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後遺址

名山後遺址

名山後遺址位於奉化南浦鄉名山後村,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7米,分屬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最早年代距今約5500年。1989年和1991年兩次發掘面積約860平方米,出土了建築、土築高台和墓葬等遺蹟及數百件玉、石、陶質遺物。名山後遺址的發掘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後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材料,是河姆渡文化與良渚文化之間地層疊壓關係最清楚的一個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名山後遺址
  • 地理位置奉化南浦鄉名山後村
  • 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
  • 發掘時間:1989年和1991年
遺址簡介,工程簡介,地圖信息,

遺址簡介

名山後遺址位於浙江省奉化市江口鎮名山後村,20世紀80年代磚瓦廠取土已將遺址的中心區域破壞,出土不少造型一致大小不一的石鉞。堆積厚2.7米左右,野外分12個堆積層,以良渚文化人工營建的土台為界,其上為良渚文化堆積,其下8~12文化層及相關遺蹟屬河姆渡文化遺存。

工程簡介

河姆渡文化遺存分三期。
一期 12層、11層及11層下的h23、h26等灰坑。夾砂灰陶、泥質紅陶占絕大多數。敞口圜底釜、多角沿釜、半圓錐足釜形鼎、外紅里黑泥質紅陶大喇叭圈足豆、牛鼻耳罐側把平底盉、圈足盆及豬嘴形支座是常見。
二期 10層及9層下h4等遺蹟。陶器種類、形制與一期有明顯的傳承發展關係。鼎的數量有所增加。
三期 9層、8層。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夾炭紅衣陶占相當大的比例,少量黑皮陶。敞口圜底釜仍然是主要的炊器,釜形鼎的數量更多。鼎足以舌形、鑿形為特徵,個別魚鰭形鼎足,泥質灰陶鏤孔圈足盤數量多,是該期最具時代特徵的陶器。
該遺址發掘的最大收穫:一是發現了良渚文化的方形覆斗狀土台,二是獲得了河姆渡文化與河姆渡後續文化(良渚文化名山後類型)上下迭壓的地層關係,並獲得了河姆渡文化三、四期聯繫更為緊密、年代更精確的地層資料。夾砂紅陶、泥質紅陶、泥質灰陶彼此的消長變化過程很清晰。三是獲得了河姆渡文化第四期時的墓葬資料。隨葬品為釜、圈足罐、圈足盤,個別陶鼎三足均殘應是作為陶釜隨葬的。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名山後村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