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讀古典名著·神怪小說·上

對於中國的菩薩、羅漢,人們大多是從《大鬧天宮》《西遊記》等電影、電視以及寺廟裡了解他們的形象和傳說的,而對於菩薩、羅漢的緣起和專門描寫菩薩、羅漢的小說,則知之不多。《神怪小說(上)》(作者侯忠義)不但探索了菩薩、羅漢的緣起,而且介紹、解讀了多部菩薩、羅漢小說,讓人耳目一新。 對於八仙,人人都熟悉《八仙過海》的故事,可寫八仙故事的小說,看到的人就少了。《神怪小說(上)》不僅把七種八仙小說作了系統的解讀,從小說作品到民間故事,直到追溯八仙產生的源流,而且闡明了道教對我國小說的影響。 人人都知道《西遊記》,可說到《西遊記》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說法則各不相同:有人說它是一本表現英雄主義的書——那孫悟空多能耐呀,有人說它是一本反對農民鬥爭的書——孫悟空再有本事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本書既介紹了各家之言,又提出了新的見解,同時對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唐僧等人物形象進行了解讀。

基本介紹

  • 書名:名家解讀古典名著•神怪小說•上
  •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 頁數:206頁
  • 開本:16
  • 定價:25.00
  • 作者:侯忠義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8299618
  • 品牌:遼寧萬有圖書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名家解讀古典名著”叢書是我社請原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侯忠義教授,將我社曾榮獲一九九三年中國圖書獎的“古代小說評介叢書”中古籍研究專家評介古典名著的作品抽取出來,專門為當下沒精力、沒時間閱讀原著的讀者打造的古典名著普及讀物。
這本《神怪小說(上)》是其中一冊。

圖書目錄

解讀中國菩薩羅漢小說
一 解讀中國菩薩小說
二 解讀中國羅漢小說
解讀《西遊記》
一 《西遊記》的作者是誰?
二 《西遊記》寫的是什麼?
三 《西遊記》取的是什麼經?
四 《西遊記》怎樣去取經?
五 解讀孫悟空
六 解讀豬八戒
七 解讀沙僧
八 解讀一個妖魔——牛魔王及其家族
九 解讀一個菩薩——觀世音
十 《西遊記》的結構藝術
十一 《西遊記》的幻想藝術
十二 《西遊記》的詼諧風格
十三 《西遊記》探源
解讀八仙系列小說
一 八仙探源
二 幾部八仙小說簡介
三 八仙小說散論

文摘

另一個是兜率天淨土世界的教主彌勒佛,稱“慈氏菩薩”,又稱“阿逸多菩薩”。彌勒佛是佛教賢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他負有十分神聖的使命,那就是要在佛祖釋迦牟尼涅檗(逝世)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從兜率天淨土世界降臨人世,在龍華樹下成佛,繼承釋迦牟尼的事業,教化眾生。所以,他作為佛祖的法定接班人,在沒有正式繼承“王位”之前,只得挺著一個光溜留的大肚皮,在寺院的天王殿門口,哈哈嘻嘻地笑臉相迎善男信女們的朝拜,廣結善緣。
還有一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其名意思是“無量(限)的光明”,所以又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無邊光佛”“清淨光佛” “超光明佛”等。密教稱他為“甘露王”。因為他能引度芸芸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最受世人的崇拜。老太太們為求死後能到那個美妙的世界,拚死的給他燒香,口念他的尊號——“阿彌陀佛”。這種誘惑著實使許多人整日吃素念佛,不求他事了。
天宇世界裡有這么多的佛,而每一尊佛都配有幾位幫助他弘揚佛法、教化眾生的菩薩,這樣的菩薩又稱佛的“脅侍”,即助手。佛的脅侍一般有兩位。佛祖釋迦牟尼的左脅侍是文殊菩薩,右脅侍是普賢菩薩,三者合稱“華嚴三聖”。藥師琉璃光如來佛的左脅侍是日光遍照菩薩,右脅侍為月光遍照菩薩,合稱“東方三聖”。阿彌陀佛的左脅侍為觀世音菩薩,右脅侍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
除上述菩薩以外,人們也有將篤信佛學且有成果的居士或德高望重的僧侶稱作菩薩的,如印度人將大乘佛教學者龍樹、世親稱為菩薩。不過,這些菩薩在民眾中的影響甚小,知道的人不多。
菩薩是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而伴隨佛傳人中國的。隋唐以前,人們過多地崇尚佛的本身,傳播佛的教義,供奉佛的偶像,忙於依據不同的佛,建立各自的佛教流派,沒有過分重視佛的脅侍作用。隋唐以後,經過統治集團的推崇和知識僧侶的宣揚,佛教廣為傳播,使廣大的平民百姓都開始接受這種舶來品的思想薰陶,並逐漸地使佛教成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在這樣情況下。,佛,特別是大乘佛教中的佛,作為神聖崇高的象徵,停留在廣大百姓腦海里的似乎只是某些抽象的且擁有無限高尚德性的神,與世俗信徒相距太遠,可望而不可即,自然也無親切感可言。而百姓需要的是直接的、具體的、只要積極行善修行就能見到成果的教誨者。於是,那些替佛行道,以教化眾生渡苦海、登極樂世界彼岸為宗旨,可以出蓮座度眾生、歷下界演化種種應身教化愚頑野夫村氓的菩薩,成為廣大世俗信徒的信奉偶像。就這樣,對菩薩的單獨信仰逐漸在民間形成,不久又擴大到士大夫官僚階層,成為一種極富生命力的、擁有廣大自覺自愿信徒的新信仰。
在這種信仰形成的過程中,講究實惠的中國百姓又對傳人我國的眾多菩薩根據中國的國情和本身的精神需求進行了篩選,最後留下四大菩薩作為普遍信奉的偶像。這四大菩薩便是以大智著稱的文殊菩薩、以大行著稱的普賢菩薩、以大悲著稱的觀音菩薩、以大願著稱的地藏菩薩。佛教信徒們通過種種附會,將這四大菩薩中國化,讓他們隨緣應化,自立道場。慢慢的,中國土地上出現了四大佛教名山——山西省的五台山、四川省的峨眉山、浙江省的普陀山、安徽省的九華山。
中國百姓對菩薩的信仰主要是通過偶像的供奉和文學作品的渲染來實施的。據佛經記載,菩薩的形象有多種多樣,他們可以穿袈裟僧衣,也可以著在家裝束。但佛教傳人中國後,菩薩在寺院蓮台上和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由於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展現不同的藝術形象。
東晉以前,我國所塑造和繪製的菩薩像,幾乎都是男性,其形象多為一位大丈夫,一般不穿僧衣,而裸露嶙峋上身,蓄髭鬚,且留長眉,這一形象符合佛經有關菩薩都是“善男子”出身這一通俗說法。但佛經也載,菩薩的變相是“非男非女”。於是,在東晉以後,菩薩造像出現了女性相,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內的“楊枝觀音像”,便是一尊女性相的代表作。這尊塑於北朝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的觀音像,頭戴寶冠,右手執塵尾,左手托淨瓶,輕依肩頭,嬌柔嫵媚。這種女性菩薩造像,逐漸為廣大文學藝術家和佛教信徒所接受,並推而廣之,不斷地出現於寺院和文學作品中。
隋朝始,出現了圓盤臉,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嘴,外加蝌蚪形小髭的標準“非男非女”菩薩像。唐朝開始,菩薩造像基本定型:頭戴鳳凰寶冠,蓄長發而垂肩,豐潤的圓盤臉上有一對長而彎的秀眉,挺直的小鼻,小而好看的朱唇,上身橫披天衣而袒胸露臂,膚色潤澤、瑩潔、白皙,掛瓔珞、戴項飾,下身著錦繡羅裙或貼身羊腸錦裙,兩足豐圓。這種健美豐腴、嫵媚雅嫻的體態,正是唐朝貴族婦女的一種社會性的追求,也符合唐朝朝野各界對女性人體的審美觀,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中國藝術家對佛教發源地——古代南亞次太陸貴族裝飾的豐富想像力和對唐代貴族婦女時裝的欣賞能力。正是這種奇異而和諧的混合交融,才塑造出了富有魅力的中國標準化的菩薩形象。在以後各朝,除衣飾略有改動外,菩薩形象無多大變化。不過,唐朝的菩薩造像豐滿沉鬱,過多地體現“神”味。而宋代以後的菩薩造像生活氣息濃郁,著重體現“人”味。從藝術角度講,這是有歷史性差別的。
在菩薩信仰中,佛教徒們又根據每一位菩薩所擁有的不同的德性,給他們配置了不同的附屬裝飾物——佛經稱作法器,這些富有個性的成分,下文略有記述。
四大菩薩中,根據傳統習慣,當推文殊菩薩為首。文殊,全稱“文殊師利”,系梵文Manjusri的音譯,也有譯作“曼殊師利”的,意思為“妙德”、“妙吉祥”。據說,他在諸大菩薩中,以智慧辯才第一著稱。
文殊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專管智慧。佛教徒們給他配了一頭青獅和一把寶劍,因此,他的通常造像是騎著一頭青獅,表示智慧威猛;手拿寶劍,表示智慧銳利。也有騎孔雀、手持青蓮的。佛教的密宗,給文殊菩薩另有一番打扮——頭頂五髻,以表示大日如來(佛祖的法身)的“五智”(即謂與法界之體性相契合的法界體性智、能顯現世界萬象如大圓鏡的大圓境智、視世界萬法平等無差別的平等性智、妙觀萬法而明知善惡的妙觀察智、成就自利他事業的成就利智),又表示童子天真無邪之意。所以,文殊又稱“文殊師利童子”。他的美號是“大智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的來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佛經說,文殊本來就是佛,叫龍種上佛。為了幫助佛祖釋迦牟尼教化芸芸眾生,他顯化成菩薩身,做了佛祖的左脅侍。文殊菩薩在《處胎經》中說:“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華嚴經》上就有這種說法:“文殊師利常為無量諸佛之母,常為無量菩薩之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
有關文殊菩薩的來歷,有一種說法比較合乎情理,也能為廣大信眾所接受。《文殊師利涅槃經》說,文殊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本是舍衛國一個婆羅門貴族家中的公子,因從小有佛性,離家投奔釋迦牟尼學佛,以至功德圓滿,修成菩薩身。因為他是佛祖的第一號助手,所以被尊為眾菩薩之首,只是在唐宋以後,地位被觀音菩薩取代,在世俗中的影響逐漸變小。P3-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