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漢語詞組)

同情(漢語詞組)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同情是一個漢語辭彙,讀作 tóng qíng 。一指在感情上對別人的遭遇產生共鳴。二指同一性質;實質相同。三指同心,一心。四指同謀;亦指同謀者,同夥。

同情是指對他人的苦難、不幸會產生關懷、理解的情感反應。同情以移情作用為基礎;狹義的同情中常常針對弱者、不幸,而且偏重於同情者本身的情感體驗(意識),但對“弱者”“不幸”的判斷常常帶有過多的主觀成分且考慮到潛意識中情感在行為中的體現,廣義的理解中,同情是一種普遍性的關懷情感反應,無關乎對象的強弱、貧富等,甚至延伸至動植物等對象。

對於沒有反映到意識部分的同情反應,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說的“人們總是更容易同情強者,所以人們炫富而隱貧。”則可作為很好的思考切入點;而在神經學中,同情則被認為與對有害刺激產生的警惕有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情
  • 釋義:在感情上對別人的遭遇產生共鳴
  • 英語 : Sympathy
  • 讀音 : tóngqíng
基本含義,詞語概念,基本信息,基本解釋,引證解釋,

基本含義

叔本華認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萬中無一,他說我們會對那些道德行為產生敬意正說明了那些道德行為與眾不同,是不可思議的。他引用盧梭的話說,人們不會對比自己幸福的人產生同感,而只會對比我們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們的直接同感只局限於對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實質上是對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將他人與自己視為一體。從同情出發,直到高尚無私,慷慨大量,一切對於美德的讚美辭彙都出於此而沒有其它。
叔本華將從同情出發的倫理學基本原則定為:不傷害別人,儘量幫助每一個人,其對應的兩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愛。公正表現了同情的否定性質,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傷害他人。而仁愛則表現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個級別,即看見他人痛苦,就象自己受苦,從而使自己去幫助每一個人。叔本華認為這兩者都是極端罕見的,但又是確實存在的,即便再沒有道德的人也無法否認公正和仁愛這兩者。
性格和同情的起源:
由於一切行為的動機都出於利己、惡毒、同情這三者,所以一個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則一個人的道德程度越高。叔本華認為這三者的比例在一個人的性格中無法改變,他對這個觀點的論證是從人類的普遍態度出發的。對於一個過去犯過錯的壞人,人們就對他永遠不抱有信任的態度;一個被認為是好人的人,無論做了什麼錯事總能受到人們信任;攻擊對方時,我們都攻擊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為性格被認為是無法改變的東西,例如常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叔本華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質,再有本質的發揮,所以一切行為都是出自我們個人的自由被他認為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華認為對於道德基礎,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論證是最困難的問題。由於同情心的本質是對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認為人,我其實本無差異。在利己和痛苦主義者看來,他人和自我之間存在一種絕對的差別,這是他們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間的無差異性,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開而去,就是認識到萬物間的無差異性,這裡叔本華對道德起源的論證存有一種神秘主義傾向(萬物一體),和中國的莊子齊物思想本質上有共同之處。
叔本華的倫理學:
叔本華的倫理學大致可以用這樣的邏輯來描繪:萬物間無差異-->人、我間無差異-->對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同情心的油然而生-->公正和仁愛思想的建立-->道德的建立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同情

基本解釋

1.在感情上對別人的遭遇產生共鳴
同情朋友的困境
2.[Same nature]∶同一性質;實質相同
參名異事,通一同情。——《韓非子》
3.[With one heart]∶同心,一心
四海已定,兆民同情。——《後漢書》
4.[Conspire;accomplice]∶同謀;亦指同謀者,同夥
執作同情

引證解釋

1.謂同一性質;實質相同。
韓非子·揚權》:“參名異事,通一同情。”
2.猶同心,一心。
①《後漢書·劉虞公孫瓚等傳論》:“若 虞 瓚 無閒,同情共力,糾人完聚,稸保 燕 薊 之饒……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
②《後漢書·馬援傳》:“四海已定,兆民同情。”
3.指同心志者。
①《史記·吳王濞列傳》:“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趨。”
②清 曹寅《西軒月夜有懷南洲卻寄》詩:“此懷匪冥漠,持取問同情。”
4.猶同謀。亦指同謀者,同夥。
①宋 蘇軾《乞醫療病囚狀》:“若死者稍眾,則所差衙前、曹司、醫人,與獄子同情,使囚詐稱疾病,以張人數。”
②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 崔相國 ﹞雖被賊掠,皆我開門迎賊所致,執作同情,何辭以辯?”
③《元典章·刑部十六·違枉》:“ 潘四三 、 胡萬一 到官供指……與 雷正俚 同情於 鄧德四 睡處,堂上靈前將本人殺死是實。”
④《元史·世祖紀六》:“凡偽造寳鈔,同情者並處死,分用者減死杖之。”
5.猶常情。
①明 劉基《魚樂軒記》:“夫惡憂患而樂無害,凡物之同情也。”
②明 何景明《上楊邃庵書》:“夫徇同情,則獨行見遺;實多口,則廉節被黜,何也?獨行者,同情之所繆;而廉節者,眾口之所黜也。”
6.對於別人的遭遇在感情上發生共鳴,或對別人的行動表示理解、贊同。
葉聖陶《隔膜·疑》:“﹝伊﹞原來不曾知道他們的悲哀,自然不能對他們有深摯的同情。”
艾蕪人生哲學的一課》:“連一雙快要破爛的鞋子,也要偷去,則那人的可憐處境,是不能不勾起我的加倍的同情的。”
毛澤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我們的革命已經獲得全世界廣大人民的同情和歡呼。”
吳晗《關於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 昆明的許多政治活動,他雖然同情,但很少參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