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大宗

吳氏大宗

吳氏大宗坐落於廣東省吳川市黃坡鎮水潭村,占地1200平方米,祠左有占地約360平方米之長房小宗祠,祠右有占地約400平方米之道南公祠。吳氏大宗祠距今300多年歷史,由於舊祠湫隘,公元1754年(乾隆甲戌年)改建,公元1883年(光緒癸未年)大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潭吳氏大宗
  • 外文名:Wu large pool
  • 位置:廣東省吳川市
吳氏大宗簡介,水潭村簡介,歷史沿革,建築風格,文化,

吳氏大宗簡介

吳氏大宗始建於公元1607年(明萬曆卅五年),是廣東有名的古民居群,2010年吳氏大宗評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廣東省列為繼陳家祠之後第二個以姓氏宗祠為對象的文物保護單位。

水潭村簡介

水潭村初稱龍潭村,明朝吳川縣古城西十五里之北五都六甲,現為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黃坡鎮水潭管區水潭村。水潭地脈,由山圩落平洋,自東而西,堪輿家所謂水龍水局。水潭地處平原,前峙特思山,背倚翠竹屏,縈環鑒水,勢若盤龍,周遭良田萬頃,極目無限。遠古時,諸水自化州江為徑流,至此瀦匯成巨潭,村居之初,潭中峙沙嶼三,潭出木棉江入南海,水潭村地處海尾,舊時有朝潮夕汐。上溯祖輩歷史:自江南而遷嶺南,由茂邑而徙吳邑。滄海桑田,至今五百多年歷史。
水潭八景:古祠新暉 、龍潭夜月 、北江晴嵐 、殘虹夕照、煙柳春曉 、稻浪望晚 、灣坉晨曦 、碧野梵音。
吳氏大宗為水潭八景之首“古祠新暉”。

歷史沿革

吳氏大宗始建於公元1607年(明萬曆卅五年)。
公元1754年(乾隆甲戌年)改建。
公元1883年(光緒癸未年)大修。
抗日與解放戰爭時期,大宗為禦敵之指揮部,故本村曾湧現出無數英雄豪傑、革命先烈,水潭因而被市政府命名為革命老區並榮膺“抗日救國革命村莊”美譽。
解放初期,鄉人以大宗辦學,卅載杏壇,桃李芬芳,至1980年始重村管理,恢復其宗祠之功能。
90年代,吳氏大宗曾設為水潭國小,也是培育人才之搖籃。
公元2010年,評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氏大宗

建築風格

吳氏大宗祠對青峰,門環綠水,四進布局,磚木抬梁結構,畫棟雕梁,紅牆彩脊,青磚白瓦。由縱軸線上排列的四大殿和三天井組成主體,穿插廂房廊廡,規模宏大,廳堂軒昂,殿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山牆脊黑底漆五色紋路,頗具清雅淡泊之氣。整座建築的門、窗、屏、牆、脊均配以精美的木雕、灰塑、陶塑和壁畫,凡梁枋、斗拱、脊吻、駝峰、雀替等處均巧琢雕飾,有千姿百態、色彩斑斕的各式浮雕和彩繪。南北兩側附有廂房,廊道相連,首進與左右兩祠巷聯互通,三祠融為一體,巍峨壯觀。大宗上座正廳龕座,供奉列祖列宗之牌位,內廳懸清狀元林召棠贈匾“讓德可風”。祠門懸匾“吳氏大宗”,陳蘭彬書,筆鋒雄健。吳氏大宗四進布局和大小宗三祠相連乃粵之宗祠所罕見。
大宗今之修葺方案,是經省文物保護專家組論證而定。木雕為浙江東陽(陳應紅工藝大師)主雕,灰塑及壁畫由我國著名工藝美術大師邵成村主持。磚瓦、灰漿嚴格按古建築材料工藝特製。木料以花梨、紫荊、鐵棱為主。大宗共分四進,古建築名“四馬拖車”,屬國內罕見。首進為門廳,二進名忠厚堂,三進名聚德堂,後進名忠孝堂。內置六廳十二房,大小九天井。首進祠脊,灰塑一封鰲魚朝寶珠;其餘三進祠脊,塑有山水人物、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造型生動,形態逼真。前牆角之上,左塑陽德為日神,右塑嫦娥為月神。內牆壁畫,彩繪漢代名典、山水景物與草尾龍等精美圖案;千姿百態,古樸大方,堪稱國內壁畫之精品。大門正上方金匾,“吳氏大宗”四字,乃清翰林、邑人陳蘭彬公書贈。飾品陳列井井有條,各色燈光交輝璀璨。重修之大宗,技藝精湛,氣勢恢宏;飛檐翹角,斗拱交錯;紅牆白瓦,色彩斑斕;精雕細刻,古色古香;堪稱粵西建築藝術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

文化

大宗上座正廳龕座,供奉列祖列宗之牌位;內廳懸清狀元林召棠贈匾“讓德可風”;祠門懸匾“吳氏大宗”,我國首任駐美公使陳蘭彬書,筆鋒雄健。吳氏大宗四進布局和大小宗三祠相連實乃粵之宗祠所罕見。
明清時期,祠門西江出木棉江與南海相通,朝潮夕汐,商賈往來,海艇漁歸,桅桿林立,殊壯觀也。
大門口聯:享祀不忒,降福無疆。
大門前兩石柱聯:祠對青峰,望後生崢嶸頭角;門環綠水,念前任活潑胸襟。
大門前釣魚台石柱聯:五十九度潮信旋轉如環水抱中和作禁帶,六百餘年潭光澄明若鏡氣鐘清淑盛衣冠。
大宗二座兩旁石柱聯:吾族以忠厚開基變魯變齊都須至道,斯民乃儉樸為本學農學賈均要讀書。
祠上座兩旁石柱聯:自江南而遷嶺南科第蟬聯梅里瓣香可接,由茂邑而分吳邑簪纓鵲起荊庵世澤綿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