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形成(identity formation),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術語。個體進入青年期(12~18歲)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過程。根據埃里克森的觀點,個體在進入青年期後,生理上的成熟總是破壞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的平衡,人格上需要新的整合。此時,自我的發展已相當強大,足以遏制強有力的本我,同時也能認出自身的界線,分清是非。自我逐漸形成一種過去經驗與現在經驗的混合體。到青年期末,同一性基本形成,否則就會出現同一性混亂。根據埃里克森的假設,自我發展具有三種形態:內投作用(發生於兒童早期)、認同(自居)作用(發生於青年期以前各發展階段)、同一性形成(發生於青年期)。而美國心理學家瑪西亞提出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四種狀態是:彌散型同一性、排他型同一性、延緩型同一性和成就型同一性。四種類型的發展水平由低到高排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一性形成
- 外文名:identity 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