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秦俑博物館)為國家文物局批准成立的首批三家重點科研基地之一,2005年10月21日正式揭牌運行。科研基地主任周鐵、副主任夏寅。學術委員會成員為王丹華、陸壽麟、馬清林、郭宏、閻宏濤、李玉虎、吳永琪、張志軍、周鐵等九人。學術委員會主任王丹華,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吳永琪。
科研基地目前擁有玉、石器,陶器,銅器,鐵器,金銀器,石刻磚瓦類文物修復,文物保存微環境控制技術保護的可移動文物修復一級資質;擁有陶器,銅器,鐵器,金銀器,石刻磚瓦類文物技術保護設計;文物保存微環境控制技術保護設計的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瓷器類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的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乙級資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 地理位置:陝西省西安市
綜述
實驗室設定
文物保護微生物(防霉)研究實驗室:
經過多年科學探索和研究實踐,秦俑博物館的文物保護人員積累了一定的文物防霉經驗,該實驗室由2名高級研究人員及2名中級研究人員和1名實驗員組成。
該實驗室得益於比利時楊森製藥有限公司的援助,設備較為完備。可承擔文物、遺址及其環境的微生物指標調查,可從事真菌採樣、培養、分離、鑑定、真菌類群的數理統計、真菌的藥物敏感性實驗等,篩選適合於文物及遺址的霉害防治藥劑及方法,對化學防霉方法及其它防霉方法的效果評估,實施文物及考古現場的黴菌防治。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img/3/91e/nBnauM2YyM2MwYjZwQmM2cjM0YTM0IjY5UDM0YGZxEzYycTNzQmMmlDZzY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彩繪及相關文物修復室: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img/6/616/nBnauQzYjBzM0ADZ1kDOjNzMlRWNmJ2NhhTOhNjYmBTM1UWO5gjY3Q2Y3U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儀器設備
2、Pixera 600CL顯微螢光數碼成像系統,美國,顯微實施觀測,11萬元;
3、HIRAYAMA高壓滅菌鍋,日本,生物滅活,5萬元;
4、LABCONCOTG生物超淨安全工作檯,美國,生物試驗菌種分離、接種操作,11萬元;
5、WTB-BINDER低溫恆溫培養箱,德國,微生物生長培養,5萬元;
6、Harris低溫菌種保藏箱,美國,菌種超低溫保藏,7.9萬元;
7、LABCONCO純水處理器,美國,提供生物實驗室所需純淨水,5萬元;
8、Leica MZ8立體顯微鏡,德國,試樣分析觀察,14萬元;
9、美能達CM-2600d色度儀,日本,色度色差分析,11萬元;
10、Leitz Laborlux S 金相顯微鏡,德國,試樣分析觀察,12萬元;
11、Leica DMLSP偏光顯微鏡,德國,顏料及無機材料分析鑑定,14萬元;
12、Leica wild立體顯微鏡,德國,試樣分析觀察,5萬元;
13、Leica wild 台式體視顯微鏡,德國,試樣分析觀察,5萬元;
14、ULT ASD250 修復用吸塵裝置,德國,文物修復中的人員保護,5萬元;
15、LYOVAC GT2真空冷凍乾燥機;德國,飽水文物的安全脫水,15萬元;
研究方向
①、逐步建立、收集中國古代所用各種彩繪顏料、底層材料物質的標準數據資料(包括各種分析標準曲線),分析研究各種顏料、底層物質成份,最終建立建全古代顏料儀器分析、化學分析的科學數據資料庫。
②、通過對彩繪文物剖面、薄層顯微觀察研究、顏料岩相學的偏光顯微研究,為古代彩繪工藝、技法的研究,為彩繪成份分析、彩繪層次結構研究、彩繪損害機理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③、基本具備顏料色度測定,色彩變化指標定量測定及變化原因分析的能力。
④、根據成份分析和各種觀察研究結果,具備彩繪損壞機理的綜合分析研究能力(包括顏料顏色的褪變、彩繪的各種損壞)。
⑤、針對不同損壞機理,可進行研究、篩選、對比實驗,具有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案、保護方法及其工藝和實施保護的能力並具備對保護效果進行科學測試和評估的能力。
⑥、收集國內外各種彩繪類文物保護劑技術資料檔案,健全彩繪類文物研究保護資料庫。
⑦、陶質文物特別是大型陶質文物的保護修復研究。
人才隊伍
目前秦俑館文物科學保護與修復實驗室有專職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人員24名,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有19人,其中研究員3人,副研究員1人,館員8人,助理館員12人;50歲以上2人,40-50歲3人,30-40歲7人,20-30歲12人,每一位保護與修復人員均有一定的研究和工作方向,具備濃厚的學術風氣和明確的學術思想;可以說秦俑館的保護修復隊伍構成合理,形成了梯隊建設,至2004年8月,秦俑博物館先後有9批、27人次赴德國和比利時,在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局、慕尼黑科技大學、奧登堡大學和比利時材料研究與保護研究所、根特大學、新魯紋大學等科研機構進行合作研究、學習交流和技術培訓,還有4人(7人次)參加中意合作文物保護修復培訓班,他們已成為秦俑博物館的業務骨幹,在秦俑文物保護、修複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績。
取得成果
1、秦陵一、二號銅車馬的修復與保護(1980-1987);
2、秦俑彩繪保護研究(1987-2001);
3、大型土遺址保護研究(1987-);
4、秦俑坑土遺址及相關文物防霉保護(1995-2003);
5、秦俑遺址小氣候的調查與評估(1993-1998);
6、《秦俑博物館計算機多媒體文物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研製(1992-1994);
7、秦陵石鎧甲的保護與修復(1998-2001);
8、青銅水禽文物的修復和保護(2001-);
9、古絲綢文物防霉保護研究(2002-2004)。
獲得獎勵
2002年“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獲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4年“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4年“秦陵一號銅車馬複製技術”獲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四等獎;
1994年“秦陵一號銅車馬複製技術”獲陝西省? 錁摯萍冀餃冉保?
1995年“秦陵一號銅車馬修復技術”獲陝西省文物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6年“秦俑館計算機多媒體文物資料管理系統”獲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6年“秦俑館計算機多媒體文物資料管理系統”獲陝西省文物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7年“秦俑小氣候研究和環境質量評估對策” 獲陝西省環保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8年獲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進步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