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南京,男,1976年4月出生於浙江慶元,yi15歲因父生病自學中醫,治癒父親的病後,而走上中醫之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南京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76年4月
- 職業:醫生
- 性別:男
人物經歷,求醫之道,醫治母親,培養傳承者,力求進步,
人物經歷
先後曾問業浙江省脾胃病學會主任周亨德教授;浙江宋氏婦科37代傳人宋世華教授。曾就職於橫店集團下屬文榮醫院,參與創辦該院中醫科,後又擔任橫店集團醫院中醫學顧問,負責橫店集團醫院的一些疑難重症會診、審方等工作。為普及百姓的養生知識,曾在金華電台“對農廣播欄目”進行系列健康講座;浙商雜誌、金華晚報、金華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做過專題報導,對疑難重症治療頗有心得。近期參與“免費午餐”慈善事業發起人鄧飛的“大病醫保”慈善事業,同時擔任華夏中醫論壇網中醫學顧問。
為了學術的更上一層,吳南京於2012年11月19日,在北京百工博物館,以中國文化傳承的傳統拜師方式,正式拜中國中醫科學院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博士生導師陶廣正教授為師,成了陶教授的嫡傳弟子。
求醫之道
少年的吳南京出生在浙江慶元縣的一個小山村,家中最小,排行老四,上有三個姐姐。由於地處偏遠,經濟條件較差。家中的收入就靠父親在生產隊掙的工分,加上母親上山挖草藥變賣,艱難的維持一家的生計。象所有農村的孩子一樣,三個姐姐很早就出嫁了,年輕的吳南京不得不輟學回家,和母親共同操持著這個家。那年,他15歲。
吳南京小的時候,母親因生大姐時,月子裡被風吹過,留下慢性支氣管炎,加之農村的重體力活,吳南京的母親的體質一年不如一年。天氣一涼,就是反覆的咳嗽。後來嚴重了,一咳嗽就引起尿失禁。這本身就是一件讓人非常痛苦的事情,加之當時家庭的貧困,也沒有錢到大醫院去醫治,就這樣一年一年的耗著。母親的痛苦深深的印在吳南京的腦海中,他就想,要是自己是個醫生就好了。
吳南京14歲的時候,二姐患乙型腦炎,在縣人民醫院裡治療一直高燒不退,萬幸的是,她吃了村里人留存的一枚“驚風丸”,此藥居然讓二姐轉危為安。目睹中醫藥的神奇效果,中醫則個原本與吳南京沒有任何關係的職業卻在年少的吳南京的心靈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5歲那年,父親多年的胃潰瘍穿孔,在縣人民醫院裡手術急救。儘管手術很成功,但手術後留下的後遺症一直折磨著父親,體質也越來越虛弱,四處求醫也沒有效果。最可怕的是,母親總擔心父親離去將不遠了。
面對被病痛折磨的父親以及為家庭操勞並長年生病的母親,吳南京無能為力。學醫的念頭在吳南京的腦海中也越來越強烈。
醫治母親
那時,吳南京的表兄在江西的一所醫藥學校上學,他便從表兄家中借一些醫學方面的書看。開始,他只想從最簡單的學習開始,所以只借了一本《赤腳醫生手冊》。儘管只學了一些皮毛,膽大的吳南京還是決定給父親開一張藥方,抓幾副中藥試試。但畢竟學得太淺,加之書又不系統,也很淺顯,幾次試藥並沒見一點效果,但這並沒有嚇退吳南京學習中醫的腳步,相反,意志更加堅定。他通過郵局訂購《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函授教材》,進行系統的自學中醫。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年後,吳南京終於治好了父親的手術後遺症。
在自學中醫的時候,吳南京不忘學習文化知識。他借來了一整套高一到高三的課本,同時自學高中課程。他深知,沒有過硬的文化知識,自學中醫必然會有很大的限制。而當父母能夠自理的生活後,吳南京遠赴湖南一家武術學校學習。期間,他白天習武,晚上自學中醫和高中的課程。他把別人在學校上三年的高中課程,花了六年時間自學。1997年5月,吳南京參加全國成人高考,考入了湖南省體育職業學院。當時學院除了有體育武術課之外,還開展了語言、哲學、教育學、運動醫學、運動生理學等24門課程,吳南京受益匪淺,對他在系統學習文化知識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在體院期間,除了一門統計學以外,其它的全是文科方面的課程。最讓吳南京上心的是哲學和語文。當時當任語文老師是陳新良教授,哲學老師是彭亦兵教授。陳新良教授是吳南京認為所見過最博學的人,他的形象給吳南京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從此讓吳南京的學習再不會只把目光放在中醫和武術上,而是旁觀客家學說,博採眾長為中醫和武術所用。彭亦兵上哲學課,他不僅講馬克思,還講費爾巴哈、黑格爾等西方的大哲學家的哲學體系。這讓吳南京知道了哲學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
湖南省體校還有一個圖書館,裡面藏書多。課餘時間,吳南京大都泡在那裡,看《諸子百家》、《二十五史》、《道德經》等等。從此,吳南京的學識日期漸進步。
湖南省體校還有一個圖書館,裡面藏書多。課餘時間,吳南京大都泡在那裡,看《諸子百家》、《二十五史》、《道德經》等等。從此,吳南京的學識日期漸進步。
1998年底,吳南京放假回家,見母親又嚴重咳嗽得尿失禁。此時他覺得自己的技術已經很可以了,且很有自信。於是去抓藥給母親吃,沒想到無效。苦思冥想,也不得其解。1999年6月份,吳南京從湖南體育職業學院畢業,回家的機會也多了,又多次給母親試藥,均無效。2000年,吳南京在做藥品銷售工作時,和一位知名的老中醫交情較好,問及母親的病,老中醫也認為,“一個坐月子受了風寒的毛病,現在過了35年,實不好治。”吳南京非常難過,自學了那么多年的中醫,自己母親的病依然治不好,心裡總不是滋味。
2001年8月,吳南京在看書時,見“久咳必有伏火”一句,引起了深思。於是他選擇用單味百合,200克一劑,煮起來當點心吃,連吃三個月,沒想到母親36年的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給治好。至今,10年已過去了,目前的病再也沒有復發。吳南京說,一個咳嗽,他花了三年時間來治治好了,這不僅是治病,其實也是一個學習過程。而且也悟出了一個道理,必須書本和臨床實踐相結合,不然,天天在看病,不去看書,眼界不足,治不了重症大病,反之,如果天天只學習理論,到頭也只是一個文字醫生。
培養傳承者
吳南京醫術博取百家,日漸精湛,常常將危急重症者從鬼門關拉回來,因而在當地享有一定名氣。外地患者紛紛慕名而去找吳南京治病。吳南京考慮到許多人尋醫百治不效,早已看病花光了積蓄,外地患者路途遙遠,來一趟金華不容易,因此有時會免費開方給他們,這讓許多患者感覺到了溫暖。雖然治療無數疑難雜症,對於癌症的治療也經驗豐富,然而吳南京畢竟年輕,其年齡及相貌與傳統的老中醫形象格格不入,總是難以讓患者放心,只有親自見識過吳南京醫術的人,才真的佩服他的能力。吳南京對於婦科、男科的許多難症有著獨到的經驗,常常妙手回春將許多外地百治不效的患者從病痛中拉出來。吳南京對於自己曾用這樣一首詩來表達:“父親苦疾醫看盡,孤燈溫酒對書影。沉潛岐黃十八載,只效一顆濟世心。”
吳南京對於黃芪的運用非常擅長,每用黃芪起難症,人稱“黃芪先生”。其他醫師常見其方子中有這味藥,很不理解,有人笑其只會用個黃芪。諸多難治的雜症配合黃芪的靈活運用效果很好,有時為挽救病人日用斤重。吳南京認為治濕不忌甘,而是忌滋。在大量化濕藥的同時加用甘藥還是可以的。特別是很多濕證又見氣虛明顯的情況,主要的原因他認為是氣虛不運水濕所至,臨床上常常超大劑量用黃芪為主藥,再加淡參和苦燥來治。很多舌厚病人,先吃五苓、三仁沒效果,他以大劑甘藥來補中,幾天下來,苔反而速退。他覺得主要還是在於辨證。這種治法是從《金匱要略》“大氣一轉,其氣乃消”此話中得出。如果說是氣陽兩虛所至的水濕不化,很多醫生用滲利芳香來化,反而來得慢。對於黃芪一藥的運用,清代的王清任可謂是出神入化了,他在《醫林改錯》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論述“中風”一病,他說到是因為人的十分元氣少了五分,才以至於半身不能用,並且制訂了名方“補陽還五湯”,方中就是超大劑量的運用了黃芪。而吳南京以“補陽還五湯”的思想,來治療關節痹痛、中風后遺症、肝硬化腹水、慢性腎炎等病,效果非常理想。吳南京強調治病要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得綜合考慮天氣,情緒,飲食,居所,習慣等因素。無論是藥物,針灸都得結合氣候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
吳南京除了看病之外還將自己所學所悟傳授弟子,吳南京最早問業弟子陳法總是畢業河北醫科大的,畢業後看到吳南京在陳氏的家鄉溫州治好了些病人,看到了中醫的效果,才認真的以中醫的思維方式來學習中醫。另一個學生潘梅芳有著20多年的臨床實踐,也跟師於吳南京,現在水平也很好。吳南京也在通過現代網路教學培養著一批傳承人。吳南京對於弟子嚴肅,但是對於病人有時候還會開上一些玩笑緩和氣氛,讓患者感覺到了吳醫師平易近人的一面。儘管取得一定成就,然而吳南京對於醫學仍然不知足,看到有能力的醫者便會虛心求教。
力求進步
學無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吳南京深諳其中的道理。在長沙讀書期間,受人引見,吳南京認識了湖南省名醫劉炳凡前輩。劉老治學注重脾胃,對東垣學說有很深的研究,這對吳南京後來的中醫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治病注重元氣,慢性病大多從脾腎入手,特別是見腎極虛之人,不治腎,而直接調脾,待脾胃運化有力了,再慢慢的酌加強腎藥,這是吳南京治病的一大特點,而這最初還是得益於劉炳凡老先生。
在學習中,吳南京特別注重古人的治病原理和現代中醫的理念。吳南京從湖南省體育職業學院畢業,進入了一製藥廠做銷售工作,因為和藥打交道,認識了不少醫生。為了業務四處跑,也常見到有久治不愈的疑難病,死馬當活馬醫了。因聽說吳南京也懂得中醫,常引來人問個一二。吳南京發現,許多醫生最常規的手法都用過了,但沒有效果。這是什麼原因呢?吳南京回想書中張仲景《傷寒論》數味藥猛下直切病機的治病手法;孫思邈的大方圍攻和單方取效;王清任對黃芪超大劑量的運用心得;張錫純論用藥“用藥以勝病為主,不拘分量多少”等等。對待久治不愈的疑難怪病,吳南京會根據病人的情況,或以單方取效,或以大方圍攻,或以超大劑量突破常規用藥治療,常常能把一些疑難雜症治好。
2003年,有一婦女患漏症,吳南京多方治療都沒有效果,後介紹病人到浙江省中醫院中醫婦科專家,宋氏婦科第38代傳人,宋世華教授處治療。宋教授一劑血止。這件事讓吳南京大為嘆服,於是赴浙江省中醫院跟宋世華教授學習。後經宋世華介紹,又問業於浙江省中醫脾胃病學會主任周亨德教授。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的吳南京終於在中醫學方面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2009年,吳南京進入金華文榮醫院,參與創辦該院的中醫科。
由於剛創辦時只有吳南京一個中醫師,住院部有很多西醫治療效果不明顯的重症病人,於是常常參與會診等工作,也有了足夠疑難重症病人的治療,技術日漸提高,對疑難病的治療也漸漸的成熟。當地的金華晚報、金華電視台都對吳南京的治療做過專題採訪。
學以致用,回報社會是吳南京的從醫之本。為了普及中醫知識,吳南京受邀到金華電台做了幾十場的專題講座。
“雖說常起重症,但針對整箇中醫學體系,覺得還是有很多的不足”,吳南京於是北上北京,以醫會友,結識中國中醫科學院,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博士生導師陶廣正教授,成為他的嫡傳徒弟。
師傅題字
從浙江慶元大山里走出來的民間中醫吳南京,被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中醫專家陶廣正收為徒弟,收徒儀式選在北京百工坊博物館,以跪拜敬茶的傳統形式進行。
一位是來自浙江山區、靠自學成才的年輕中醫師;一位是九代世醫、在中醫學高等殿堂北京中醫藥大學系統學習了中醫學原理並有著四十餘年臨床經驗、京城德高望重的中醫專家。
原總政歌舞團副團長程桂蘭將軍;中視集團董事局主席林琦先生;中國專業人才考評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潘渭汀先生;中國醫師協會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鄭浩彬先生;中國醫藥商會秘書長段向義先生;北京浙江商會秘書長方傑先生;鳳凰周刊記者部主任、免費午餐和大病醫保發起人鄧飛先生;長城將軍書畫院秘書長項彩雲女士等20餘人參加拜師儀式。
一位是來自浙江山區、靠自學成才的年輕中醫師;一位是九代世醫、在中醫學高等殿堂北京中醫藥大學系統學習了中醫學原理並有著四十餘年臨床經驗、京城德高望重的中醫專家。
原總政歌舞團副團長程桂蘭將軍;中視集團董事局主席林琦先生;中國專業人才考評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潘渭汀先生;中國醫師協會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鄭浩彬先生;中國醫藥商會秘書長段向義先生;北京浙江商會秘書長方傑先生;鳳凰周刊記者部主任、免費午餐和大病醫保發起人鄧飛先生;長城將軍書畫院秘書長項彩雲女士等20餘人參加拜師儀式。
據悉,陶廣正教授是河北玉田縣人,1943年1月生,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客座教授。歷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文獻學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王清任學術思想研究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診斷分會理事。曾獲中國中醫研究院科技成果銅質獎章和銀質獎章。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獎兩項,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兩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一項。中國生命關懷協會腫瘤臨床中心、北京東城中醫醫院腫瘤中醫治療首席專家。
陶廣正教授家族九代世醫,幼承家學,漸染芝蘭。擅長中醫內科、婦科和針灸。對糖尿病、肝炎、高血壓、心腦血管病、潰瘍病、結石症、不孕不育、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子宮肌瘤及免疫系統疾病等疑難病證有較深研究。中醫治療腫瘤創造生命奇蹟。治癒過肝癌、腦膠質瘤等癌症及再障、鼻內血管瘤、嚴重鼻衄、白塞氏病、紫癜腎、半身不遂、聾啞等疑難病症。
吳南京來自於浙江慶元縣的一個小山村,自小輟學在家種地,業餘時間自學中醫。並以頑強的毅力堅持自學高中課程,用6年的自學,終於在1997年參加全國成人高考考入湖南省體育職業學院。在大學學習期間,吳南京依然不放棄中醫的自學,後又問業於宋氏婦科第38代傳人、浙江省中醫院宋世華教授、浙江省中醫脾胃病學會主任周亨德教授。
一位未經過任何醫學系統學習的人,是如何走向中醫並迷戀中醫的呢?縱觀吳南京的整個學醫過程,不難發現,吳南京與醫結緣其實是因為目睹家裡人生病且經受的痛苦開始的。他想通過自學中醫,試圖幫他們擺脫痛苦。
師徒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