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出自:《論語·里仁》
  • 作者:孔子
  • 含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
孔子以及論語簡介,基本信息,解讀,

孔子以及論語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曆八月廿七~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夏邑縣城北六公里王公樓村)貴族,是商湯後裔。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全中國各地都有孔廟祭祀孔子。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此外,結合時事或實用功能而對《論語》進行評析和解說的,後世頗多,而以有明一代為極盛,其中以張居正的《論語別裁》和馮夢龍原著的《四書指月》為代表。

基本信息

【解詞】
喻:明白,通曉,這裡譯為“懂得”。(詳見楊伯峻版《論語譯註》)
利:利益。
於:對於。
義:道義。

解讀

出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心思想的存在。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做什麼不做什麼君子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君子轉物。
君子:像這種君子與小人截然二分並且完全對立的說法,在《論語》多次見到。事實上,我們所見的幾乎都是二者之間的人。因此,在理解時,要有“動態人生”的觀點,就是把“君子”視為“立志或努力成為”君子的人,小人則是“無心或放棄成為”君子的人。只有這樣理解,才可進而主張:君子若是懈怠,可能淪為小人;小人若是上進,可能改頭換面。如此一來,孔子的教育工作才有實質的作用與效果可言。
小人以外在的東西作標準、作參照,並且主要以利來衡量,其行事時不按義、不按該與不該,而按有利沒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轉。
君子行事因為按“義以為質”,所以能做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可處有,可處無”“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正由於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內心標準——義,所以能夠“泰而不驕”“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等等差別,都源於行事時這一點用心的不同,而君子小人立分。
具體含義:指認為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
在淳熙八年(1181)﹐朱熹曾請陸九淵登白鹿洞書院講堂﹐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一章﹐他用“義利之辨”來講儒釋區別,以說明自己為學的理論根據。聽者都十分感動,至有泣下者,朱熹又請陸九淵書寫講義《白鹿洞書院論語講義》,將講義刻於石以作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