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異之辯

《同異之辯》是曹衛東所著書籍,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同異之辯
  • 作者:曹衛東
  • ISBN:9787303199365
  • 頁數:305
  • 定價:48元
  •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
  • 出版時間:2016-4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思索的是在中德文化關係中德國的自我認同與中國作為“異在”之間的張力問題,由此梳理出德國文化史中的中國形象發展歷程,即一個“異”與“同”從博弈到融合的歷史過程:由17世紀以前在德國文化中作為“異國”的中國,到17世紀作為“異教國”的中國,到18世紀 “異國”和“隱喻”兩種中國形象的並存,再到19世紀中國作為“大寫的他者”,最後達到20世紀德國對中國認識的“自我化”。

作者簡介

曹衛東,1968年5月生於江蘇阜寧,博士,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和比較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系。主要從事法蘭克福學派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現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長、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目錄

導論走向一種形象學——“異”的解釋學研究
第一章從“Seres”“Kitai”(Cathay)到“Tschina”——德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史前史研究
一、中國形象的史前史
二、《馬可·波羅遊記》中的中國形象
三、門多薩及其《中華大帝國史》
第二章聖經情調與救世史——十七世紀德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一、利馬竇衛匡國的中國觀
二、新的世界圖景:巴洛克詩歌中的中國形象
三、流浪漢尋找烏托邦:巴洛克流浪漢小說中的中國形象
四、中國作為戰場和情場:巴洛克政治小說和愛情小說中的中國形象
第三章中國情調的生成——十八世紀德國思想和藝術中的中國形象
一、萊布尼茨和沃爾夫的中國觀
二、洛可可藝術中的中國情調
三、康德和赫爾德的中國觀
第四章中國作為異國——十八世紀德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一、諷刺書札中的中國形象
二、哈勒和維蘭的中國觀
三、中國作為倫理之邦:道德小說中的中國形象
四、中國作為感傷之地:十八世紀詩歌中的中國形象
第五章從異國到隱喻——席勒和歌德筆下的中國形象
一、席勒的中國觀
二、早期歌德作品中的中國形象
三、《中德晨昏四季詠》中的“中國主義”
第六章從異國到他者——十九世紀德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一、中國作為異國:德國浪漫派筆下的中國形象
二、異國圖景的急劇擴張:青年德意志筆下的中國形象
三、中國處於歷史進程之外:黑格爾的否定性中國觀
四、走向解構的中國形象:馮塔納及其《艾菲·布里斯特》
第七章中國作為大寫的他者——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德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一、在他物與他者之間——卡爾·邁前後期作品中的中國形象比較研究
二、由他物向他者的轉型——海京和凱澤林筆下的“中國形象”
三、中國作為“大寫的他者”——德布林和克拉朋德的“中國形象”
四、轉向自我的中國形象——衛禮賢和黑塞的中國觀
第八章中國作為大寫的自我——二十世紀德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一、二十世紀德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概述
二、“Im Grunde bin ich ja Chinese”——卡夫卡筆下的中國形象
三、尋求“世界”與“頭腦”的統一——卡奈蒂《迷惘》中的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