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讀古典名著·神怪小說·下

名家解讀古典名著·神怪小說·下

濟公之名,老少皆知;濟公的故事,廣泛流傳。然而,這個神秘而傳奇的濟公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否真有其人?《神怪小說(下)》(作者侯忠義)將力圖予以解答,並對濟公系列小說的源流、社會影響及文學價值進行具體的解讀。 在中國古代通俗小說史上,《平妖傳》是一類特殊題材小說的代表性作品。它究竟寫了些什麼內容?它是根據哪些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和傳說故事加工而成的?它的作者是誰?是什麼時候創作出來並得以流傳的?它的藝術成就和不足之處有哪些?它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究竟占有什麼樣的地位?它對後代同類小說有什麼影響?《神怪小說(下)》將二道來。 白蛇與許仙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本書以豐富的資料,全面解讀了具有神話色彩、哀婉艷麗的《白蛇傳>及其續書,剖析了白蛇故事在歷史上的流變及其歷史背景,評價了它們在各歷史階段的社會意義,內容豐富,富有情趣。 《封神演義》集史實與傳聞之大成,以紂王無道、武王伐紂的故事為全書綱脈,依循著興周伐紂這條歷史脈絡展開其上天入地的神魔世界。本書具體解讀了《封神演義》的歷史背景、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講述了大量神話故事的來源。

基本介紹

  • 書名:名家解讀古典名著•神怪小說•下
  •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 頁數:208頁
  • 開本:16
  • 品牌:遼寧萬有圖書
  • 作者:侯忠義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829962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名家解讀古典名著”叢書是我社請原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侯忠義教授,將我社曾榮獲一九九三年中國圖書獎的“古代小說評介叢書”中古籍研究專家評介古典名著的作品抽取出來,專門為當下沒精力、沒時間閱讀原著的讀者打造的古典名著普及讀物。
這本《神怪小說(下)》是其中一冊。

圖書目錄

解讀濟公系列小說
一 “濟公”的來龍去脈
二 超凡之顛僧人俗之活佛
——濟公形象解讀
三 “我和尚專管人間不平事”
——濟公故事解讀
四 偏是世俗文章才見神異形象
——濟公小說藝術解讀
解讀《封神演義》
一 從歷史到小說
二 從講史到神魔
三 時代與創作
四 忠君與叛逆
五 三教合一與以教輔政
六 命定論觀
七 再造神譜
八 奇異的神魔幻想
九 平面的情節與人物
十 地位與影響
解讀《平妖傳》系列小說
一 溯本探源尋根由——《平妖傳》的創作依據
二 一代文才著奇書——《平妖傳》的作者和改編者
三 刊刻傳世六百年——《平妖傳》刻板流傳始末
四 長短得失盡評說
——《平妖傳》的地位、影響、成就和不足
五 同是“平妖”話異同——其他同類小說概況述要
六 結束語
解讀白蛇系列小說
一 發生在斷橋和雷峰塔的故事
二 《白蛇傳》故事的原始素材外來說
三 《白蛇傳》故事形成和發展的五個階段
四 《白蛇傳》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演化
五 永恆的主題,歷史的變異
六 《白蛇傳》的審美價值
七 東方的愛神
八 雷峰塔的倒掉,蟹和尚的逃匿
九 《白蛇傳》故事在國外

文摘

讀者也許會問:歷史上果真有濟公這么一個人嗎?濟公的故事傳說,究竟有沒有歷史的根據?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還有點麻煩。濟公這個人,可以說沒有,因為歷史上絕不會有這位具備無限神力的瘋僧的;但又可以說有,因為濟公的形象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或者是人們憑空虛構的,他有自己的歷史原型,又有一個逐漸發展、淨化的過程。如果有興趣,讓我們不妨從古籍中,梳理出關於濟公的許多史料來,從而弄清這一形象的來龍去脈。
(一)“志公”時期
梁朝和尚慧皎是一位著作頗豐的名僧,他的《高僧傳》十四卷,記載後漢至梁初天監十八年之中佛教歷史人物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見者二百餘人,其中校詳盡地描敘了一位叫“保志”的和尚:
釋保志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至京師道林寺,師事沙門僧儉為和尚修習禪業。至宋太始初,忽如僻異,居止無定,飲食嘸時。髮長數寸,常跣行街巷,執一錫杖,杖頭掛剪刀及鏡,或掛一兩匹帛。齊建元中,稍見異跡,數目不食,亦無飢容。與人言,始若難曉,後皆效驗。時或賦詩,言如讖記。京土士庶皆敬事之。齊武帝謂其惑眾,收駐建康。明旦,人見其入市,還檢獄中,志猶在焉。志語獄吏:門外有兩睪食來,金缽盛飯,汝可取之。既而齊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並送食餉志,果如其言。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武帝,帝延入居之後堂。一時屏除內宴,志亦隨眾出。既而景陽山上猶有一志與七僧俱。帝怒,遣推檢其所。闔吏啟云:志久出。
觀此段文字,可以肯定,確有“保志”其人,這不僅因為慧皎幾乎與保志同時,不僅因為《高僧傳》一書並非虛構,而且文中所說的“勒陸□制銘辭於冢內”的陸□的《志法師墓志銘並序》尚存。茲錄其序:
法師自說姓朱名寶志,其生緣桑梓莫能知之。齊故特進吳人張緒、興皇寺僧釋法義並見法師於宋太始初出入鐘山,往來都邑,年可五六十歲,未知其異也。齊宋之交,稍顯靈跡。被發徒跣,負杖挾鏡,或徵索酒肴,或數日不食,預言未兆,懸識他心。一時之中,分身數處。天監十三年即化於華林門之佛堂。先是,忽移寺之金剛像出置戶外,語僧眾云:菩薩當去爾。後旬日無疾而殞。沉舟之痛,有切皇心。殯葬資須,事豐供厚。望方憤而隕涕,瞻白帳而拊心。爰詔有司,式刊景行。
皎傳與陸文有相同之筆,陸文在前,皎傳當是從陸文而來,再加以豐富的。至於“保”與“寶”,二字同音,出現異形,當是傳誤。人有其人‘,事不必有其事。皎傳所載,多屬奇異,非凡人俗夫能作出的,陸文中的“分身數處”也應是傳說之筆。《高僧傳》的“高僧”,本有超絕塵世之意,況且又是佛教中人,其事被神異化也不足為怪,猶如唐三藏取經之事的神異化一樣。“保(寶)志”是不是後來“濟公”的原型?回答應是肯定的,這是因為:
1,陸文與皎傳中“寶志”的形象特徵,“被發徒跣”,“髮長數寸,常跣行街巷”正是後來“濟顛”的基本特徵。
2,陸文與皎傳中“寶志”的言行特徵,“數日不食”,“徵索酒食”,“預言未兆,懸識他心”,“後皆效驗”,“時或賦詩,言如讖記”及神異道行正是後來“濟公”故事反覆表現的人物言行。
3,陸文與皎傳之後,“寶志”的異跡開始出現在正史和其他文字材料中(見下文所引)。
4,“寶志”成為一種典型被僧眾模仿,也被人們用來類比。這是自齊梁之後,歷代都出現類似怪異僧人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更是“濟公”故事得以豐滿的一個主要原因。
北魏末,楊街之的《洛陽伽藍記》卷四載:
沙門寶公者,不知何處人也。形貌醜陋,心志通達。過去未來,預睹三世。發言如記讖,不可解,事過之後,始驗其實。胡太后聞之,問以世事。寶公曰:把粟與雞呼朱朱。時人莫之能解。建義元年,後為爾朱榮所害,始驗其言。時有洛人趙法和請占早晚當有官爵否。寶公日:大竹箭,不須羽;東廂屋,急手作。時不曉其意。經月余,法和父喪。大竹者,杖;東廂屋者,倚廬。初造十二辰歌驗其言也。
《洛陽伽藍記》是作者記載洛陽地區佛教寺廟的著作,其中也記述了民眾的生活及社會經濟、文化狀況,但皆是洛陽地區風貌,如果“寶公”即是“寶志”,那么可以證明,這位神僧的活動並不拘於南朝,已是雲遊天下,名聲傳播四方。 P2-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