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世界經典文學名著

名人傳/世界經典文學名著

《名人傳》是法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曼·羅蘭所著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的合集,是世界傳記文學作品中的典範之作。書中著力刻畫了三位藝術巨匠在憂患困頓的人生征途上歷盡苦難與顛躓而不改初衷的心路歷程,凸現了他們崇高的人格、博愛的情感和廣闊的胸襟,為人們譜寫了一闋氣勢恢宏、震撼人心的“英雄交響曲”。

基本介紹

  • 書名:名人傳/世界經典文學名著
  • 譯者:鄧金玉
  •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作者:羅曼·羅蘭
  • 出版社: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34頁
  • 開本:16
作者簡介,編輯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作者簡介

作者:(法)羅曼·羅蘭 譯者:鄧金玉

編輯推薦

羅曼·羅蘭編著的《名人傳》即:“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傳”三篇傳記。傳記里的三人,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另一個是小說家,各有自己的園地。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他們所以能堅持自己艱苦的歷程,全靠他們對人類的愛,對人類的信心。貝多芬“用痛苦換來歡樂”的音樂;米開朗琪羅以一生的心血奉獻出震撼心靈的傑作;托爾斯泰始終關心萬千生靈的偉大和渺小,藉以傳播愛的種子和寬容的理想。《名人傳》為我們譜寫了一闋“英雄交響曲”。

圖書目錄

貝多芬傳
序言
貝多芬傳
貝多芬的遺囑
書信集
思想集
米開朗琪羅傳
序言
米開朗琪羅傳
這便是他那神聖痛苦的一生
托爾斯泰傳
序言
托爾斯泰傳
托爾斯泰的遺作簡析
亞洲對托爾斯泰的反響
托爾斯泰逝世前兩個月
寫給甘地的信

文摘

矮小強壯,一副像運動員似的結實骨架,這就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年輕的時候,他有一張土紅色的闊臉龐。到了老年,他的臉色變得蠟黃而病態,尤其是冬季,當他長時間被困於屋內,遠離田野的時候。
他頭髮烏黑而濃密,密得似乎梳子都不能通過。頭髮經常戧立著,像“墨杜薩頭上的蛇”。他的雙眼經常閃爍著一種神奇的力量,讓所有看到它的人都感到震懾。因為他的兩隻眼睛經常會在他褐色悲壯的臉上放射出粗野的光芒,所以很多人以為他的眼睛是黑色的。其實他的眼睛是藍灰色。這兩隻很小的、深陷的眼珠在興奮或激忿時會突然變大,在他的眼眶裡轉動,投射出他那帶有奇怪想法的全部思想。有時,他的眼睛也會朝天空投去一抹憂愁的目光,那是他的深思和憂慮。
他的額頭寬大突起,鼻頭寬而短,臉型像獅面。他有一張輪廓相對細膩的嘴,下唇稍微有些超出上唇。他的牙床非常堅固,好像連核桃都能一口咬碎。他的右下頦有一個深深的酒窩,使臉型非常不對稱。
英國鋼琴家莫切特斯說:“他經常努力面帶甜蜜的笑容與人交談,這種神情能給人以鼓舞。與之相反,他的笑卻有些不對勁兒,顯得粗野、難看,但他的笑聲很短。”——其實,他是一個很少發出歡樂笑聲的人,所以笑容才會那么生澀。
他的表情經常很陰鬱,表現出“一種發自內心的,致命的哀傷”。1825年,德國詩人勒斯托巴說起自己看見“他溫柔的眼睛及其揪心的痛苦”時,要竭盡全力地忍住流淚。一年後,別萊恩·馮·布勞恩塔爾在一家小酒店遇到他,他坐在一個角落裡,雙目緊閉,用一根長菸斗抽著煙,這是他的習慣,一直到死都保持著,而且還與日俱增。有朋友跟他打招呼,他悽然一笑,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小小的記錄本,並用聾子特有的尖聲讓對方把想說的寫下來……
他的臉色變化不定,有時表現出靈感出現的神情,甚至在大街上,這種表現經常使他身邊的行人大驚失色。有時,他正彈琴時被人撞見,他這時的表情就會是:“面部肌肉隆起,青筋暴綻;野性的眼睛變得格外地嚇人;他的嘴唇發抖,儼然一種被自己召來的魔鬼制伏的巫師的神態。”那種情形就像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利烏斯·貝內迪克特形容這種狀況時說他像“李爾王”。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馮·貝多芬於出生於科隆附近波恩的一所破屋的閣樓上。他祖籍弗朗德勒,父親是個沒有才華卻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母親是個女僕,一個廚師的女兒,她的初嫁對象是一個男僕,喪夫後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
貝多芬的童年充滿苦難,缺少像莫扎特那樣被家庭溫馨呵護的家庭溫情。對於貝多芬來說,人生從一開始,就向他顯示出一場悽慘而殘暴的戰鬥。他父親想開拓他的音樂天賦,把他當作一個神童炫耀。貝多芬才四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讓他每天練九個小時的羽管鍵琴,有時讓他練小提琴。貝多芬被關在房間裡,感受著那無法逃避的沉重壓力。強大的壓力使貝多芬差一點兒永遠厭惡藝術,父親甚至需要使用暴力才能使貝多芬學習音樂。
貝多芬還在年幼的時候,就不得不為自己的生計去嫌錢,以獲得每天需要的食物,承擔那些來得太早的生活重擔。十一歲時,他進了劇院樂團。十三歲時,當了管風琴手。
1787年,17歲的貝多芬失去了他最尊敬的母親。他後來在1789年9月15日寫給奧格斯堡一帶的沙德醫生的信中寫道:“她總是善良地對我,我愛她,把她當作最好的朋友。啊,當我喊著‘媽媽’這個親切的稱呼,而她又能聽見的時候,我是多么地幸福啊!”她死於肺結核,貝多芬以為自己也染上了這個病,他常常覺得不適,而且患上了比病痛更加殘酷的憂鬱。
十七歲時,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擔負起對兩個弟弟的教育責任。他不得不羞愧地要求酗酒成性的父親退休,因為他的父親已經無力掌管門戶。人家把父親的養老金都交給了兒子,免得他亂花。
這些悲慘的事情在貝多芬內心深處留下了深刻的印痕。他在波恩的一戶人家那裡找到了一個親切的依靠,那戶人家就是布勒寧一家。他們是貝多芬一直尊重並感恩的人。可愛的埃萊奧諾雷·德·布勒寧比他小兩歲。他教她音樂,並領著她學習詩歌。她是他童年的夥伴,或許兩人之間已經有了一種挺溫柔的感情。埃萊奧諾雷後來嫁給了維卡洛醫生,他們夫婦都是貝多芬的好友,他和他們夫婦之間保持著一種恬靜友情。
P4-6

序言

在我1902年寫這本短小的《貝多芬傳》的時候(那是四分之一個世紀前的事),我並不想寫音樂學方面的著作。當時,我正經歷著一個苦難的時期,到處都是毀滅與更新的雷雨。在這種情況下,我不得不暫時離開巴黎。
我在我的童年夥伴身邊暫避了十天,這個童年夥伴就是貝多芬,他是我生命中的支持力量,不只一次地鼓舞我渡過難關。我來到貝多芬的故里波恩,在那裡發現了他的影子以及他的老友們。我在科布倫茲從維卡洛夫婦孫子的身上又見到了他們夫婦的影子。
我在美因茲聽了由魏恩加特納指揮的貝多芬的交響樂演奏會。隨後我又與他單獨相對,在霧瀠瀠的萊茵河畔,我感受著那個灰暗的四月中的潮濕,盡情地傾吐著自己的心事。在那裡,我感受到貝多芬的勇氣,他曾經經歷的快樂與痛苦,還有他那深深的悲哀。我多次跪倒在地,他卻用強有力的大手把我挽扶起來,並為我新寫作的小說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洗禮。
我接受了他的祝福,重新獲得了生命的信心,踏上回返巴黎的行程。我再一次勇敢地面對生活,並用自己的筆寫下了對這一次生命療傷過程的感謝。那便是您手上的這本小書了。這本書先是發表在《巴黎雜誌》上,後來叉由佩居伊再版。超出我的所料,這本小書居然突破了在狹小的朋友圈之間傳播的界限,傳到了更寬闊的領域。不過,“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命運……”
我對自己在這裡說了這些瑣碎的事表示歉意。我應該回答那些期望從這支頌歌中尋找按嚴格的史學方法寫成的著作的人。我是個史學家,但是按自己的時間去做。我在幾部書中對音樂盡了一種很大的義務,諸如在《亨德爾》和我在關於歌劇的一些研究著作中。
然而,《貝多芬傳》絕不是僅止於此的研究著作,它不是為了學術而作,而是唱給受傷的心靈、窒息的心靈的一支鼓勵的歌。它復甦了,它振作了,而且它在感謝救世主。我很清楚,這個救世主被我改頭換面了,但所有信仰的和愛情的行為都是如此。我的《貝多芬傳》就是這種行為。
這本小書出版以後,人們紛紛搶購。它交上了好運,這是事先沒有想到的。那時候,在法國有數百萬被壓迫的理想主義者,他們焦急地期待著一個解放的吶喊。他們在貝多芬的音樂里聽到了它,於是,便跑來懇求他。從那個時代倖存下來的人,誰不記得那些四重奏音樂會?這些音樂會宛如作以“天主羔羊”起首的彌撒禱告時的一些教堂一樣受歡迎。
誰不記得注視著祭獻、並被啟示之光芒照耀著的那些痛苦不堪的面龐!雖然現在活著的人與過去的人們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但是他們與將來的人們之間的距離也許會一樣遙遠。在本世紀的前幾年的這一代人中,他們已經被戰爭的深淵所震懾,對於身份和地位已經不再尊重和講究了。他們和他們兒子中的最優秀者都消失了。
我的這本短小的《貝多芬傳》保存著他們的形象。它出自一個孤獨者之手,競毫無知覺地與他們相仿。
在短短的時間裡,這本由一個無名之輩寫的小冊子,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書店裡走了出來,在讀者手中流傳開來。所以,它不再是我個人的了。
我剛剛重讀了這本小書。儘管它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但是我也不再作什麼改動了。因為它應該保留它的原始特徵以及偉大的一代的神聖形象。在貝多芬百年誕辰之際,我深深地悼念他,他是一位偉大的同伴,是一位真誠而正直的大師,值得我們頌揚。我尊敬他,緬懷他,他用自己的人生奮鬥教會我們怎樣去面對生與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