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現有一級學科“測繪科學與技術”所含的三個博士點與碩士點,理學碩士點“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還與同濟大學管理學院聯合的碩士點“土地資源管理”,招收本科生的專業有:“測繪工程”和“土地資源管理”。測量系成立至1999年,總計培養各類畢業生2000多名。2003年起,每年招收各類學生200餘名。現有教職員工46餘名。最近5年平均每年科研經費250餘萬元、發表論文100多篇,技術諮詢與服務經費200餘萬元。
行政機構設有系主任室、系辦公室、黨總支;教研室有大地測量教研室、工程測量教研室、地理信息系統教研室、土地資源管理教研室、攝影測量與遙感教研室。
同濟大學遙感技術套用研究中心、同濟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建成立的大地測量與環境信息研究所、同濟大學測繪與空間信息研究所、同濟大學空間信息科學及可持續發展套用中心設在測量系。現代工程測量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也依託測量系和陝西測繪局立。
與國內外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畢業生到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進一步進行碩士或博士階段的深造;每年有派往國外留學、進修、訪問或參加學術會議的教師5人次左右,接待來訪的國外專家學者10餘人次、國內專家學者30餘人次。
成立慶典
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2012年5月20日成立慶典活動在四平路校區舉行。同濟大學於1932年成立測量系,是國內最早開展民用高等測繪教育的高校。當時同濟大學測繪學科匯聚了包括葉雪安、
夏堅白、王之卓、陳永齡、方俊、曾廣梁教授等一批中國測繪學科的先驅,為國家測繪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培養了包括
許厚澤院士、
寧津生院士和張祖勛院士等在內的一批中國測繪屆的知名專家與學者,已有各層次畢業生3000餘名。
2012年5月20日,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在原土木工程學院測量與國土信息工程系的基礎上正式成立。
裴鋼對前來參加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成立慶典的專家、領導、嘉賓、校友和師生表示衷心的感謝,並對新學院的發展充滿了信心。他表示,學校將全力支持學院的發展,並希望全院師生奮發圖強、開拓創新,以更大的工作熱情和成果回報社會。
王春峰代表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對同濟大學測繪學科80年來所取得的成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對未來學院的發展了提出新的希望。同濟大學校董、56屆校友寧津生院士作為校友代表發言。中國科學院許厚澤院士等校友也紛紛發來賀信,祝賀學院的成立。武漢大學常務副校長李清泉和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院長張衛強分別代表兄弟單位對學院的成立表示祝賀。
歷史回顧
1932年,同濟大學工學院高等測量系正式成立,成為當時國立大學中唯一的測量系,並成為我國民用測繪高等教育事業的發祥地。1935年1月,更名為測量系,全稱為同濟大學工學院測量系。
抗日戰爭時期隨學校遷移,經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廣西八步、雲南昆明,於1941年春到達四川李莊。當時在李莊的測繪學者先後有葉雪安、夏堅白、王之卓、陳永齡、方俊、曾廣梁等教授。1946年4月下旬,隨學校陸續遷回上海,定位於現址同濟大學一·二九大樓內。
1949年6月,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同濟大學,測量系了開始新的發展歷程。經歷1952年和1954年的兩次調整,設有三個專業:工程測量、航空攝影測量、天文測量。1956年,經歷第三次調整,同濟大學測量系調整至武漢測量製圖學院,此後,建制縮編為測量教研室。
1958年,學校恢復工程測量專業並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3年,恢復招生;1978年,開始招收測量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1年5月,同濟大學恢複測量系;
1983年,獲“工程測量”碩士學位授予權,成為全國首批獲此授予權的單位之一;
1988年,增設土地管理專業;
1990年,獲“大地測量”碩士學位授予權;
1992年,增設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
1993年,獲“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成為全國首批獲此授予權的單位之一;
1993年,更名為房地產與測量工程系,全稱為同濟大學房地產與測量工程系;
1995年,開始招收大地測量學博士研究生;
1996年1月,撤銷房地產與測量工程系,成立測量工程系;3月,更名為測量與國土信息工程系,全稱為同濟大學測量與國土信息工程系。
1998年,獲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劃歸土木工程學院,全稱為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測量與國土信息工程系。
1999年,重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測量工程專業更名為測繪工程專業;
2000年,獲“攝影測量與遙感”碩士授予權;並與同濟大學管理學院聯合獲得了“土地資源管理”碩士授予權;
2003年,獲“地理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碩士授予權;同時獲得一級學科“測繪科學與技術”和二級學科“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的博士授予權。
2004年,聯合陝西測繪局成立現代工程測量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
2007年,獲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國家重點學科。
師資力量
全系現有人員46人,其中教學、科研人員34人,實驗室人員8人,辦公室行政人員4人。按職稱分類:教授、副教授(含副高)和講師分別為15人、11人、7人;獲得博士學位27人。
名譽教授 | 王之卓院士,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名譽校長 |
兼職教授和顧問教授 | 許厚澤院士、陳俊勇院士、寧津生院士、李德仁院士、劉經南院士、魏子卿院士、王家耀院士、張祖勛院士 馬克偉、陳永奇、劉君德、簡逢敏、郭煥成、朱文耀、管錚、Alan Dodson、白貴霞、李朋德等 |
千人計畫學者 | 李榮興、李博峰 |
在職教授 | 陳義、沈雲中、王解先、石憶邵、程效軍、潘國榮、王衛安、姚連璧、鮑峰、伍吉倉、童小華、李全海、劉春、周炳中、李博峰 |
博士生導師 | 陳義、沈雲中、王解先、石憶邵、程效軍、潘國榮、姚連璧、伍吉倉、童小華、鮑峰、李全海、劉春、李博峰 |
在職副高人員 | 勵增和、胡叢瑋、王穗輝、陳海偉、楊世渝、周德意、葉勤、林怡、張松林、楊光、陳鵬 |
博士後 | 石憶邵、伍吉倉、童小華、劉春、周炳中、李博峰 |
講師 | 王建梅、張紹明、馮金濤、謝歡、喬剛、吳杭彬、馮甜甜、劉春林 |
獲博士學位 | 王解先、沈雲中、石憶邵、姚連璧、胡叢瑋、伍吉倉、陳義、童小華、潘國榮、劉春、程效軍、鮑峰、李全海、王穗輝、周炳中、葉勤、樓立志、張松林、王建梅、楊光、陳鵬、林怡、張紹明、馮金濤、謝歡、喬剛、吳杭彬、馮甜甜 |
實驗室人員 | 陳益茂、陳士連、徐秉華、高明、徒逸明、陳海偉、黃志鳴 |
辦公室人員 | 何珺、陳道棋、徐爭農、朱紅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