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名譯插圖本·精華版: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第一部引起轟動效應的浪漫派小說。小說以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通過一個純潔無辜的波希米亞女郎慘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陰險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蠻殘忍,貴族的荒淫無恥和國王的專橫殘暴。作品鮮明地體現了反封建、反教會的意識和對人民民眾的讚頌。
基本介紹
- 書名:名著名譯插圖本•精華版:巴黎聖母院
- 作者:維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454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文學
- 外文名:Notre-Dame de Paris
- 譯者:陳敬容
- 出版日期:198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071005, 7020071007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譯者:陳敬容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19世紀法國重要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1802年2月26日出生於法國東部的貝尚松省。雨果在文藝思想上支持浪漫主義,在政治上支持資產階級自由主義。
雨果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他的創作期長達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部詩歌、20部小說、12部劇本、21篇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
雨果1827年發表了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這篇《序言》成為當時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雨果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
雨果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1831)、《悲慘世界》(1862)、《海上勞工》(1866)、《笑面人》(1869)等。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19世紀法國重要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1802年2月26日出生於法國東部的貝尚松省。雨果在文藝思想上支持浪漫主義,在政治上支持資產階級自由主義。
雨果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他的創作期長達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部詩歌、20部小說、12部劇本、21篇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
雨果1827年發表了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這篇《序言》成為當時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雨果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
雨果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1831)、《悲慘世界》(1862)、《海上勞工》(1866)、《笑面人》(1869)等。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圖書目錄
原序
定刊本附記
第一部
第一卷
一 大廳
二 比埃爾·甘果瓦
三 紅衣主教大人
四 雅克·科勃諾爾老闆
五 伽西莫多
六 拉·愛斯梅拉達
第二卷
一 從沙西德漩渦到錫拉岩礁
二 格雷沃廣場
三 以愛來對待打擊
四 夜間在街上跟蹤美女的種各麻煩
五 《麻煩》續篇
六 摔破的瓦罐
七 新婚之夜
第三卷
一 聖母院
二 巴黎鳥瞰
第四卷
一 善人們
二 克洛德·孚羅洛
三 聖母院的敲鐘人
四 狗和它的主人
五 克洛德·孚羅洛續篇
六 不得民心
第五卷
一 聖馬爾丹修道院院長
二 “這個要消滅那個”
第六卷
一 公正地看看古代司法界
二 老鼠洞
三 一塊玉米面餅的故事
四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
五 玉米面餅故事的結尾
第二部
第七卷
一 靠羊兒守秘密的危險
二 神甫和哲學家是兩回事
三 鐘
四 命運
五 兩個黑衣人
六 弗比斯·德·沙多倍爾隊長
七 妖僧
八 臨河的窗子
第八卷
一 銀幣變枯葉
二 銀幣變枯葉續篇
三 銀幣變枯葉續完
四 拋掉一切希望
五 母親
六 三人心不同
第九卷
一 昏熱
二 駝背,獨眼,跛腳
三 聾子
四 陶罐和水晶瓶
五 紅門的鑰匙
六 紅門的鑰匙續篇
第十卷
一 甘果瓦在倍爾那丹街上有了一串妙計
二 當你的乞丐去吧
三 快樂萬歲!
四 一個幫倒忙的朋友
五 法王路易的祈禱室
六 小火把在閒逛
七 沙多倍爾來支援了!
第十一卷
一 小鞋
二 “白衣美人”
三 弗比斯的婚姻
四 伽西莫多的婚姻
定刊本附記
第一部
第一卷
一 大廳
二 比埃爾·甘果瓦
三 紅衣主教大人
四 雅克·科勃諾爾老闆
五 伽西莫多
六 拉·愛斯梅拉達
第二卷
一 從沙西德漩渦到錫拉岩礁
二 格雷沃廣場
三 以愛來對待打擊
四 夜間在街上跟蹤美女的種各麻煩
五 《麻煩》續篇
六 摔破的瓦罐
七 新婚之夜
第三卷
一 聖母院
二 巴黎鳥瞰
第四卷
一 善人們
二 克洛德·孚羅洛
三 聖母院的敲鐘人
四 狗和它的主人
五 克洛德·孚羅洛續篇
六 不得民心
第五卷
一 聖馬爾丹修道院院長
二 “這個要消滅那個”
第六卷
一 公正地看看古代司法界
二 老鼠洞
三 一塊玉米面餅的故事
四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
五 玉米面餅故事的結尾
第二部
第七卷
一 靠羊兒守秘密的危險
二 神甫和哲學家是兩回事
三 鐘
四 命運
五 兩個黑衣人
六 弗比斯·德·沙多倍爾隊長
七 妖僧
八 臨河的窗子
第八卷
一 銀幣變枯葉
二 銀幣變枯葉續篇
三 銀幣變枯葉續完
四 拋掉一切希望
五 母親
六 三人心不同
第九卷
一 昏熱
二 駝背,獨眼,跛腳
三 聾子
四 陶罐和水晶瓶
五 紅門的鑰匙
六 紅門的鑰匙續篇
第十卷
一 甘果瓦在倍爾那丹街上有了一串妙計
二 當你的乞丐去吧
三 快樂萬歲!
四 一個幫倒忙的朋友
五 法王路易的祈禱室
六 小火把在閒逛
七 沙多倍爾來支援了!
第十一卷
一 小鞋
二 “白衣美人”
三 弗比斯的婚姻
四 伽西莫多的婚姻
序言
在十九世紀群星燦爛的法國文壇,維克多·雨果可以說是最璀璨的一顆明星。他是偉大的詩人,聲名卓著的劇作家、小說家,又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旗手和領袖,他的《(克倫威爾)序言》被視為“浪漫主義宣言”和“討伐偽古典主義的檄文”,他的戲劇《艾那尼》首演成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對偽古典主義的勝利。
雨果的一生(1802—1885)覆蓋了十九世紀的四分之三。他目睹了拿破崙帝國的興衰、波旁王室的兩次復辟、第二帝國的成敗以及第三共和國的建立。也就是說,他經歷了法國資產階級徹底戰勝和消滅封建勢力,直至建立完備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體制的全過程。他自己的思想也逐步完成了從保王主義、自由主義到共和主義的過渡。
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引起轟動效應的浪漫派小說,於一八三一年初版問世,此時正值雨果在一八三。年革命影響下,從保王主義轉向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立場,因而作品鮮明地體現了反封建、反教會的意識和對人民民眾的讚頌。小說以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通過一個純潔無辜的波希米亞女郎慘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陰險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蠻殘忍、貴族的荒淫無恥和國王的專橫殘暴。作者明確指出,迫害愛斯梅拉達的,首先是教會的當權人物——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他因自己罪惡的慾念得不到滿足,便瘋狂地陷害這個無辜的少女;其次是宗教法庭,他們以偏見迷信為依據,嚴刑逼供,製造冤案;還有貴族公子弗比斯,從精神上摧殘、打擊了這顆純潔的靈魂;最後封建專制制度的最高體現者——國王——則親自下令“絞死女巫”,並殘酷鎮壓了企圖救助愛斯梅拉達的人民民眾。
作為浪漫派小說的代表作品之一,《巴黎聖母院》處處體現了雨果所倡導的“美醜對照”原則。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於現實生活,也被大大誇張和強化了,在作家的濃墨重彩之下,構成了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銳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巴黎聖母院》的情節,始終圍繞著三個主要人物展開:波希米亞女郎愛斯梅拉達、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羅洛和敲鐘人伽西莫多。
善良美麗的少女愛斯梅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為生。她天真純潔,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因為不忍心看見一個無辜者被處死,她接受詩人甘果瓦做自己名義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性命;看見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笞刑,因口渴而呼號時,只有她對這個醜怪的敲鐘人表示憐憫,把水送到他的唇邊。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被教會、法庭誣衊為“女巫”、“殺人犯”,並被判處絞刑。作者將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的強烈憤恨。
克洛德副主教道貌岸然,表面上德行高超,過著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他自私、陰險,為滿足自己的慾念不擇手段:他指使伽西莫多劫持愛斯梅拉達;他得不到愛斯梅拉達的愛情便想將她置於死地。他愈是意識到自己失去了人們的歡樂,便愈是仇恨世人,仇恨一切。他煽動宗教狂熱,製造迷信,散布對波希米亞人的偏見,夥同王家檢察官殘害人民。這個人物是宗教偽善和教會惡勢力的代表。然而作者刻畫這個人物時,既把他看做罪人,又把他寫成中世紀禁慾主義的犧牲品。作者企圖說明,一個卑劣的靈魂如何因受反人性的宗教戒律的束縛而變得更加邪惡。
伽西莫多的形象和克洛德副主教恰恰相反,他外表醜陋,內心崇高。他也愛慕愛斯梅拉達,但完全不同於副主教那種邪惡的占有欲,也不同於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場作戲,他對愛斯梅拉達懷著一種混合著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種無私的、永恆的、高貴質樸的愛。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就受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克洛德收養了他,像使喚奴隸一樣役使他,他也就像一條忠心的狗一樣盲目服從主人的意志。但在愛斯梅拉達那裡,他第一次體驗到了人心的溫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熱情寄托在愛斯梅拉達身上,他可以毫不猶豫地為她赴湯蹈火,可以為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這種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捲走讀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也許這正是浪漫派小說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群。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但在他們的“社會”里,卻可以找到上層社會所罕見的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捨己為人的犧牲精神,與路易十一所統治的上層社會形成鮮明的對照。在這些“粗野”、“卑賤”的人們中,愛斯梅拉達受到愛護、尊重;而在那個有“教養”的“文明”社會中,她卻受到慘無人道的凌辱、迫害。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而攻打聖母院的場面,寫得慷慨悲壯、驚心動魄,顯然在一定程度上熔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顯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搗毀聖日耳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說寫到這裡,還通過書中人物之口預言人民將起來搗毀巴士底獄,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發。
艾珉
一九九二年七月
雨果的一生(1802—1885)覆蓋了十九世紀的四分之三。他目睹了拿破崙帝國的興衰、波旁王室的兩次復辟、第二帝國的成敗以及第三共和國的建立。也就是說,他經歷了法國資產階級徹底戰勝和消滅封建勢力,直至建立完備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體制的全過程。他自己的思想也逐步完成了從保王主義、自由主義到共和主義的過渡。
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引起轟動效應的浪漫派小說,於一八三一年初版問世,此時正值雨果在一八三。年革命影響下,從保王主義轉向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立場,因而作品鮮明地體現了反封建、反教會的意識和對人民民眾的讚頌。小說以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通過一個純潔無辜的波希米亞女郎慘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陰險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蠻殘忍、貴族的荒淫無恥和國王的專橫殘暴。作者明確指出,迫害愛斯梅拉達的,首先是教會的當權人物——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他因自己罪惡的慾念得不到滿足,便瘋狂地陷害這個無辜的少女;其次是宗教法庭,他們以偏見迷信為依據,嚴刑逼供,製造冤案;還有貴族公子弗比斯,從精神上摧殘、打擊了這顆純潔的靈魂;最後封建專制制度的最高體現者——國王——則親自下令“絞死女巫”,並殘酷鎮壓了企圖救助愛斯梅拉達的人民民眾。
作為浪漫派小說的代表作品之一,《巴黎聖母院》處處體現了雨果所倡導的“美醜對照”原則。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於現實生活,也被大大誇張和強化了,在作家的濃墨重彩之下,構成了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銳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巴黎聖母院》的情節,始終圍繞著三個主要人物展開:波希米亞女郎愛斯梅拉達、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羅洛和敲鐘人伽西莫多。
善良美麗的少女愛斯梅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為生。她天真純潔,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因為不忍心看見一個無辜者被處死,她接受詩人甘果瓦做自己名義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性命;看見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笞刑,因口渴而呼號時,只有她對這個醜怪的敲鐘人表示憐憫,把水送到他的唇邊。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被教會、法庭誣衊為“女巫”、“殺人犯”,並被判處絞刑。作者將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的強烈憤恨。
克洛德副主教道貌岸然,表面上德行高超,過著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他自私、陰險,為滿足自己的慾念不擇手段:他指使伽西莫多劫持愛斯梅拉達;他得不到愛斯梅拉達的愛情便想將她置於死地。他愈是意識到自己失去了人們的歡樂,便愈是仇恨世人,仇恨一切。他煽動宗教狂熱,製造迷信,散布對波希米亞人的偏見,夥同王家檢察官殘害人民。這個人物是宗教偽善和教會惡勢力的代表。然而作者刻畫這個人物時,既把他看做罪人,又把他寫成中世紀禁慾主義的犧牲品。作者企圖說明,一個卑劣的靈魂如何因受反人性的宗教戒律的束縛而變得更加邪惡。
伽西莫多的形象和克洛德副主教恰恰相反,他外表醜陋,內心崇高。他也愛慕愛斯梅拉達,但完全不同於副主教那種邪惡的占有欲,也不同於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場作戲,他對愛斯梅拉達懷著一種混合著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種無私的、永恆的、高貴質樸的愛。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就受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克洛德收養了他,像使喚奴隸一樣役使他,他也就像一條忠心的狗一樣盲目服從主人的意志。但在愛斯梅拉達那裡,他第一次體驗到了人心的溫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熱情寄托在愛斯梅拉達身上,他可以毫不猶豫地為她赴湯蹈火,可以為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這種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捲走讀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也許這正是浪漫派小說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群。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但在他們的“社會”里,卻可以找到上層社會所罕見的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捨己為人的犧牲精神,與路易十一所統治的上層社會形成鮮明的對照。在這些“粗野”、“卑賤”的人們中,愛斯梅拉達受到愛護、尊重;而在那個有“教養”的“文明”社會中,她卻受到慘無人道的凌辱、迫害。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而攻打聖母院的場面,寫得慷慨悲壯、驚心動魄,顯然在一定程度上熔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顯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搗毀聖日耳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說寫到這裡,還通過書中人物之口預言人民將起來搗毀巴士底獄,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發。
艾珉
一九九二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