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左通老用陶潛還舊居韻》是北宋詩人陳與義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同左通老用陶潛還舊居韻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陳與義
- 作品出處:《歷代名詩一萬首》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同左通老用陶潛還舊居韻
故園非無路,今已不念歸。
秋入漢水白,葉脫行人悲。
東西與南北,欲往還覺非。
勿雲去年事,兵火偶脫遺。
可憐竛竮影,殘歲聊相依。
天涯一尊酒,細酌君勿催。
持觴望江山,路永悲身衰。
百感醉中起,清淚對君揮。
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於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作者秋離均陽(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去岳州(州治在今湖南嶽陽)時,作者時年三十九。詩人生當南北宋交替時代,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顛沛流離的生活,陳與義借抒寫家國之痛來描寫個人顛沛流離之苦。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用陶潛《還舊居》原韻所作的和詩。左通老的名號事跡均不詳。根據詩中“秋入漢水白”兩句與“勿雲去年事”兩句,以及陳與義詩集中反映的與左通老的結識、交往。
詩用陶潛《還舊居》韻,含有深意。陶詩是在社會動亂,歸田之後三次移居,再次回到舊居之時所作。當他回到舊居時已是“阡陌不移舊,邑屋或時非。履歷周故居,鄰老罕復遺。”但總還算有居可還,而陳與義作此詩之時,就連這一點希望也破滅了。北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陳與義避亂,自河南南逃,於建炎二年八月至均陽,秋天又離均陽再往南到岳州。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金人已牢牢控制著北中國的廣大土地,而且還不時向南進逼,時勢岌岌可危,故詩開頭即語含悲痛地寫道:“故園非無路,今已不念歸。”所謂“不念歸”,並非是不想或不願回去,而是有路已回不去了。陳與義另一首與此詩同時寫的《均陽舟中夜賦》所云:“汝洛塵未銷,幾人不負戈。”可以幫助理解“故園”兩句的內涵。兩句用“非無路”與“不念歸”,一正一反,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動亂現實和詩人的悲憤心情。“秋入漢水白”兩句,交代這次離均陽南去的路線和時間。“漢水白”、“葉脫”,點明時間已是江水澄清、樹葉飄墜的秋天。陳與義《欲離均陽而雨不止,書八句寄何子應》有“江城八月楓葉凋”之句,知其離均陽在八月。他由漢水舟行人長江,於十月抵岳州。這兩句雖是對客觀景物的實寫,但在氣氛上卻更增添了“行人”的悲涼心情。
“東西與南北”兩句承“行人”表明詩人當時行蹤飄忽,感到天下之大,競難覓一個安身之所。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東西南北更誰論,白首扁舟病獨存”,感嘆已再無人理解與漂泊無依的處境。韓愈《感春四首》之一“東西南北皆欲往,千山隔兮萬山阻”,亦只嘆息欲見所思道路之難。陳與義在此所表現的卻是動亂年代人們欲尋一安寧之地而不可得的心情。“勿雲去年事”兩句,指建炎元年,金兵襲鄧州(今屬河南),陳與義倉皇出逃事。是年末,詩人自鄧州出奔,明年正月初,陳與義逃至房州(今湖北房縣),復遇金兵,倉皇奔入州南數里的南山中躲避,春末始出山。其《房州遇虜人南山》云:“今年奔房州,鐵馬背後馳。造物亦惡劇,脫命真毫釐。”此詩“兵火偶脫遺”指此,不過,在時間上,是把去年末與今年初從鄧州出奔直到避入南山連並敘述,籠統日“去年”罷了。
“可憐蛉摒影”以下四句,感嘆自己形單影隻,值此凶年(殘歲,此處似不宜解作歲將盡。殘,可解作兇惡,此指當時兵火遍地),漂流到此相依。(蛉摒,即“伶俜”。)在這即將離別之際,希望多停留一些時候,與君(指左通老)細酌共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