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吏部郎官
- 性質:古代官名
- 朝代:北宋
- 別稱:吏部郎中、員外郎
吏部郎官, 吏部郎中、員外郎通稱。北宋神宗元豐(1078—1086)改制後,參掌四選之事。以知府資序以上人充郎中, 未及者為員外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罷...
尋為台臣所論,改任湖南,遂以逢辰代慈。其後郴州寇迫江西界,朝旨復委逢辰討剿,盡瘁區劃,聲威不減為提舉時。入為吏部郎官,改浙東提刑,尋致仕歸。 [1] ...
至紹興末,馮方以館職攝吏部,欲為異,則系銜曰:“兼權尚書吏部郎官”。予嘗叩其說,馮曰:“所被省札只言‘權郎官’,故不敢耳”。予曰:“省札中豈有...
上念之,除禮部郎官,遷左右司、檢正。秦檜當國,欲畀以言職,力辭。適金人敗盟。擢吏部侍郎,奉使,兀朮擁精銳以懼之,良臣從容不懾,反覆詳辯,迄定初議,後...
先後任過吳縣知縣、順天府教授、國子監助教和禮部主事、吏部郎官等職。一生多次漫遊各地名勝,寫作了90餘篇遊記文,大都文筆雋秀,富有情趣。...
歷婺州金華縣丞、大宗丞兼吏部郎官、戶部右曹、禮部員外郎、禮部侍郎。歷太子左諭德、侍講。進講《孟子》,多寓規戒。兼崇政殿說書、侍講,孝宗屢訪時政。其論...
二十三年,改奉常主簿,為玉牒所檢討官(《能改齋漫錄後序》)。三十年,試太常丞,兼權吏部郎官,被劾,領在外宮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四、一八七...
兼權吏部郎官。浩雅為湯思退所厚,御史尹穡欲引之以共擠浚,因薦浩。及對,乃明示不同之意,二人皆不樂。逾年,始除員外郎兼皇子恭王府直講。...
召為吏部郎官,論廣西鹽法,孝宗是其說,遂改法焉。除樞密院檢詳。小吏持南丹州莫酋表,求自宜州市馬者,因簽書張說以聞。椿謂:“邕遠宜近,故遷之,豈無意...
國史院編修官等,後升吏部郎官、直諫議大夫、御史中丞。任諫官五年,敢於犯顏直諫,規勸孝宗要警惕一人專斷,勿信佛書,禁絕僧尼入朝。並主張削減俸祿,減輕人民負擔...
其後歷任太府丞、兼國史院編修官、權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員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職。 袁樞喜讀《資治通鑑》,苦其浩博,乃著《通鑑紀事...
累遷吏部郎官。張浚視師江淮,茂良言:“本朝禦敵,景德之勝本於能斷,靖康之禍在於致疑。願仰法景德之斷,勿為靖康之疑。”除監察御史。江浙大水,詔陳闕失。...
由吏部郎官出守漳州,入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累遷禮部尚書,出守建寧,召除翰林學士,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以疾丐外,知寧國府,請祠卒。伯壽少時,...
判尚書工部 尚書左司郎中 尚書左司員外郎 尚書右司郎中 尚書右司員外郎 《宋代京朝官通考3》目錄: 尚書省 吏部尚書 吏部侍郎 吏部左侍郎 吏部右侍郎 吏部...
宋乾道二年(1166年)鄭湜成進士,紹熙元年(1190年),以中書舍人羅點推薦,任秘書郎,兼代吏部郎官,曾蒙台對,提出“事親”(孝順太上皇)、“齊家”(不準后妃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