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水現象

吐水現象

“吐水現象”又稱“滴泌現象”,經常發生在氣溫高、濕度大,空氣中水蒸汽接近飽和且無風的夜晚。因為晚上葉片上的氣孔一般是關閉的,水從葉片上散發的量減少,而土壤中濕度大,植物根系仍然強烈地吸水,這就造成了植物體內水分吸入量大於蒸發消耗量,過多的水分就從葉尖或葉子邊緣的水孔排出,形成水珠。若是氣溫突然下降,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露珠還會散布於葉子表面的任何部位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吐水現象
  • 外文名:guttation
  • 性質:植物分泌
  • 學科:生物學
定義,吐水作用,歷史發展,吐水和露水的區別,

定義

吐水(guttation) 從未受傷的葉片尖端或邊緣的水孔向外溢出液滴的現象。吐水也是由根壓引起的。作物生長健壯,根系活動較強,吐水量也較多,所以,吐水現象可以作為根系生理活動的指標,並能用以判斷苗長勢的好壞。
沒有受傷的植物如處於土壤水分充足、天氣潮濕的環境中,葉片尖端或邊緣也有液體外泌的現象。這種從未受傷葉片尖端或邊緣向外溢出水滴的現象,稱為吐水。吐水是由根壓引起的,在生產上,吐水現象可作為根系生理活動的指標,它可說明植物生長情況。

吐水作用

吐水作用:由於蒸騰作用微弱,根部吸入的水分,從排水器溢出,集成液滴,出現於葉尖或葉緣處,這種現象為吐水作用,一般發生在夜間或清晨溫暖濕潤的條件下。葉尖和葉緣上有水滴出現,可作為根系正常活動的一種標誌。
在植物葉片的尖端或邊緣有一種小孔,叫做 水孔,和植物體內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導管相通,植物體內的水分可以不斷地通過水孔排出體外。平常,當外界的溫度高,氣候比較乾燥的時候,從水孔排出的水分就很快蒸發散失了,所以我們看不到葉尖上有水珠積聚起來。如果外界的溫度很高,濕度又大,高溫使根的吸收作用旺盛,濕度大抑制了水分從氣孔中蒸散出去,這樣,水分只好直接從水孔中流出來。在植物生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吐水”。吐水現象在盛夏的清晨最容易看到,因為白天的高溫使根部的吸水作用變得異常旺盛,而夜間蒸騰作用減弱,濕度又大。

歷史發展

眾所周知,動物會出汗。然而,許多人不知道植物也會出汗,這在植物學裡叫做“吐水”,即植物會通過葉面上的氣孔排放體內多餘的水分。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變暖不僅沒有使植物出汗更多,反而使它的吐水量為之減少,從而使地球上的淡水供應總量下降。這是他們使用計算機模擬實驗得到的研究結果,回答了為什麼地球上會有那么多淡水源源不斷地流入海水裡去這一問題。
在過去的幾百年里,有越來越多的新鮮淡水從陸地溢出,流入到諸大洋里。但令人困惑的是,每年的總降雨量並沒有明顯的變化,那么如何來解釋這些新增加出來的水量呢?為了破解這個疑問,由英國哈德利氣候預報和研究中心的氣象學家尼古拉?基德尼領導的研究小組用計算機模擬了地球上以往幾百年的氣象狀況,他們提出了四個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變數:地面溫度,地球上的植物覆蓋,天空中的霧氣(使陽光減弱),大氣里的二氧化碳含量。他們分別引入一個變數來考察對淡水流量的影響,然後把四個變數一起綜合起來考慮。實驗結果表明,大氣里的二氧化碳含量濃度增加才是地球上淡水入海的主要推手,並非是許多人原來認為的因為地球變暖的緣故。
二氧化碳作為一種阻礙植物吐水的原因,其機理也已經弄清楚。原來,對應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濃度的增加,植物通過排水腺和氣孔蒸發出來的水分也隨之減少,它們從土壤里汲取的水分也減少了。這樣一來留存在土壤里的多餘水分便會匯成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流入湖泊和海洋,而不是通過蒸發去保持空氣的濕度。恰恰空氣里的水分才是維持地球上淡水循環的要素。

吐水和露水的區別

植物的“汗”一般在夏天的夜晚流出,有時在空氣潮濕、沒有陽光的白天也會出汗。化驗一下就知道,植物的汗水裡含有少量的無機鹽和其它物質,它與露水是有區別的。
植物的吐水量因品種不同而有差異。據觀測,芋頭的一片幼葉,在適合的條件下一夜可排出150滴左右的水,一片老葉更能排出190滴左右的水,水稻、小麥等的吐水量也較大。
如果說植物的發燒通常是病理現象的話,那植物出汗卻是一種生理現象,是為了保持植物體內的水分平衡,是為了使植物能正常生長。
此外,果蔬在貯藏過程中也會出現“出汗”的現象。那是由於果蔬在塑膠薄膜密閉冷藏的過程中,由於溫度的波動,引起薄膜內側和產品表面出現水珠。這種現象不利於果蔬的貯藏,果蔬呼吸所產生的
會溶於水中,產生弱酸,敗壞產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