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教本於自然是三國魏何晏、王弼提出的哲學美學觀點。意指儒家禮儀名教的根據在於道家的自然。名即名分,教即教化,名教即通過定名分來教化天下,以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等級制度。魏晉時期,儒家與道家,即名教與自然思想已趨向結合,各玄家皆試圖以道釋儒或儒道互釋,王弼《老子注》、《周易注》體現的正是這種援道釋儒的宗旨。但在何種程度上結合又各持異說。
其中以王弼、何晏為代表強調在不抑名教的基礎上,進一步為名教尋找根據。哲學上,提出“貴無”淪,以“無”為本、體,以“有”為末、用,因此主張“崇本舉末”、“崇本息末”.落實到名教與自然關係上,則提出以自然為本,以札義為末。自然是名教的原生依據;名教是自然的社會派生。自然、名教皆根始於“朴”,“朴”散為“器”(名教)。“朴”聚為“道”(自然)。這種以自然為本的哲學觀必然會影響到魏晉人士的審美觀,以自然山水與自然人性為審美對象,並崇尚一種自然玄遠的審美境界。同時由於“貴無”思想影響,藝術上又產生“以形寫神”(顧愷之語)、“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王弼語)等諸多美學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