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業

吳安業

吳安業(1806—1886),清代醫學家。名樽,名尚先,又字師機,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年輕時遷居揚州,又移泰州鄉間。當時其地藥物缺少,他創用內病外治法,以膏藥、熏洗等法治療內、外、婦、兒等科各種疾病,頗有成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安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性別:男
人物生平,歷史評價,科技名詞定義,

人物生平

吳安業(1806-1886),原名樹杞,字尚先,又字師機,晚年自號潛玉老人,原籍浙江錢塘(今杭州)。道光十四年(1834)中舉,為候選知縣。金奎光在《理瀹駢文》跋中說。吳安業於“甲辰大挑不赴”,乃隨父“寓居於揚(州),詩文之外,兼學為醫。鹹豐三年(1853)移居泰州俞家垛,專以外治法濟人。同治四年(1865),重返於揚,在今觀巷設存濟醫廬。所著《理瀹駢文》既成,因授諸梓”。
吳安業
詩文之外兼學習祖國醫學,尤其致力於中醫外治法的研究。至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一家搬遷至江蘇泰州居住,開始自製膏藥為人治病。由於吳氏之外治法具有較好的療效,故而受到當地廣大患者的歡迎。吳氏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醫德高尚。他強調,醫者應盡其心。對於各類患者,不論是貧苦之人,還是富貴之家,應當一視同仁。對於自製之膏藥,雖無人所見,亦應當如實配伍,不可自失其真而摻有假品,更不可乘人之危,挾貨居奇,貽誤病機。對於貧苦之人,更應當十分同情,盡力周濟,如此等等。著有《理瀹駢文》原名《外治醫說》。
吳安業
吳安業在前人經驗的啟示下,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驗證,積累了豐富的個人經驗,充分肯定了外治法的可靠療效。他不僅運用膏藥以外治,還運用、熨、熏、浸洗、擦、坐、嚏、縛、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二十種方法,可以說是對中醫外治的一次總結。吳安業通過外治法的套用,提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意即中醫治病,要掌握病因、病機,強調辨證,要根據臟腑的陰陽寒熱虛實表里加以分析,然後才給予恰當的治療。內治法是如此,外治法同樣如此。並非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將外治法僅僅看作是局部用藥,應當將其與內治法同等看待,外治法同樣在用藥遣方上要有中醫理論和藥性理論作指導。應當把外治法與內治法僅僅看作是給藥方法與途徑不同而已。他十分強調經絡的作用,認為外治法是通過在人體體表的經絡而透達到人體體內的。
吳安業
吳氏認為,外治之膏藥,其運用於臨床,完全應當依據內治的理論而套用。膏與藥有區別,膏是一種劑型,藥則可摻膏內,也可外治配合貼膏之用。膏的套用亦應以內治之理為基礎,當分三焦、臟腑與八綱。這樣,吳安業將膏藥的套用奠立在中醫理論基礎之上,是對中醫學的一個重要貢獻。至於外治法的膏方,即配製膏的藥方,吳氏亦強調其取法於內治法的湯丸劑型之方,其藥物組成亦以君臣佐使等方劑配伍理論為指導,以辨證論治為宗旨。可以說效用是一致的,只不過劑型不同而巳。他提出,凡湯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因此,香蘇飲、神術散、黃連解毒湯、木香導滯丸、竹瀝化痰丸等,以及理中丸、平胃散、六君子湯、六味地黃丸、養心湯、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等內服湯丸,均可作為膏方使用。吳氏著有“炮製工藝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地道藥材雖貴,永不會降品質”之名句在業內流傳。
吳安業
吳氏認為,病在人體之中,無非在上、在中、在下。而外治法套用於人體,亦不過治上、治中、治下。因此,吳氏依據三焦的三部分,給予不同的外治方法,以治療各種疾病,形成了三焦分治的用藥法則。對於“上焦之病”,“以藥研細末,搐鼻取嚏發散為第一捷法”。他認為取嚏之法具有同汗吐一樣的功效。除此之外,上焦外治之法還包括塗頂、覆額、塗眉心、點眼藥、塞耳法、擦頸項與肩法、扎指法、握掌法、敷手腕、塗臂法等。對於“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縛臍上為第一捷法”。病在中焦,脾與胃也。用藥敷臍上,藥物通過臍中作用體內以達到調中的目的。對於“下焦之病”,“以藥或研或炒,或隨症而制,布包坐於身下為第一捷法。”病在下焦,肝腎之部,包括膀胱、胞宮、大小腸諸臟腑,坐法通過藥物的作用,可就近到達下焦諸臟腑,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吳氏強調膏藥的使用,應根據病變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膏藥。即一要辨陰陽,二要辨四時五行,三要審求病機,四要度病情,五要辨別病形。吳氏運用膏藥,強調此五法,其中心含義為運用外治法時,既要分別陰陽,又要注重病因、病機的分析,審症求因,才能藥證合拍,取得療效。對於膏藥的用法,吳氏強調其貼法不專主一穴,應根據病情不同而各異。如治太陽經外感,初起宜貼太陽、風池、風門、膻中穴,更用藥敷天庭,熏頭面腿彎,擦前胸後背及兩手心足心,分殺其勢。其他諸經,均可依此原則以推廣施用。若病在臟腑,則根據病情之所在,上貼心口,中貼臍眼,下貼丹田,或兼貼心俞與心口對應,命門與臍眼對應,足心與丹田對應。如屬重症,酌情摻用藥末,以提高療效。如屬外科病,用一膏藥貼患處外,還套用一膏藥貼心口以護其心,或用開胃膏以進飲食,以助藥力。這樣可以代替內托之法,不必另外服藥。
一般而言,膏藥之作用,熱者易效,涼者次之,蓋熱性急而涼性緩的緣故。攻者易效,補者次之,蓋攻藥之力峻而補藥之力緩。但臨症涼藥與補藥並非不用,大熱之症,則非涼藥無以取勝。極虛之本,非補藥則不能使氣盛神安。除此之外,臨症用膏藥也可用從治之法。比如,熱症而用熱藥者,是藥力可因熱得行的緣故,而熱藥又可引邪外出,故用之可以取效。虛證而可用攻藥者,是有病當先去其病,不可以養癰為患,同時亦俱有同氣相感的效用,故虛人之體也能勝任。另有寒熱並用、消補兼施諸法,於膏藥中亦可以運用。溫性膏藥可與涼性膏藥並用,補性之膏亦可與攻邪之膏同用等。
吳安業認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外治法與內治法只是給藥的途徑和給藥的方法不同而已,治病的原理並無二致,內服藥經口腔進入體內,通過臟腑經絡布於周身,外治法“雖在外,無殊治在內也”。二者治病實有“殊途同歸”之妙。外治法必須遵循的原則是,明陰陽,察四時,分五行,求病機,度病情,辨病形。而人體臟腑深藏於內雖不可見,但可通過經絡與體表相連,由於臟腑俞穴皆分布與背部,故外治背部俞穴即能達到條理內臟的效果。
吳安業
吳安業在中醫外治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出了外治法的理論基礎,尤其在膏藥的運用上更為熟練,成為中醫歷史上外治法運用與膏藥運用的專家。當然,吳氏並不是惟外治論者,只是其在外治方面經驗獨到而已。吳氏外治方面的經驗與成就,非常值得我們繼續挖掘與研究。
吳安業

歷史評價

現在觀巷19號,還設了座刻著“《理瀹駢文》作者、名醫吳尚先存濟醫廬故址”的石碑。
河南有座仲景祠,祭祀了包括扁鵲、華佗在內的112位歷代名醫,其中有兩位揚州人,一位是吳安業,還有一位是夏春農。
“醫廬”就是診所,《理瀹駢文》原名《外治醫說》,“理瀹”當是疏通病理的意思,這部書用駢文寫成,介紹了許多內病外治的方法,尤其注重用外貼膏藥來治療內科疾病,論理扼要,選方簡便驗廉,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全書蒐集了五百多種單方和二十多種疑難雜症的治療方法,包括對皮膚、骨、外、婦、兒、五官等科疾病治療方法;卷首附有《略言》,使讀者在閱讀全書之前先了解個大概。
吳安業生活的年代,藥源缺乏,民眾生活困難,多數人家有病無力請醫買藥。吳安業根據《內經》等書的理論,專攻“外治之理,即內治外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外治之法得以使藥物最大限度的作用於患處,較內服藥物而言不但有效的降低了用藥的劑量,減輕了藥物匱乏的現狀而且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規避了內服療法給全身其他非治療臟器帶來的毒副作用,他還認為外治不僅可以“與內治並行”,而且能夠“補內治之不及”。外治之法,雖古已有之,但對外治諸法加以創造性改進,並專以其治療各種疾病者,卻是吳安業所提倡。
吳安業醫術高超、醫德高尚,求醫者絡繹不絕。吳安業胞弟吳官業曾有文記載了每日摩肩接踵上門求醫的病人和吳安業施治的情景,他說:“凡遠近來者,日或一二百人,或三四百人,皆各以時聚。有舁有負、有扶掖、有提攜、或倚或蹲、或立或跪、或瞻或望、或呼或叫、或呻或吟、或泣或涕,擁塞於庭。待膏之救,迫甚水火。斯時在旁觀者,莫不慨息,以為繪流民圖,賑饑之局不過如是。”吳官業還說:“吾兄則自晨起,以次呼立於几案前,令自述病因,側耳聽之。若宜補,若宜瀉,若宜涼而宜溫,略一視顏色,指其部位,分別散給,有重症、急症,膏外加以藥,不半日而畢。自來醫未有如此之捷簡者,月治數千人。”吳安業自己也說:“每日自辰至戌,來診者不以時限,隨到隨診,人鹹樂其便……月閱症四五千人,歲五六萬人?”就是說,從早到晚,病人隨到隨看。這不僅反映了吳安業的外治法受到廣大病者的歡迎,也見得吳安業的醫德高尚。
後來,吳安業移居公道,《增修甘泉縣誌》卷十三記載:“安業,道光甲午舉人……居公道橋,終年足不入城市,遠近貧病,無力醫藥,賴吳生活者以千百計……”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吳安業
英文名稱:Wu Anye
【定義】清代醫學家。撰《理瀹駢文》。
【套用學科】中醫藥學(一級學科);醫史文獻(二級學科);醫家(二級學科)
【百科名片】
著有《理瀹駢文》(又名《外治醫說》),書以駢文寫書,為一冊治療各種疾病的外治法專書,內容豐富。門類排列,包括敷、洗、熨、熏、浸、盦、擦、坐、嗅、嚏、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各種治療方法,總結古代套用的經驗和民間流傳的秘方,兩相結合。書中很重視使用膏,稱“膏可以統治百病”,“膏中用藥味,必得通經走絡,開竅透骨;拔病外出之品為引,如姜、蔥、韭、蒜、白芥子、花椒,以及槐、柳、桑、桃、蓖麻子、鳳仙草、輕粉、山甲之類,要不可少,不獨冰、麝也”。書中許多內容和治療方法,值得現代醫學套用並深入研究。
吳安業
【醫學成就】
《理瀹駢文》外治法專著。又名《外治醫說》。一冊,不分卷。清吳尚先(吳安業)撰。刊於1870年。本書正文系以駢文體寫成,並聯繫《子華子》一書所說“醫者理也,藥者瀹也”的涵義,故以《理瀹駢文》為書名。這是一部以內科理法方藥的理論依據而又以膏藥為主的外治法專書。卷首總論外治之法。正文部分則分別論述了傷寒、中風、痹症等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多種病症的外治方並詳加注文闡述,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外治法。書末附常用外治膏藥方的配方與製法,並附《治心病方》一文。全書以記述常見病、多發病為主,治法多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便於推廣。除膏藥外,本書還記載了敷貼法、熨法、洗法、熏法、照法、拭法、浴法、溻法、吸入法、取嚏法、灌導法、火罐法、割治法等。由於作者本人是外治法卓越的實踐家,其所收選的治法有較高的臨床參考價值,所以此書為外治專著中影響較大的一種。但本書存在綱目不清,缺乏條理的缺點。書中也摻雜了一些糟粕性內容。現存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他認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醫藥藥理無二,而法則神奇變幻。外治必如內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陰陽識臟腑也……雖治於外,無殊治在內也,”根據這一學說,吳尚先治病的方法,一概是外治法,主要有:
第一種是薄貼方法,是在身上貼膏藥。他的膏藥有許多種,不論內科外科多種疾病,都可以用不同的膏藥來治療。
第二種是溫熱療法。這種療法包括九種方式:圍爐發汗、燒坑發汗、熨斗熨、鐵熨、瓦罐熨、熱砂熨、瓶熨、熱瓶吸、火熏。
第三種是水療法。分水浴療、水塌腹療、熱水熏蒸療、冷水療四種。
第四種是蠟療法。用黃蠟加熱敷患處。
第五種是泥療法。用淨黃泥調水敷。
第六種是發泡療法。用搗碎的蒜泥敷貼,使局部發泡。
吳安業的外治法當然不止這幾種。這些方法與現代理學療法比較並不遜色。同時還有它的獨到之處。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安業堂的鎮店之寶“安業神灸”。“安業神灸” 作為安業堂的“鎮店之寶”,涵蓋祖國中醫“內病外治”“冬病夏治”等領域之精髓文化,一百六十多年卓越的臨床運用實踐經驗之結晶,它是含有人參、北蟲草、鹿茸、檀香、山柰、羌活、桂枝、木香、雄黃、白芷、細辛、艾葉、艾絨等39種藥物的外用“灸敷藥包”;結合安業堂“外敷藥酒”;安業堂“熱灸神燈”;安業堂“外敷藥鹽”;患者根據不同病症,針對不同的穴位,實施指定時間和指定療程天數的“熱療及藥物灸療”的一種“內病外治”組合療法。
吳安業創立的內病外治法無疑是祖國傳統醫學的繼承和創新。他的創新精神在於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古代外治法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使這一個簡、便、廉、驗的治療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運用。
同治三年(1864年),吳安業根據長期研究和實踐經驗寫成了《理瀹駢文》(又名《外洽醫說》)一書,詳細論述了膏藥的治病機理,指出膏藥的配製方法和套用方法。這是中國醫學史上有特色的外治學著作,影響深遠。
吳安業
吳安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