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檀多派,梵名 Vedānta, 印度婆羅門教六派哲學之一。印度哲學史上占統治地位的唯心主義哲學派別。亦稱“後彌曼差派”或“梵彌曼差派”,與“前彌曼差派”或“業彌曼差派”相區別。吠檀多的意思是“吠陀的終極”,原指奧義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吠檀多派
- 梵名: Vedānta
- 釋義:吠陀的終極
- 類別:哲學
吠檀多派,梵名 Vedānta, 印度婆羅門教六派哲學之一。印度哲學史上占統治地位的唯心主義哲學派別。亦稱“後彌曼差派”或“梵彌曼差派”,與“前彌曼差派”或“業彌曼差派”相區別。吠檀多的意思是“吠陀的終極”,原指奧義書。
吠檀多派,梵名 Vedānta, 印度婆羅門教六派哲學之一。印度哲學史上占統治地位的唯心主義哲學派別。亦稱“後彌曼差派”或“梵彌曼差派”,與“前彌曼差派”或“...
吠檀多:印度六派哲學中最有勢力的一派。‘吠檀多’意為《吠陀》之終極,原指《吠陀》末尾所說的《奧義書》,其後逐漸被廣義的解釋為研究祖述《奧義書》教理的...
吠檀多限制不二論,印度教吠檀多派學說之一。產生於10—11世紀, 理論奠基人為羅摩奴闍。反對商羯羅的不二論。認為梵是全智、全能、無所不在的,它是世界的...
吠檀多制限不二論,印度古代吠檀多派哲學學說之一。又稱“局限不二論”或“殊勝不二論”。產生於10—11世紀,著名哲學家羅摩奴闍繼承並從理論上進行闡述,使該...
在奧義書的思想基礎上產生了吠檀多派,後來直接影響到印度教大改革者商羯羅。 另一個由奧義書系統搭建起來的重要觀念是輪迴業報。輪迴業報的觀點在梨俱吠陀中根本...
《梵經》是印度古代哲學中吠檀多派的最早的經典。現存《梵經》由於有後人追加的成分,大致是五世紀初前後的產物。...
而數論恰恰相反,它承認吠陀的權威,被視為正統的六派哲學之一(六派哲學分別是最占主流地位的吠檀多和數論、勝論、正理論、彌曼差、瑜伽)。數論的正統性可以從這...
商羯羅是印度中世紀最大的經院哲學家,吠檀多不二論的著名理論家。生於西南印度喀拉拉邦馬拉巴爾海岸的伽拉迪,屬婆羅門種姓。少年時隨印度著名的吠檀多不二論者喬奈...
的權威為標準來劃分正統與異端之外,還按照不同的階層和在印度教中的地位來進行分別介紹;他們認為,六派哲學實際上追求的是同一真理,都是以吠檀多不二一元論哲學...
梵我同一說,印度古代吠檀多派哲學的重要學說之一。最早見於《廣林奧義書》。認為“梵”是一種永恆的、不可言表的純精神實體,是宇宙的本原,世界萬物的始基。...
在印度哲學中,特別是在印度教中的吠檀多派,我被視為是第一原理、第一因。佛教稱之為神我或梵我,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主張無我。 [1] 參考資料 1. ...
伽比爾是當時虔誠派著名領袖羅摩難陀(1360~1450)的弟子,晚年在北印度各地遊說,宣傳自己的宗教改革思想。 伽比爾的宗教哲學是印度教的吠檀多不二論(見吠檀多派)...
卡比爾吸取了印度教吠檀多派哲學和伊斯蘭教蘇非派教義,強調一神信仰, 反對偶像崇拜和種姓制度,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卡比爾認為,印度人和突厥 人是用同一種粘土塑成的...
第三章 吠檀多派與中國佛教第一節 禪宗第二節淨土宗第三節 密宗第四節 人間佛教第五節 中國佛教與辨喜的瑜伽第六節 結論:辨喜的多重面...
我的四位說指的是印度吠檀多派哲學學說。由奧義書哲學家耶若婆佉提出。認為人的靈魂(我)需通過由外到內的四個發展階段方能解脫。這四個階段是醒位、夢位、...
因此,正理論對大乘中觀論(見中觀派)、唯識論和吠檀多不二論(見吠檀多派)的客體否定說提出批判。按中觀論,客觀事物本不存在,只是由於某些特定的條件使之從“...
辨喜一生致力於印度古典哲學吠檀多派理論的研究與革新,因而被稱為"新吠檀多派"的首倡者。他從客觀唯心主義立場出發,認為世界的最高本體是"梵",或稱"宇宙理性"...
不一不異說(梵bhedābheda),印度吠檀多學派的學說。系吠檀多學派根本聖典《梵經》 (Brahmasūtra)中的一種主張。據吠檀多派學者巴爾特利普拉般遮( Bhartriprap...
達斯,全名薄伽萬·達斯(Bhagavān Dās,1869—1958),印度哲學家,吠檀多派哲學的改革者。加爾各答大學畢業。曾任中印度學院教授。反對商羯羅關於“世界是幻”的說法...
吠檀多派是構成大多數現代印度教派別的基礎。三種基本的吠檀多經典是《奧義書》、《薄伽梵歌》和《梵經》(《吠檀多經》)。《梵經》認為,世界的最高主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