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名不正,言不順
- 拼音:míng bù zhèng,yán bù shùn
- 釋義:指說話要與自己的地位相稱
- 反義詞:名正言順
名不正言不順一般指本詞條
名不正,言不順,漢語成語,拼音是míng bù zhèng,yán bù shùn,意思是指名分不正或名實不符。是儒家思想理論的一種。出自《論語·子路》。成語解釋【詞目】:名不正,言不順【拼音】:míng bù zhèn...
言不順則事不成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諺語,意思是名義不正當,道理就講不通;道理講不通,事情就辦不成。諺語出處 《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兒女英雄傳》二九:“若姐若妹罷,又未免‘名不正則言不順’。”
名正言順,漢語成語,拼音是míng zhèng yán shùn,原意是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出自《論語·子路》。釋義 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出處 《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成語典故 《論語·子路》:子路曰:“...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⑥;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⑦而已矣。”【注釋】①衛君:衛出公,名輒,衛靈公之孫。其父蒯聵被衛靈公驅逐出國,衛靈公死後,蒯輒繼位。蒯聵要回國爭奪君...
《論語·子路》: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自《詩經》始,頂針就被大量運用於詩文創作中,宋元時期達到了高峰期。到了明代,頂針手法還被運用到傳奇劇本的創作中,如《博笑記·乜縣令》中描寫縣令昏庸的語句: ...
十之八九 十之八九,漢語成語,拼音是shí zhī bā jiǔ,意思是比喻有極大的可能性。出自《廣陽雜記》。成語出處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第二卷:“十之八九皆守之以僧,名不正,言不順,莫此為甚。”成語用法 作定語;指有極大的可能性。
25.晉國貳:指晉國其他貴族因不滿於范氏以權謀私而懷有二心。按,貢物由諸侯公室占有在當時的名正方順的,倘若由卿大夫占有則名不正言不順。26.壞:這裡國或家的損害。“壞”本義指建築物之類毀壞。常用的引申義有:破壞。事物的毀壞敗壞。生物收到損作。軍隊潰敗(後起義)。注意:古代漢語中的“壞”沒有...
不管是諸侯還是陪臣執國政,都屬於僭越禮制的行為,“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不管他們氣焰有多么囂張,都是非常心虛的。孔子所說的色厲內荏針對的就是陽貨之流,直接揭露了他們的弱點,讓人們不要被他們外表的強大所迷惑,認識到在實際上他們的內心虛弱得很,根本不堪一擊,應該真正感到害怕的是他們自己。仔細觀察...
他針對當時名實相失的情況,明確指出“名失則愆”(《左傳·哀公十六年》),認為“名”失實,會造成政令上的差錯。因此,為使名實相符,他提出正名,並把它作為“為政”的第一要務。當子路問他:“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孔子回答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
由於名不正言不順,司馬倫整日憂心忡忡,害怕眾人不服。為了籠絡朝臣,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於是大封文武百官,甚至連聽差的奴役也給以爵位。像皇帝左右的侍中、散騎、常侍等一等高管,在當時的宮廷人事編制中一般只有4人,可司馬倫當皇帝時竟達近百人。真是官職泛濫成災。當時規定,凡宮內高級官員的官服,都是...
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不過,他還是傾向於將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於屈原的作品富於文采之故。而將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真正將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荀子。而後,到西漢末年,...
這一切表明,這位“秋姑娘”不象“春姑娘”那樣豆蔻年華、情竇初開,而是“裊娉而端莊”,“到了成熟的年齡”,且看,這位“秋姑娘”並無“名不正言不順”之嫌。記得有這樣一句名言:“第一個把姑娘比作鮮花的人是天才,第二個把姑娘比作鮮花的人是蠢才。”就是說搞創作最忌人云亦云,因襲雷同,而應刻意求新...
東漢平帝死後,王莽挾皇帝以號令天下,但想稱帝又名不正言不順,有一名“馬屁官”上書說:“漢朝氣數已盡,新朝得立,實乃天命。”其他官員紛紛附和,王莽欣然稱帝,拍馬者盡皆雞犬升天。在唐玄宗時代,一次在朝廷上,唐玄宗介紹太子與安祿山見面,結果安祿山對太子不行下拜之禮,唐玄宗罵安祿山,沒想到安祿山卻說...
法定性權力的涵蓋面比強制性和獎賞性更為寬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權力包括組織成員對職位權威的接受和認可。法定性權力需要有權部門的任命,如果沒有給任命,雖然告訴你要負責這個部門,但是你的這種獎賞性的權力和強制性的權力就會大打折扣,為什麼呢?所謂名不正、言不順,沒有正式任命,那么你就是臨時的。
鳥,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無臥。——山海經尚付闕如語見(春秋·孔子門人《論語·子路篇第十三》):“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
蘇洵的仲兄(二哥)名叫蘇渙,字公群。蘇洵讀《易經》之後認為仲兄之名字不妥,建議用“文甫”來取代“公群”。蘇洵在文章中論述人生哲理,傾注了他的人生信念,是一篇筆力雄健的正名之作。名不正言不順 有時還會留下笑柄,貽笑大方。明朝熹宗時大宦官魏忠賢,本是一個無賴,原名李進忠,事奉宦官魏朝而改名。他...
42.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43.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孔子)4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45.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孔子)46.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孔子)4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48.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孔子)4...
運用示例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且勞民傷財,窮兵默武,師出無名,皆非盛世所宜有者也。”清·李漁《玉搔頭·逆氣》:“所慮者師出無名,難以號令天下。”原文化部副部長·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諸公諸婆知道,我在棉紡織同業工會並無一官豐職,名不正,言不順,師出無名。”
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不過,他還是傾向於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於屈原的作品富於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真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而後,到西漢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