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創新文學館·世界經典名著:名人傳
- 譯者:陳筱卿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5733107
- 作者:羅曼·羅蘭 (Rolland R.)
-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頁數:316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羅曼·羅蘭讓我們呼吸到他們的氣息——貝多芬的自由精神;米開朗琪羅悲劇的命運;托爾斯泰巨大的影響力
作者簡介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是法國外省的一個公證人之子,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其後入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當研究生,歸國後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並從事文藝創作。
圖書目錄
譯者序
貝多芬
序言
貝多芬傳
貝多芬的遺囑
貝多芬書信選
貝多芬論藝術
米開朗琪羅
序言
米開朗琪羅傳
序篇
上篇 鬥爭
下篇 合棄
結束語
這便是他那神聖痛苦的一生
托爾斯秦
序言
托爾斯泰傳
托爾斯泰的遺作簡析
亞洲對托爾斯泰的反響
托爾斯泰逝世前兩個月寫給甘地的信
作者年表
貝多芬
序言
貝多芬傳
貝多芬的遺囑
貝多芬書信選
貝多芬論藝術
米開朗琪羅
序言
米開朗琪羅傳
序篇
上篇 鬥爭
下篇 合棄
結束語
這便是他那神聖痛苦的一生
托爾斯秦
序言
托爾斯泰傳
托爾斯泰的遺作簡析
亞洲對托爾斯泰的反響
托爾斯泰逝世前兩個月寫給甘地的信
作者年表
序言
羅曼·羅蘭(1866—1944)是法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和中期的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是法國外省的一個公證人之子,1881年,舉家遷往巴黎,進入法國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學習。該校是當時思想矛盾衝突激烈的一個地方。
少年時期,他對當時一味模仿他人的種種唯心主義思潮持否定態度,他以斯賓諾莎和古希臘的所謂“先蘇格拉底派”哲學家與之抗衡。在這些哲學家中,他最讚賞的是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厄別多克勒斯(公元前約490一前約430)。這位古希臘哲學家將生活說成是愛與恨的永恆的鬥爭。
青年時期,他非常喜愛莎士比亞、雨果和歌德等法國與外國的著名作家,他在不少地方還模仿過雨果的創作手法。不過,在他的思想和藝術的形成過程中,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則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托爾斯泰對他的影響是雙重性的。首先,作為藝術家,托爾斯泰以其現實主義的真實與高尚的道德吸引著他,而托爾斯泰的批評性見解則有助於他正確地評價頹廢的資產階級文化,使他理解藝術應當面向人民的道理。但是,托爾斯泰世界觀的弱的方面——勿以暴力抗惡論——也長期地引起過羅蘭的共鳴,對其作品的影響很大。
羅蘭在法國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在該校和巴黎擔任音樂史教授。他是作為劇作家登上文壇的。他的第一部劇作名為《聖路易》(1897),收入戲劇集《信仰悲劇》的卷首篇。收入該戲劇集的還有《阿埃爾》(1898)和《時間將會到來》(1903)。在《戲劇集》尚未全部完成的情況之下,羅蘭便又著手創作他的第二部規模更大的戲劇集,名為《革命戲劇》。該戲劇集具體實現了他在1900年到1903年在題名為《人民戲劇》的一系列文章中所闡述的各項美學原則:創造以廣大民眾為對象的、與自然主義的平庸生活格格不入的、熱情洋溢和朝氣蓬勃的景象。《革命戲劇》中收有《群狼》(1898)、《理性的勝利》(1899)、《丹東》(1899)、《七月十四日》(1901)等。該戲劇集比《信仰悲劇》向前邁了一大步,因為它觸及到了民族歷史的最重要的時期——178ff—1794年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及其具體的歷史矛盾。
羅蘭在完成了《七月十四日》之後,便開始創作傳記體裁的作品。他在不同時期先後寫了《貝多芬傳》(1902)、《米開朗琪羅傳》(1905)和《托爾斯泰傳》(1911),後匯成一冊,題名為《英雄傳略》(Les Vies heroiques),現中譯本取名為《名人傳》,不過,名為《三大師傳》似乎更貼切一些。羅蘭打算通過這些作品恢復20世紀文學的崇高的人道主義傳統,恢復其豐富多彩的人物的性格。該書描寫了處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個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靈魂美。作者認為他們不僅僅是天資聰穎的個人,而且是一些和他們的時代緊密相連並用自己的藝術作品體現世人所關心的問題的人。這一點,《貝多芬傳》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作者筆下的貝多芬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具有廣泛的社會興趣,他為法國革命的英雄壯舉感到歡欣鼓舞。羅蘭寫道:“革命吸引著全世界和貝多芬。”所以,儘管貝多芬經受了許許多多的痛苦(愛情希望的破滅,貧困,以及最後的對於一個音樂家的最可怕的打擊——耳聾),但是,在精神上,他仍然堅強不屈,並且最後在歡樂的凱歌聲中完成了《第九交響樂》的樂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羅蘭的鴻篇巨製——《約翰·克利斯朵夫》。該書於1912年出版。作者幾乎花費了十年心血才完成這部上百萬字的作品。該書出版後,好評如潮,蜚聲國內外,各國爭相翻譯成本國文字,影響巨大。中國讀者應感謝今已作古的傅雷先生,是他很早地把這部作品介紹給了我們,影響了好幾代的中國人。該書按照年代順序描寫了一個人從降生到死亡的一生。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在此應該指出,“約翰”為英國人所稱呼的人名,法國人則稱作“讓”)是一位作曲家,他生性剛強,才華出眾。他的半德國人半佛來米人的族系,他的外貌以及和《貝多芬傳》卷首部分幾乎完全一樣的童年生活,都在說明羅蘭的這部小說的主人公的最初原型正是他所喜愛的這位大作曲家。不過,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這種相似的地方明顯地減少了。小說中心反映的是當時的尖銳的社會矛盾衝突,對於像貝多芬這樣氣質的人來說,同資產階級腐朽沒落時期的那個社會是格格不入的。這種衝突尤其表現在小說的第四卷《反抗》和第五卷《廣場上的雜耍》中。羅蘭通過這部長篇巨作,顯示了他的現實主義才華。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者,他的巨大功績在於,他不僅以來自人民和接近人民的勞動知識分子的可愛形象與資產階級社會的腐朽沒落相抗衡,而且還表現了正是這些普通人身上所體現的真正的民族精神。這些普通人包括主人公的朋友、詩人奧利維,他的姐姐、家庭教師安多納德,工人埃馬努伊爾,女僕西多妮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人。羅蘭懷著尊敬與愛戴的感情描寫的勞動人民,不僅是法國人,而且還有其他國家的人,包括德國人在內。這表現了作者的高風亮節,他與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迥然不同,並不仇視德國人,不像後者那樣稱德國人為“德國佬”。
羅蘭還是一位積極的社會活動家,是反法西斯陣線的領導人之一,參加過國際反戰和反法西斯大會。他同巴比塞、法共領導人和高爾基等人關係密切,國際威望很高。
羅蘭於1944年12月逝世,未能活到徹底戰勝法西斯侵略者的那一天,他是活到了法國從法西斯的奴役下解放出來的日子。
陳筱卿
少年時期,他對當時一味模仿他人的種種唯心主義思潮持否定態度,他以斯賓諾莎和古希臘的所謂“先蘇格拉底派”哲學家與之抗衡。在這些哲學家中,他最讚賞的是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厄別多克勒斯(公元前約490一前約430)。這位古希臘哲學家將生活說成是愛與恨的永恆的鬥爭。
青年時期,他非常喜愛莎士比亞、雨果和歌德等法國與外國的著名作家,他在不少地方還模仿過雨果的創作手法。不過,在他的思想和藝術的形成過程中,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則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托爾斯泰對他的影響是雙重性的。首先,作為藝術家,托爾斯泰以其現實主義的真實與高尚的道德吸引著他,而托爾斯泰的批評性見解則有助於他正確地評價頹廢的資產階級文化,使他理解藝術應當面向人民的道理。但是,托爾斯泰世界觀的弱的方面——勿以暴力抗惡論——也長期地引起過羅蘭的共鳴,對其作品的影響很大。
羅蘭在法國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在該校和巴黎擔任音樂史教授。他是作為劇作家登上文壇的。他的第一部劇作名為《聖路易》(1897),收入戲劇集《信仰悲劇》的卷首篇。收入該戲劇集的還有《阿埃爾》(1898)和《時間將會到來》(1903)。在《戲劇集》尚未全部完成的情況之下,羅蘭便又著手創作他的第二部規模更大的戲劇集,名為《革命戲劇》。該戲劇集具體實現了他在1900年到1903年在題名為《人民戲劇》的一系列文章中所闡述的各項美學原則:創造以廣大民眾為對象的、與自然主義的平庸生活格格不入的、熱情洋溢和朝氣蓬勃的景象。《革命戲劇》中收有《群狼》(1898)、《理性的勝利》(1899)、《丹東》(1899)、《七月十四日》(1901)等。該戲劇集比《信仰悲劇》向前邁了一大步,因為它觸及到了民族歷史的最重要的時期——178ff—1794年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及其具體的歷史矛盾。
羅蘭在完成了《七月十四日》之後,便開始創作傳記體裁的作品。他在不同時期先後寫了《貝多芬傳》(1902)、《米開朗琪羅傳》(1905)和《托爾斯泰傳》(1911),後匯成一冊,題名為《英雄傳略》(Les Vies heroiques),現中譯本取名為《名人傳》,不過,名為《三大師傳》似乎更貼切一些。羅蘭打算通過這些作品恢復20世紀文學的崇高的人道主義傳統,恢復其豐富多彩的人物的性格。該書描寫了處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個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靈魂美。作者認為他們不僅僅是天資聰穎的個人,而且是一些和他們的時代緊密相連並用自己的藝術作品體現世人所關心的問題的人。這一點,《貝多芬傳》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作者筆下的貝多芬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具有廣泛的社會興趣,他為法國革命的英雄壯舉感到歡欣鼓舞。羅蘭寫道:“革命吸引著全世界和貝多芬。”所以,儘管貝多芬經受了許許多多的痛苦(愛情希望的破滅,貧困,以及最後的對於一個音樂家的最可怕的打擊——耳聾),但是,在精神上,他仍然堅強不屈,並且最後在歡樂的凱歌聲中完成了《第九交響樂》的樂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羅蘭的鴻篇巨製——《約翰·克利斯朵夫》。該書於1912年出版。作者幾乎花費了十年心血才完成這部上百萬字的作品。該書出版後,好評如潮,蜚聲國內外,各國爭相翻譯成本國文字,影響巨大。中國讀者應感謝今已作古的傅雷先生,是他很早地把這部作品介紹給了我們,影響了好幾代的中國人。該書按照年代順序描寫了一個人從降生到死亡的一生。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在此應該指出,“約翰”為英國人所稱呼的人名,法國人則稱作“讓”)是一位作曲家,他生性剛強,才華出眾。他的半德國人半佛來米人的族系,他的外貌以及和《貝多芬傳》卷首部分幾乎完全一樣的童年生活,都在說明羅蘭的這部小說的主人公的最初原型正是他所喜愛的這位大作曲家。不過,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這種相似的地方明顯地減少了。小說中心反映的是當時的尖銳的社會矛盾衝突,對於像貝多芬這樣氣質的人來說,同資產階級腐朽沒落時期的那個社會是格格不入的。這種衝突尤其表現在小說的第四卷《反抗》和第五卷《廣場上的雜耍》中。羅蘭通過這部長篇巨作,顯示了他的現實主義才華。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者,他的巨大功績在於,他不僅以來自人民和接近人民的勞動知識分子的可愛形象與資產階級社會的腐朽沒落相抗衡,而且還表現了正是這些普通人身上所體現的真正的民族精神。這些普通人包括主人公的朋友、詩人奧利維,他的姐姐、家庭教師安多納德,工人埃馬努伊爾,女僕西多妮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人。羅蘭懷著尊敬與愛戴的感情描寫的勞動人民,不僅是法國人,而且還有其他國家的人,包括德國人在內。這表現了作者的高風亮節,他與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迥然不同,並不仇視德國人,不像後者那樣稱德國人為“德國佬”。
羅蘭還是一位積極的社會活動家,是反法西斯陣線的領導人之一,參加過國際反戰和反法西斯大會。他同巴比塞、法共領導人和高爾基等人關係密切,國際威望很高。
羅蘭於1944年12月逝世,未能活到徹底戰勝法西斯侵略者的那一天,他是活到了法國從法西斯的奴役下解放出來的日子。
陳筱卿
名人推薦
羅蘭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羅曼蒂克的幻想苦難,唯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唯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自私的民族。不經過戰鬥的捨棄是虛偽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們的致命傷。
——傅雷
《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同出羅曼.羅蘭之手。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楊絳
——傅雷
《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同出羅曼.羅蘭之手。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楊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