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作者於夜間騎馬登大伾山時,同楊毅侍御史月下徹夜暢飲直至拂曉的情景。月光下大伾山“怪石穹窿夏木陰”,“紅日曉”時,可見淇水澄澈如練的美景。瞻仰聖跡,作者情不自禁地高歌《綠竹吟》(即《詩經·淇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楊侍御毅三月夜登大伾山
- 【作品體裁:】詩
- 【作者姓名:陳大賓
- 【創作年代】:明朝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注 釋,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同楊侍御毅三月夜登大伾山
【創作年代】明朝
【作者姓名】陳大賓
【作品體裁】詩
作品原文
怪石穹窿夏木陰,移觴倚月共披襟。
喜隨驄馬登雲嶠,疑上丹丘靖幻心。
望近鳳山紅日曉,坐余龍洞白雲深。
淇源秋水縈如練,仰聖高歌綠竹吟。
注 釋
大伾山:位於濬縣城東南,山勢巍峨,秀麗幽靜。是我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名山之一,商周時,浚地稱黎,山稱黎山。西漢初,朝廷於黎山腳下、黃河之濱置縣。“縣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陽”,因稱黎陽,山亦名黎陽山。東漢初年,劉秀在山巔築青壇祭告天地,遂賜名“青壇山”。明初,俗稱濬縣東山。金代明昌以前,大伾山為黃河轉折點,黎陽津(又名黎陽關,對岸為白馬津)為黃河重要渡口。黎陽縣城“憑山為基,東阻於河”。因為“山阻河險”,這裡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張儀勸趙王守白馬津,蘇代約燕王決白馬口,秦末酈食其勸漢王塞白馬口,白馬津、白馬口說的都是這裡。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命張耳、陳余率兵三千渡白馬津攻取趙地。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以幽并二州兵取天下,首先在黎陽立營,作為河北的屏障。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交兵,皆以黎陽為制勝之地,幾經爭奪。兩晉與前趙、後趙、前秦、後燕在黎陽曾多次大戰。後趙大將逯明曾築壘於大伾山東。後燕慕容德南遷,巧遇黃河結冰,軍民踏冰過河,擺脫追兵。於是慕容德改黎陽津為“天橋津”。隋末,李密率瓦崗軍攻占黎陽,打開這裡的國家糧倉賑濟災民。時間不長,李密就招募了20餘萬兵士。唐初,朝廷在這裡設定黎州總管府,轄四州八縣。五代時,朱溫、李克用曾在黎陽爭鬥。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進軍黎陽,宋守軍燒掉大伾、鳳凰、紫金三山之間的兩座浮橋後潰退。金兵乘小舟從這裡渡河南進,直搗京師。清嘉慶年間,民間反清秘密組織天理教在大伾山設立了據點。天理教起義軍在滑縣起義後,擬先攻下濬縣城,然後北進奪取北京。起義軍圍困濬縣縣城數月,始終沒有攻克,天理教起義由此失敗。清朝時,詩人張端曾任濬縣縣丞。在遊覽了大伾山之後,即興題詩一首:“極目煙霞景萬重,太行西峙水朝宗。是誰忽地開生面,第一山頭第一峰。”
侍御:官名。侍御史的略稱,即監察御史。
穹窿:中間高而四周下垂的樣子。
移觴句:執杯相互敬酒,趁著月光同飲。觴,盛酒器具。披襟,覆蓋或搭衣於肩。
驄馬:青毛與白毛相間,淡青色的馬。又名菊花青馬。驄,cōng。
雲嶠:雲霧中的山,此指大伾山。嶠,qiáo,高而尖的山。
丹丘:神話中的神仙之境。
靖:jìng,使安定。
幻心:虛幻的想法。
鳳山:即鳳凰山,位於大伾山東北里余,山體呈龜背形,周長500餘米,海拔65米,岩石祼露。經多年開採,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掘為平地。
龍洞白云:龍洞位於大伾山東豐澤廟內崖壁上,相傳有龍出於此洞,因名龍洞。每逢天將下雨,洞內先有雲氣湧出,宛如“晴雨表”。北宋政和八年(1118),宋徽宗敕封為“康顯侯”。“龍洞吐雲升祥煙”,為濬縣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