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進化

同性進化

同性進化是指同性關係物種之間發生同性性行為,而導致物種進化的演變過程。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生物學家內森·貝利(Nathan Bailey)和瑪琳·祖克(Marlene Zuk)發現,同性關係在動物王國里是一種普遍現象,從蠕蟲到青蛙到鳥類都有這種行為。同性性行為所涉及的動物物種遠遠不只科學文獻及大眾文學中頻繁曝光的知名動物,如倭黑猩猩、海豚、企鵝及果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性進化
  • 解釋:同性性行為導致進化
  • 發現者:內森·貝利和瑪琳·祖克
  • 研究對象:同性關係
基本簡介,科學研究,物種行為,

基本簡介

同性關係是同性進化的基本前提,在已知物種中,雄性企鵝之間會建立長期的同性關係還會進行性活動,然而蟾蜍通常是雌雄不分,東風螺生來就都是雄性,當他們與另一雄性交配時,其中一個便及時變性。海豚常常一起觸磨生殖器,有時雄性海豚甚至會騎在另一頭海豚身上,將生殖器插入其呼吸孔里。倭黑猩猩在同性關係方面步子邁得更大,雄性之間經常交媾。
並非所有的同性關係都應視為相同無異。比如,雄性果蠅可能會追求其他雄性果蠅,那是因為它缺少一個能分辨雌雄的基因。內森·貝利說:“海豚同性關係不同於一般雄性海豚的寬吻海豚,他們同性交往是為了促進群體關係,建立一個和諧社會;也完全不同於雌性的黑背信天翁,她們可以廝守終生,‘同性協力’撫養後代。”

科學研究

以前的許多研究都關注同性關係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但很少有研究關注同性關係是否影響生物進化歷程。“同性行為——求偶、上位交媾或養育後代——這些特性的形成也許都能歸因於自然選擇,自然選擇是一種代代延續的進化基本機制,”貝利說。“對以往研究所做的回顧表明,這些同性行為本質上可能就是自然選擇的力量。”
對許多動物物種來說,同性關係可能以微妙而又重要的方式影響著它們的進化歷程。當生物學家考慮進化中的選擇壓力時,往往把重點放在環境問題上,比如某特定地區的天氣、溫度或者地理特徵。社會環境也同樣具有影響,貝利認為,同性關係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這些社會環境,比如相應減少了該動物物種中可供交 配的對象。”

物種行為

同性行為也可能催生出防禦機制的演化。貝利說:“舉例來說,雄性蟬之間的交媾對下位的雄性來說代價沉重,而這種代價可能反過來增加了選擇壓力,促使雄性蟬傾向於釋放一種稱為panacetylnitrile的化學物,這種化學物會阻止其他雄性蟬爬到自己身上進行交媾。 ”
貝利和祖克也在一直研究黑背信天翁,這種動物物種的雌性個體會建立同性配對,並一同撫養後代。他們說:“這一動物物種的同性行為或許並不異常,相反可能是作為另一種替代性繁殖戰略而出現的。”黑背信天翁對偶中幾乎三分之一是雌雌配對,和未配對的雌性相比,她們更能成功地撫養後代。
貝利說:““同性性行為在不同情況下相應起著不同的作用,比如它可以作為替代性生殖策略、合作型繁殖戰略、社會親密關係的促進手段、或者同性衝突的調解工具。 這種適應性一經確定,它本質上就成為一個自然選擇的力量,能夠推動物種其他方面的選擇,如生理、生活史、社會行為、甚至物種形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