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官制,在松贊乾布以前,吐蕃已有官的名稱和職務,藏語稱“論”,意似漢語“臣”。及其即位後,為適應吐蕃王朝的體制及統治的需要,對吐蕃官製作出統一規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吐蕃官制
- 性質:古代官制
- 朝代:唐
- 出處:《唐蕃會盟碑》
吐蕃官制,在松贊乾布以前,吐蕃已有官的名稱和職務,藏語稱“論”,意似漢語“臣”。及其即位後,為適應吐蕃王朝的體制及統治的需要,對吐蕃官製作出統一規定。
吐蕃官制,在松贊乾布以前,吐蕃已有官的名稱和職務,藏語稱“論”,意似漢語“臣”。及其即位後,為適應吐蕃王朝的體制及統治的需要,對吐蕃官制作出統一規定。沿革其官制分軍政兩種。軍事官制有“四如”或“五如”(“如”即“翼”)等...
七官制 中文名:七官制 英譯:qi guan zhi 時間:七世紀 類型:政治 出處:《賢者喜宴》《西藏通史》背景:吐蕃王朝建立是與龐大的行政管理系統的逐漸完善相輔相依的,而這套系統的形成又有力地保障了吐蕃王朝這台機器的正常運行。在...
吐蕃帝國歷史年表依年份記錄吐蕃帝國歷史上的大事。吐蕃是歷史上一個藏人帝國君主制政權,七世紀時由松贊乾布建立。松贊乾布定都拉薩,娶唐文成公主,統一青藏高原,創立藏文,制定官制與法律。芒松芒贊在位期間滅吐谷渾,並向塔里木盆地...
僧官制,藏區僧人從政為官的制度。由來已久,唐吐蕃時,僧人被準許參政,從政高僧地位高於俗官,謂之“豫國事者”,名為“缽闡布”,意為“大僧”或“高僧”,位即“宰相”職,入元,中央設總制院(後改宣政院),封薩迦派高僧...
清朝中央官制,是清朝時期由中樞部、佐理部、帝室部組成的中央各級官職結構。中樞部 中樞部由內閣,軍機處和六部組成。內閣 於明憲宗成化(1465年—1487年)首輔制臻至成熟;歷代著名的大學士包括張居正等。至清代其權力始消減,部份首...
宣政院,初名總制院,是中國元朝時期設立的一個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國家機構,負責掌管全國佛教事宜並統轄吐蕃(今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設立總制院。到了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尚書省右...
六番招討使司,官署名。元朝置,秩正三品,隸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置司於雅州 (今四川雅安),掌軍民政務。沿革 六番招討使司,官署名。元朝置,隸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置司於雅州 (今四川雅安),設達魯花赤、招討使、...
朵甘思田地里管軍民都元帥府,官署名。元朝置,秩正三品,隸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掌朵甘思(今四川甘孜、西藏昌都地區) 軍民政務,簡稱朵甘思元帥府。沿革 朵甘思田地里管軍民都元帥府,官署名。元朝置,隸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從事農業和畜牧業。7世紀初,松贊乾布即位,統一了西藏高原,並創製文字、建立官制、制定法律,定都邏些(今拉薩),吐蕃逐漸強大。當時唐朝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周圍各少數民族紛紛遣使來唐,...
隴右都護府是北宋設定於河湟沿邊的軍事機構。哲宗元符二年(1099),宋軍進入湟水流域,攻占邈川、宗哥等城;元符三年三月建湟州(即邈川城)為都護府;由於湟水流域吐蕃部族反抗激烈,宋軍於建中靖國元年撤離湟水流域。崇寧二年,宋軍...
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等處軍民安撫使司,官署名。元朝置。隸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元初,置碉門(今四川天全)等處安撫使、魚通(今四川康定東)等處達魯花赤等官,世祖至元二年(1265),建哈答城(一作匣答,今四川乾寧北);十三...
釋教總制院 釋教總制院,官署名。元朝置,簡稱總制院。掌全國釋教,兼治吐蕃事務。沿革 官署名。元朝置,簡稱總制院。,設於世祖至元元年(1264),以國師八思巴領之。二十五年,改為宣政院。職責 掌全國釋教,兼治吐蕃事務。
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署名。元朝置。隸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設達魯花赤、元帥、同知、經歷、知事各一員,鎮撫二員,蒙古奧魯官二員。掌禮店、文州(今甘肅文縣、禮縣)軍民政務。沿革 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
第六章 政治與官制 第一節 敦煌吐魯番文書與唐五代政治 第二節 官吏構成 一、唐代官吏制度 二、吐蕃占領時期官制 三、歸義軍時期官制 四、高昌時期官制 五、鄉里制度 六、僧官制度 第三節 國家行政運作 一、詔敕起草頒下程式及官...
中央官制 唐朝沿用隋朝官職制訂三省六部制,主要機構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監、九寺。三省分別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46] 中央官制 三師/ 三公 三師 太師、太傅、太保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 宰相 同中書門下三品...
改革官制 尺帶珠丹通過官職設定變動、詮選和遞補辦法等措施,把主要權力掌握在心腹、親信大臣和王族手中。727年,尺帶珠丹把一論制改為三論制,由尚·本登忽、韋小·悉諾邏恭祿和吐谷渾小王(尺帶珠丹的外甥)三人擔任大論,三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