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簡介
按漢制吳縣應改稱“
吳國”,吳侯享有其
封地的租稅,但無治民權。然而
東漢末年,
諸侯割據相爭,禮崩樂壞。原本襲爵須冊封,官不能襲,而在當時地方也自行襲傳。
吳侯爵實則並未有食邑,但其名號與體制為江東勢力所用。“吳”,江東古地名;“侯”,可稱國。吳侯孫權自稱“孤”,儼然一副獨立
諸侯國形態。吳侯國不僅享有治民權,更有獨立的軍隊。國所指範圍實際上已漸由吳縣
侯國轉變為孫氏所據江東全部,為
東吳王朝在漢末的前期
雛形。
漢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朝廷冊封
孫策為吳侯。
前期沿革
東漢末年,朝廷以長沙太守
孫堅剿滅黃巾軍之前後戰功,封為
烏程侯。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孫堅死後,長子孫策繼位為烏程侯。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夏,
司空、行
車騎將軍曹操派議朗王誧攜帶漢獻帝的詔書給孫策,正式任命他為
騎都尉,襲父爵為烏程侯,兼領
會稽太守。
歷代吳侯
孫策
烏程侯時期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孫策繼父爵為烏程侯,直至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在任7年。
吳侯時期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孫策派張紘向朝廷貢獻方物。
曹操欲安孫策,與之結納,上表奏準任命他為
討逆將軍,加封為吳侯。(《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載:時袁術
僭號,策以書責而絕之。曹公表策為
討逆將軍,封為吳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而死,其襲爵為烏程侯7年、受封為吳侯3年,在位10年。
孫權
吳侯時期
孫策死後,孫堅次子、其弟
陽羨(今
宜興)長、行
奉義校尉孫權繼位討逆將軍、領會稽太守,正式統領江東。曹操表奏天子封孫權為
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孫權移治於
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今
南京市)。
隨著孫權勢力的膨脹,江東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名義上臣服於朝廷,實則獨立於荊揚一帶的割據侯國,成為
孫吳王朝的雛形。
南昌侯時期
此間,江東仍循吳侯時期舊例,史書中仍以“吳”為稱號,孫權仍稱孤道寡,稱上為
君侯。
吳王時期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
魏王、丞相
曹丕篡漢稱帝,
國號大魏,改元黃初。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 四月,孫權移都於鄂,改名
武昌。曹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為拉攏孫權,冊封其為
吳王、大將軍,領
荊州牧,使持節總督荊州、
揚州、
交州諸軍事。孫權乘機登位實則自立為王,正式建立吳國,建元黃武。名號上此時的吳國還是一個王國,因循天下僅一天子故例(時
曹魏與
蜀漢互爭正統),奉中原政權為正統。後又因聯蜀抗魏,長期未即天子位。
稱帝時期
東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吳王孫權於
武昌登基正式稱帝,建國號大吳,改年號黃龍。
東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於
建業(今江蘇南京市)。東吳建興元年(公元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諡號大皇帝,廟號吳太祖,在位52年,在皇帝位24年。
孫紹
孫權稱帝後,除追謚孫策為
長沙桓王外,另封孫策子
孫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孫紹死後,子
孫奉繼嗣。吳主
孫皓在位時,訛言說當奉立孫奉為皇帝,於是被處死。
孫英
孫英為吳國宣太子
孫登之次子。孫登卒後,孫權改立第三子
孫和為太子,孫英被封為吳侯。五鳳元年(公元254年),
孫峻殺
諸葛恪後,擅權專政。孫英密謀誅殺孫峻,後來事泄,遂自盡。
孫基
魯王
孫霸之子。五鳳年間被封為吳侯。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孫基盜乘御馬,被收監在獄中。後吳主
孫亮將其赦免。
孫皓即位後,因為其父廢太子孫和曾經被意圖奪嫡的孫霸一黨所陷害,因此遷怒於孫霸之子,孫基被削去吳侯的爵土,被徙於會稽烏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