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慈(1879~1951),字藹林,號哀靈子,江西南豐人,現代著名歷史學、方誌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宗慈
- 別名:字藹林,號哀靈子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西南豐
- 出生日期:1879
- 逝世日期:1951
- 職業:歷史學、方誌學家
人物經歷,著作,
人物經歷
清光緒五年(1879)十二月十三日生於北京。3歲喪父,從北京父親官邸返回家鄉,8歲入學,1897年,19歲參加鄉試名列第一,中舉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冬,畢業於廣東饒平師範學堂。宣統二年(1910)赴北京殿試,名列文科第二。任建郡中學堂(今南城一中前身)監督(校長),大力整頓校務,添置設備,廣絡人才,校內氣象一新。後任江西省視學。他一向關心時局,留意新學,反對清朝統治,先後在蔡元培、章太炎主辦的《警鐘日報》、友人鐵姍創辦的《曉鐘日報》及于右任的《民呼報》上撰文鼓吹革命。武昌起義爆發時,任《江西民報》(原名《自治日報》)主筆,率先登載武昌起義與九江回響獨立的檔案布告,親撰社論《滿城風雨近重陽》,以犀利的文鋒、深邃的剖析,呼出“滿清政府從此長辭矣”而震驚報壇。同時,積極參與籌劃江西獨立事宜,主持南昌地區各界聯席會議,對南昌光復有一定貢獻。: L' X; f1 l' o; s' D
1912年,作為江西代表之一赴南京拜謁孫中山,匯報江西光復情況。回來後任省民社副支部長。次年,當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兼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主編《醒華報》。此後,出任四川將軍署秘書長、巡按署秘書、政務廳廳長。1917年,赴廣州參加非常國會,受孫中山之命任川滇勞軍使,前往調停川、滇兩軍。隨後,任軍政府列席政治會議秘書兼交通部主任秘書,參謀部秘書長。1919年,出任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理事兼書記長,主持起草憲法,至1924年北伐開始時止。
1929年,轉向投身實業。先後充任浙江長興煤礦、湖北鄂城鐵礦、江西樂平錳礦董事會常務理事。後因時局動盪,外商背信棄約,3個企業先後倒閉。
1930年秋,到廬山。經過認真調查、親身履勘、廣泛咨訪、查閱典籍檔案資料,並邀請著名科學家胡先驌、李四光一起,歷時4年,完成了《廬山志》稿並付印。《廬山志》中設有7綱12卷30目,其中“山政”一綱,匯記了廬山的縱橫之史跡,敘述山上各租借地諸交涉案,以及行政機構、教育、禮俗、方言等與政治相關的內容。此綱的設定,在中國山志纂修史上實屬首例。同時,參與校訂《清史稿》。
1936年秋,應聘為中山大學研究院與文學院教授,專門講授《清史》、《中國民族同化史》、《方誌學》等課程。1939年,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通史》、《中國文化史》、《清史》、《七十年來中日交涉史》等課程。
1940年12月,應約為重修《江西通志》籌備委員會主任、《江西通志》館館長兼總纂、江西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直到1949年2月。在主持《江西通志》纂修的10年中,克服了因時局變遷出現的行政上、人事上、館址上、經濟上的諸多困難,一如既往地蒐集、整理資料,制訂出編纂方案、大綱、體例,並重視舊志材料的運用和最新科學技術及其成果的套用,聘用各學科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編成了多種地方志專稿。鉛印或油印成《江西明、清兩代之民族問題》、《江西新人物誌稿》、《江西八十三縣歷代沿革地圖集》、《辛亥革命光復大事記長篇》等10餘種。新編志稿體例新穎、內容豐富、史料翔可靠,有所創新。他主張“修志以實用為歸”,“重在實學。”
解放前夕,為避免《江西通志》稿件的散失,將資料運到南豐保存,新中國建立後,將全部檔案、圖籍、資料和志稿運回,交給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藏。1950年1月,受聘為江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1951年11月,吳宗慈因患血管硬化症醫治無效去世。
著作
吳宗慈的學術成就表現在 方誌學和史學兩個方面。吳宗慈的方誌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三部志書和三篇文章中。 三部志書是:《江西通志》(稿本)、《廬山志》、《續廬山志》。三篇文章簡稱《述旨》、 《叢論》、《方誌學》。最能代表他史學成就的,則是他編著的《中華民國憲法史》是近現代中國的第一部憲法史。另著有《護法紀程》、《廬山金石匯考》、《廬山金石存真》、《廬山歷代詩廣存》、《劫餘詩存》、《江西全省方誌考略》、《論今日之方誌學》等10餘部和多種年表、考略、彙編、叢論。由其任總纂的《江西通志稿》,於1985年12月由江西省博物館《江西通志稿》整理組整理後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