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巽亭公祠

吳巽亭公祠

桂平金田禾益吳氏吳巽亭公祠永遠堂始建於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為北區有名的大地主吳倫波(又叫吳林波、吳麟波)與族人集資所建,四合式庭院,占地3000平方米。坐酉向卯,分前後兩區,吳氏家族族人多篤信風水,此宅庭院中間天井設有六個排水口:丙水164度數3,巽水140度數1,乙水110度數2,甲水83度數4,艮水50度數1,醜水27度數8。總水口為艮水,外局水口亦為艮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巽亭公祠
  • 占地面積:3000 m
  • 建造時間:1928
景觀,發展歷史,

景觀

前區有大門,門兩側建混凝土結構的八角形盔頂亭樓、金魚池、花園等;後區有正屋,左右廊屋,正座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二層樓房,抬梁式磚木結構,歇山頂。這個建築融我國傳統建築特色和西洋建築風格一體,小巧別致,建造法式值得勘探。吳倫波在解放前基本遷涉到台灣、美國生活,他的後代也較富有,每年都集資修繕,保存較好,對研究中西建築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歷史

1646年,明朝桂王建都於肇慶為永曆帝,清當局發兵平剿掃蕩,使兩廣(尤其是廣東)橫遭洗劫。當時吳巽亭為避亂禍,與妻柳氏攜長子曰(悅)晨、次子曰(悅)清,離開廣東鬱南縣連灘鎮東壩新塘圍村祖居,舉家入桂,溯江西上到梧州被衝散。次年吳曰晨離開蒙江,來到桂平女宣一里(今江口鎮)之牛屎灣落籍,娶妻蔡氏,以針縫為生。時有宣二里(今金田鎮)莫村傅員外,憐其忠厚,以女配其子全賢為妻,把村尾屋舍田畝相贈,讓其舉家遷居落,隨後人丁逐漸繁盛,家族興旺。自始遷祖吳巽亭起計350多年,傳15代,現有男女丁口4000餘人,住地也因而得名莫村尾,一直沿稱至今。
禾益吳氏族人,素重孝教。經多年集資積聚,得資銀近八萬元,於1938年秋在村中興建“吳巽亭公祠”一座,習慣稱祠堂,為春秋兩祭和辦學育人用。祠堂占地3000多平方米,坐西向東,庭園布局,集東西方建築藝術風格於一體,雅麗壯觀,別具一格,為區(省)內所僅見。前門頂鑄刻“永遠堂“三字,原來有門聯為“永言思孝以享以祀;遠承先祖不衍不忘”,現已經斑駁無跡了。正廳中門頂鑄刻“吳巽亭公祠”五字,門聯為“抱淑守真全德孔爍;齊聖達道秉心惟常”。大廳神龕聯為“祖德宗功源流遠;俎豆馨香世澤長”。大廳中門左邊過道間有大理石碑刻記述禾益吳氏宗源及興建祠堂事宜。
1932年祠堂落成,族人即在祠堂興辦私立中興國小(完小),1938年增辦私立真光中學,後改為桂光中學,校門聯“桂水荊山地靈人傑;光天化日李郁桃欷”現還在。新中國成立後,祠堂一度為村國小和縣第六中學所使用。1998年,族人集資維修,恢復辦學。
除辦學育人外,祠堂還有其他史跡。1944年冬和1945年夏初,禾益吳姓抗日自衛隊曾兩次在祠堂截擊過往的日寇,斃敵多人,繳獲輕機槍一挺。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桂中支隊曾集駐祠堂整訓,待命解放桂平。1951年,縣北大區土改指揮部亦設於此。
金田禾益分支自吳巽亭起排輩字序是:巽、曰(悅)、全、沂、章、從、司、玉,9世起以“達立中華慶秉鈞,宣猷獻策著奇勳。家聲大振群稱美,祖德遙深世崇倫。昭穆丕承皆遜順,子孫常繼總清真。宗功自是源流遠,延及千秋永奉遵。”這首詩為序。現最幼輩是15世鈞字輩。
吳巽亭公祠自建成以來,以其獨特的建築藝術魅力,雅麗堂皇的風貌,和長期辦學育人等的光榮史績,為人稱譽,聲名遠播。九十年代後吳巽亭公祠(永遠堂)被定為桂平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 8月27日公布),類別為近現代(民國)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地址在桂平市金田鎮往江口鎮方向兩公里處道路的左側,位於禾益村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