮譽,吳永琪有著清醒的認識。在許多場合,吳永琪經常說,這諸多榮譽,是秦俑館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的結果,榮譽成績屬於博物館全體員工,自己只是個領班的。
科學管理,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
作為一個著名博物館的館長,吳永琪不僅是秦俑秦文化研究方面的專家,而且在博物館管理方面更是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這從他開創性地將企業界一貫推行的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機制引入博物館管理之中就可見一斑。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博物館生存的的外部環境發生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由於我國博物館長期處於計畫經濟體制下,博物館工作人員形成了嚴重的“等、靠、要”的思想觀念,而且在博物館內部也是人浮於事,互相推諉,這一切因素都嚴重影響了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為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促進博物館事業健康快速的發展,吳永琪開創性的將企業界一貫推行的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機制引入博物館管理之中。
雖然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機制誕生於製造業,但是其所蘊涵的管理模式和本質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各行各業為了提高管理都在積極地將這種先進的管理理念引入日常管理。通過幾年的努力,秦俑博物館終於在2004年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從而成為全國率先通過這兩個體系認證的博物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提高博物館管理水平,促進博物館事業又快又好發展,是時代給廣大博物館工作者提出的歷史命題,在這一方面可以說秦俑博物館是走在時代前列的。
在博物館管理方面,吳永琪既有巨觀的全局考量,也有細緻入微的細節思考。如何為博物館觀眾營造一個優美、高雅的參觀環境是他多年來一直在思索的一個問題。由於秦俑博物館地處距臨潼城區8公里的農村,博物館大門外攤販雲集,違章建築多,秩序混亂,嚴重影響了博物館的社會形象和參觀秩序。在他的大力推動下,博物館下大力氣,斥資近2億元對館前區進行了環境改造,為遊客營造一個和博物館內容相契合的參觀環境。改造後的館前區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綠化區,已於2004年建成並對遊客開放。遊客在參觀時要穿越這個綠化區,從而給遊客一種曲徑通幽的美感,將遊客的心態由嘈雜浮躁的市井之聲變成優雅的欣賞、學習的愉悅之情。環境的改善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2007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首批5A級旅遊景區。
“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物質依託,僅僅把文化遺產保護下來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發掘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將其轉化為服務於人類現代和未來生活的寶貴資源,轉化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現實力量。文化遺產更應融入社會生活,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進一步詮釋、豐富和利用它們的綜合價值,發揮其綜合作用,使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進一步融入經濟發展、融入社區生活、融入城市建設。”十七大會議期間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吳永琪這樣說。為了擴大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加快文化傳播的速度,更大限度地發揮博物館服務大眾、服務社會的功能。1983年至1988年、2002年至2005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就分別在全國32個城市舉辦了“秦兵馬俑全國巡迴展覽”,觀眾累計達300多萬人次。兵馬俑展覽走到哪裡,哪裡就會掀起一股“秦俑熱”。
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秦陵兵馬俑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在各級政府部門得關注和極力支持下,以秦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帝陵遺址公園為依託的基礎上建立秦陵博物院,作為國家重點項目工程,正在有調不紊進行。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建設工程於2002年正式啟動以來,作為項目建設法人單位的負責人,吳永琪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秦陵遺址公園工程立項之初,面對征地、搬遷、移民浩大繁鎖的前期工程,他始終奉行一個原則--最大程度地維護民眾利益,積極爭取當地政府支持。在他的積極倡導下,在省、市、區三級檢察院的配合下,在工程中創立了“預防職務犯罪”體系,沒有發生一起民眾上訪事件,被省檢察院命名為“陽光拆遷工程”。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座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陵遺址公園為依託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將拔地而起。屆時,它將以嶄新的姿態,多角度、全方位地向世人展示秦代燦爛輝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同時為研究者營造一個大的秦陵研究、秦史研究的平台。從而成為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堅實的陣地。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三十多年過去了,自從吳永琪踏上這片黃土地的那一刻起,他就深深地紮根在了這裡,一刻不曾離開,正是黃土地深邃的文化積澱深深地吸引著他,使這個北京青年將青春獻給了這片黃土地。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體現出來的積極進取、堅韌不拔、勇於開拓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從這個角度講,他不僅是一個知名的博物館的館長,他的一言一行更是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