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冷西

吳冷西

吳冷西(1919—2002),廣東新會人,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新華社社長、廣東省省委書記、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廣播電視部部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和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名譽會長等要職;是中共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七、八屆常委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冷西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新會
  • 出生日期:1919年12月14日
  • 逝世日期:2002年6月16日
  • 職業:媒體人、政治家
  • 畢業院校抗日軍政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簡介,歷史,經歷,新聞工作,下鄉,新華社,報社,文革,解禁,晚年,

簡介

吳冷西(1919年—2002年),原名吳仕占,廣東新會人;“九一八”事變之後,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離開廣州奔赴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6月進入延安馬列學院,任馬列主義研究室研究員。1939年9月調入中共中央宣傳部,任編審科科員和黨中央機關刊物《解放》編輯。1940年調毛澤東主席身邊編輯《時事叢書》。1941年9月調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先後任國際版編輯、主編、國際部主任。1946年負責新華社國際部的工作。1947年任新華社總社編委會秘書並主持總編室工作。1948年任新華社總社編輯部主任、編委會委員。1949年2月任新華社總社副總編輯。
青年時期的吳冷西同志青年時期的吳冷西同志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0月吳冷西任新華社總編輯。1951年12月任新華社社長。1957年6月任人民日報總編輯兼新華社社長。1964年7月又兼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數度遭受“四人幫”的殘酷迫害。1972年恢復在人民日報的工作。1975年成為毛澤東選集材料組的領導成員,並擔任國務院政治研究室的領導成員。
粉碎“四人幫”後,1976年10月吳冷西參加負責籌建毛澤東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的臨時領導小組工作,1977年3月任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黨委副書記。
1980年4月任廣東省省委書記,1980年5月至1982年4月間還兼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1982年4月任廣播電視部部長、黨組書記。他曾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團主席和第二、三、四屆理事會主席,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會長。1998年離休後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和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名譽會長。
吳冷西與毛澤東同志吳冷西與毛澤東同志
他是中共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七、八屆常委會委員。
吳冷西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2年6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丁關根田紀雲李長春李鐵映吳官正遲浩田張萬年黃菊溫家寶曾慶紅宋平宋任窮黃華楊成武馬文瑞鄧力群等同志,以不同方式對其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家屬表示親切慰問。

歷史

1919年:12月14日生於廣東省新會縣,原名吳仕占。
1932年:入廣州市省立廣雅中學讀書。
吳冷西與朱德同志吳冷西與朱德同志
1937年:12月離開廣州奔赴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6月進入延安馬列學院,任馬列主義研究室研究員。
1939年:9月調入中共中央宣傳部,擔任編審科科員和黨中央機關刊物《解放》的編輯。
1940年:被毛主席指名調到他的身邊編輯《時事叢書》,歷時三個月。
1941年:9月調到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
1946年:5月《解放日報》和新華社合併,負責新華社國際部工作。
1949年:2月隨中共中央機關進入北京,擔任新華社總社副總編輯。
1949年:10月任新華社總編輯。
1951年:12月任新華社社長。
1957年:6月任《人民日報》總編輯兼新華社社長。
1964年:7月兼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1975年:任《毛澤東選集》材料組的領導成員。
1977年:3月任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黨委副書記。
1980年:4月調到廣東省擔任省委書記,主管宣傳文教科技工作。
1982年:4月至1985年4月,任廣播電視部部長、黨組書記。
1986年: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會長。
1987年至1997年:寫出《憶毛主席》及《十年論戰——中蘇關係回憶錄》。
2002年:6月1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經歷

1919年12月14日,吳冷西出生在現在的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古井鎮文樓村。雖然他13歲時就離開家鄉,但至今仍是文樓村盡人皆知的名人。也正因為他少小離家,文樓人關於他的記憶細節正在消失。 “文章華國”,文樓村口牌樓上有這樣一幅字,仿佛是在向世人提醒這裡誕生了吳冷西這支“大筆桿子”。文樓村:這是一個典型的廣東老村,安靜、古舊,青磚灰瓦的巷子兩邊,三三兩兩坐著白髮的老人和在旁嬉鬧的孩童,村里很少見到青壯年人,因為他們都到城市裡去工作了。
吳冷西與劉少奇等同志吳冷西與劉少奇等同志
“文樓老人會”幾乎是村里人氣最旺的地方,聚集了很多打麻將、聊天、喝茶的老人。每個人都知道,吳冷西是文樓出過的“最大的官”、“筆桿子很厲害”,但是,關於他和家人在此生活的細節,卻鮮有人能說得出。“冷西13歲就離開文樓去廣州讀書,後來家人也陸續離開文樓去了北京,很少回來。如今冷西若健在,都有90高齡了,村里跟他年紀相仿又健在的老人不多啊!”吳永裕是“老人會”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1966年,吳冷西兩個女兒回到文樓,就跟吳永裕的姐姐,一起在文樓村住了兩年,除此之外,他沒有見過吳家其他人。
為了尋找吳冷西在文樓村生活過的痕跡,吳永裕又將記者帶到福慶(1)八巷,這裡是吳冷西父親的家,也是吳冷西出生的地方。這棟保存尚好的兩層大宅,門樓上的彩繪字畫、青磚縫間描的細細白線都還十分清晰,老宅子裝上了鋼筋的防盜門和不鏽鋼窗框,門窗緊閉,“這是冷西的弟弟去年回來修的。這裡很久沒人住了。”在巷子裡乘涼的鄰家老人告訴記者。
吳冷西當年在文樓村念的私塾“崇讓堂”,後來作了吳氏宗祠,成為村里六座祠堂之一。“老祖宗的六個兒子,一個兒子一個祠堂,這個就是吳冷西家的祠堂。”吳永裕指著池塘和垂楊柳岸邊的一處高大建築說。但是,除了“山泉吳公祠”幾個大字以外,已沒有什麼特徵顯示這裡是一處祠堂,裡面甚至被出租給一家小製衣廠做廠房了。

新聞工作

在“崇讓堂”接受啟蒙教育後,1932年,吳冷西離開文樓村,到廣州市省立廣雅中學讀書。期間,他勤奮好學,追求進步,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抗戰爆發後,他於1937年12月離開廣州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38年6月,吳冷西從抗日軍政大學畢業,進入延安馬列學院任研究員。1939年9月,他調入中共中央宣傳部,擔任編審科科員和黨中央機關刊物《解放》的編輯,同時兼任抗日軍政大學幹部隊和陝北公學高級班教員,以及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幹部理論學習輔導員。
期間,他密切關注國際形勢的變化,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國際問題的評論。1940年冬,吳冷西被毛澤東指名調到身邊,編輯《時事叢書》,歷時三個月。1941年9月,他調到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先後擔任國際部編輯、主編、主任等職。在《解放日報》工作期間,他參加了《解放日報》的改版工作,研究國際問題,撰寫了大量的國際時事評論文章,並主持多個專欄,從此開始了漫長的新聞工作生涯。

下鄉

等吳冷西再回到文樓村,已經是26年之後,他時任廣東省委書記,主管宣傳文教科技工作(編者按:當時設有省委第一書記)的時候。這也是他一生中,少有的一段非新聞工作經歷。也恰巧是這時期的一些細節片斷,被文樓一位老人記了下來。在文樓採訪的第一天,直到天黑下來,記者已經離去後,熱心的吳永裕終於找到了這位與吳冷西有過交道的老人。為了採訪這位老人,第二天,記者再次來到文樓村
江澤民、李鵬與吳冷西(左一)等在一起江澤民、李鵬與吳冷西(左一)等在一起
吳圍新老人,小時候和吳冷西一起在“崇讓堂”念過書。1958年,大躍進的年代,吳冷西在兩名警衛員的陪同下,來到文樓村視察生產。吳圍新當時是生產大隊的一名獸醫,“我正在給豬打針,大隊長吳光陸帶著一個人來了,我一看,這不是冷西嗎?還帶著眼鏡。”吳圍新說,和吳冷西簡單聊了幾句生產狀況後,就與他還有吳享澤、吳年盛、吳光陸一起拍了張照片。可惜的是,吳圍新並沒有這張照片,而照片上的其他四個人,都已身故。拍照後,吳冷西就和大家一起來到大食堂吃飯。吳圍新回憶說,那時候搞“大躍進”,家家都到生產隊去吃大鍋飯。冷西雖然已官至省委書記,但也是和鄉親們一起,在大食堂坐板凳吃飯。“冷西話不多,但也沒有什麼架子,混在鄉親們中間,甚至很多人不知道他已經當了省委書記。”吳圍新說。
此後,文樓人就再也沒有見吳冷西回過家鄉。“他應該是太忙了,沒時間啊!”

新華社

1946年5月,根據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解放日報》和新華社合併,吳冷西負責新華社國際部的工作,直至1949年2月,擔任新華社總社副總編輯。
1949年10月,吳冷西任新華社總編輯,成為新中國第一任新華社總編輯,1951年12月,任新華社社長。吳冷西擔任新華社主要領導後,在他直接領導下,新華社結束了戰爭年代國內分支機構的分散狀態,完成了組織和工作的統一,迅速成為統一集中的國家通訊社。
在此期間,吳冷西提出了新聞寫作的八個要求,並領導開展了“練筆運動”,極大地促進了新華社新聞報導質量的提高和采編人員工作作風的改進。他提出了新華社應成為“訊息總匯”這一根本的建社方針,並帶領大家為實現這一目標不懈地探索和努力。他還致力於改進和加強新華社《內部參考》的工作,使其發揮了重要的黨的耳目作用,受到黨中央、毛主席的重視和稱讚。
相關著作相關著作
20世紀50年代中期,吳冷西根據黨中央的指示,領導新華社開始了建設世界性通訊社的征程。到1965年,新華社駐外分社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個增加到51個;對外廣播在原有英文的基礎上,增加了俄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並開設了針對不同地區的專線廣播;同時在國外設立了20多個出稿站,向100多個國家傳送新華社新聞稿。

報社

1956年,“社會主義陣營”風雲變幻。從1956年年底到1957年年初,毛澤東幾乎天天在頤年堂主持政治局會議或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討論國內外形勢。1957年6月1日,時任新華社社長吳冷西接到通知,毛澤東要找他談談。而當時的中國國內正處在“大鳴大放”時期。
見面後,毛主席對吳冷西說:“你看過今天的報紙沒有?現在報紙很吸引人,很多人高談闊論,說要幫助共產黨整風。”然後,毛主席就表示,中央再三研究,希望吳冷西到《人民日報》去工作,加強那裡的領導力量。
吳冷西回答說:“我雖然在延安馬列學院學習和研究了兩年,又在抗大陝北公學講過馬列主義課,但最近十多年來一直搞新聞工作,沒有搞理論,對學術問題、文藝問題懂得更少,不適宜到《人民日報》去。”
毛澤東給了吳冷西十天時間考慮。十天后,吳冷西仍然表示自己不適宜到《人民日報》,但他願意服從黨中央的決定。於是毛澤東要他先到《人民日報》做胡喬木的助手,工作一段時間後,中央將正式宣布任命他任《人民日報》總編輯,同時繼續兼任新華社社長,把兩個單位的宣傳統一起來。
接著,毛澤東嚴肅地告誡吳冷西說:“你到《人民日報》工作,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要準備遇到最壞的情況,要有‘五不怕’的精神準備。這‘五不怕’就是:一不怕撤職,二不怕開除黨籍,三不怕老婆離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殺頭。有了這‘五不怕’的準備,就敢於實事求是,敢于堅持真理了。”
1963年吳冷西與英國路透社總裁傑勒爾德·朗1963年吳冷西與英國路透社總裁傑勒爾德·朗
毛澤東接著說,撤職和開除黨籍並不罕見,要準備著。殺頭在正確路線領導下大概不至於,現在的中央不同於王明“左”傾路線領導,也不同於張國燾時期。但坐牢得有精神準備,共產黨員一時受冤屈的事還是有的,不過在正確路線領導下終究會平反糾正的。一個共產黨員要經得起受到錯誤處分的考驗,可能這樣對自己反而有益處……
這次談話後,吳冷西就到《人民日報》上班了。半個月後,“反右”鬥爭就開始了。作為黨的喉舌的《人民日報》,其輿論導向和宣傳工具的作用也顯然更加重要,作為總編輯的吳冷西,也承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壓力,開始了一段異常艱辛的總編輯生活。
在任期間,吳冷西按照黨中央、毛主席的要求制定辦報方針,並親自撰寫過許多重要社論和新聞。他還注意培養幹部,為《人民日報》後來的建設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文革

毛澤東十分重視宣傳工作,很多時候都讓吳冷西列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因此,他對中央的各項決策過程十分清楚。在1956年至1966年初,吳冷西還列席了這10年間黨中央的許多重要會議,多次參加共產黨的國際會議。1962年中央成立由中央政治局直接領導的檔案起草小組,他被任命為副組長,參與了黨中央許多重要檔案的起草工作,如《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以及一系列國際問題評論等,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文化大革命”期間,吳冷西數度遭受“四人幫”的殘酷迫害。在被審查期間,他仍孜孜不倦地閱讀了大量的馬列主義著作。
1972年,吳冷西經毛主席批准恢復在《人民日報》的工作。1975年任《毛澤東選集》材料組的領導成員,並出任國務院政治研究室的領導成員。其間,他曾參加毛澤東《論十大關係》等重要著作的編輯工作和《中國科學院匯報提綱》等重要檔案的起草、修改工作。粉碎“四人幫”的鬥爭中,吳冷西積極投入揭批“四人幫”的鬥爭,參加了中央批准下發的幾批揭批材料的修改工作。
1976年10月,他參加負責籌建毛澤東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的臨時領導小組工作,77年3月任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黨委副書記,參與了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著作的編輯工作。同時,他還參加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中央重要檔案的起草工作。
1980年4月,吳冷西調到廣東省擔任省委書記,主管宣傳文教科技工作。1980年5月至1982年4月間,他還兼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

解禁

1982年4月至1985年4月,吳冷西任廣播電視部部長、黨組書記。在任期間,他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同時,組織實施了一系列重大的廣播電視改革措施,還在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的後台,當場解禁了當時的禁歌李谷一的《鄉戀》。當時有很多民眾打進電話來點播,因為吳冷西拍板,得以解禁,後來因此有觀眾給中央電視台去信,說他們是“人民自己的電視台”。
由吳冷西主持起草的、在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關於廣播電視工作的匯報提綱》,以及他主持召開的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提出了“立志改革,發揮優勢,努力開創廣播電視工作的新局面”的任務,確定了廣播電視未來發展的近期規劃和長遠目標,制定出新時期發展廣播電視事業的各項具體改革政策。在他的領導下,廣播電視在輿論導向、節目質量以及覆蓋範圍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探索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廣播電視發展的新路子,開創了新中國廣播電視事業改革、發展、繁榮的新階段。

晚年

1987年至1997年間,吳冷西帶病寫出了對研究當代歷史具有重要價值的回憶錄《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斷》(新華出版社1995年出版)及數十萬字的《十年論戰——中蘇關係回憶錄》。 《憶毛主席》這本書,重點講述了1958至1959年,在“大躍進”過程中,吳冷西所聽到的毛主席的講話,包括毛主席專門對他的談話。
吳冷西晚年著作《憶毛主席》吳冷西晚年著作《憶毛主席》
吳冷西通過詳盡的歷史回憶,使讀者真實地看到毛主席在“大躍進”過程中的基本思路,給後來人的分析和思考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1998年後,吳冷西擔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和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名譽會長。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黨的新聞事業
2002年6月16日,吳冷西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