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吉首大學校園網路從1997年開始,主要分三期建設,第一期工程從1997年開始調研,1998年7月立項,1999年10月完成,總投資100餘萬元,連線學校五棟教學、辦公樓,聯網節點200餘個,主幹網路的頻寬為100M,出口速度64K;2000年後又陸續完成了第三教學樓和藝術樓的接入,聯網節點增加到300餘個,出口速度增加到2M。第二期工程是國家“西部高校”校園網建設項目的一部分,吉首大學是湖南省唯一一所進入該項目的高校。總投資650萬元,其中教育部統一採購設備421萬元,學校基礎設施建設229萬元。2002年7月開始實施,2003年1月開始校園網基礎設施建設,2003年10月網路中心遷入新址--總理樓,網路中心開始進行系統調試和用戶入戶工作,這期工程完成了吉首三校區的互聯,主幹速度達到千兆,百兆到桌面,出口速度1G,整體網路性能處於全省前列,網路套用豐富,開展了多項網路服務;網路教育資源庫建設、網路辦公等;管理措施完善、安全功能強大,為全校教職員工和學生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第三期工程主要是張家界校區的網路建設,2006年6月開始建設,2006年10月投入使用,目前以300M的速度連入吉首本部。
校園網目前總投資超過1200萬元。已經建設成為覆蓋吉首、張家界兩地4個校園的大規模、高速城域網路,連線了學校所有教學樓、辦公樓、教師宿舍和絕大部分學生宿舍,光纜連線總長度超過30公里,入網用戶超過8000(吉首超過6000,張家界超過2000),連線計算機超過10000台,出口速度為1G。校園網的規模、用戶數名列湖南地區高校前列,為學校教學、科研、管理水平的整體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校園網建設
在現代教育技術部的規劃和建設下,吉首大學校園網路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和管理,主動服務於教學和管理,在教學、科研、管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主要表現為:
1 管理手段科學、先進
從巨觀到微觀採用多種方法對網路進行了分層次的管理,保證了校園網的平穩運行和快速的故障排查。
2安全設施完善
建立和完善網路安全管理體系。
制定了網路信息安全管理責任制、網站網頁管理規定等一系列網路管理規章制度;
安裝了校園網網路防火牆、反垃圾郵件網關、網路訪問日誌系統等網路安全措施,有效遏制了網路病毒傳播和黑客攻擊,從而保證了校園網穩定安全的運行。
3文化建設內容豐富
7年來,我們對學校的主頁進行了4次大的更新,豐富了學校主頁的內容。從文化建設的高度,督促並協助各二級單位建立本單位的主頁並定期進行更新,使學校主頁有了質的提高。校園網區域網路站數量多,內容豐富,形成了文化與田野、差異與和諧社會研究中心、新聞網、德育基地、招生就業網、風雨湖論壇等網站群,在社會上形成了很好的影響。許多老師和同學訪問了主頁後都感到面目一新,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為了提高各二級單位製作主頁的積極性,我們於2003年12月對各二級單位的主頁進行了評比,並對33個獲獎單位進行了獎勵。
為了保證學校輿論宣傳的正確導向,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我們成立了學生BBS管理小組,負責維護學校的BBS,保證了BBS的正常開放,而且沒有偏離正確的輿論導向。通過BBS,還加強了學校各職能部門和同學們的溝通,解決了同學們反映的一系列問題,同時也為學校的各職能部門改進工作,提高效率,更好與為廣大師生員工交流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台。
4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套用全面
精品課程平台、網路教學平台和網路教學資源庫先後建立。我校省級精品課程、校級精品課程以及引進的華中科技大學50門網路課件和300多門國級精品課程,全部實現網上共享。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線上測試、作業、答疑以及線上交流等功能充分發揮,有效促進了教學準備效率和質量的提高。促進了教學手段現代化、學習大眾化。
5網路管理套用普遍
各部門依託校園網建立了大量的套用管理系統,如:
綜合教務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實現了網上註冊、網上排課和網上選課,實現學生學習成績的網上錄入、網上管理和查詢。網上教學評估強化了教學過程管理和教學質量監控,進一步實現了教學管理的規範化和現代化,促進了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圖書自動化系統基於校園網開展圖書信息查詢、借閱和委託電子文獻檢索等服務,為學生的創新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圖書保障;校園網圖書文獻電子資源非常豐富,資料庫30多種,涵蓋了吉首大學所有學科門類,為學校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了足量、有效的網路文獻電子資源網上辦公系統的建設實現了教學與管理工作數位化、網路化,教學管理人員通過網上檔案傳遞和溝通,提高了效率。
視頻點播系統、網上視頻會議系統、網上會議/報告直播系統等網路視頻系統的建設和使用,極大豐富了校園網建設內涵,拓展了校園網的套用範圍,發揮了校園網的效益。
其他還有財務管理系統、資產管理系統等等。
6 網路故障維護及時
現代教育技術部負責校園網各類用戶的開戶和收費工作(受財務處委託),建立了完整的校園網用戶檔案,並承擔了所有網路維護工作。校園網路在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網路故障。為了保證網路的良好運行狀態,對網路故障的處理我們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處理流程,並且編寫了故障處理業務管理系統,將故障的申報、故障的受理、故障的修復納入計算機管理,用戶網路出現故障後,可以電話申報故障,故障受理接線員首先電話諮詢故障情況,輸入故障處理業務系統,形成一項故障申報,如果電話可以解決就將對該故障作處理完畢標記;否則將該故障上網,外線維護人員隨時通過網路獲取需要處理的網路故障,以就近、就快,同時參考先後順序進行處理。
綜合簡介
吉首大學創辦於1958年9月,是位於湘鄂渝黔邊區大湘西區域內一所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省屬綜合性大學,是地處國家西部開發“10+3”範圍民族地區的高校,是湖南省唯一進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範圍的高校,是國家《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確定的重點建設高校,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是國家“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高校。學校辦在湘西自治州和張家界市兩地,本部設在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學校所在區域內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張家界武陵源自然風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縱橫湘西的5條高速公路、3條鐵路和張家界荷花機場、銅仁·鳳凰機場,使得湘西與周邊各省市的交流更為順暢便利。
1960年,湖南高校調整,學校保留校名,改為師專。1978年8月,學校升格為省屬綜合性大學,1979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00年8月,吉首衛生學校併入吉首大學。2002年10月,武陵高等專科學校併入吉首大學。2003年,學校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6月,湘西州人民醫院成為吉首大學附屬醫院。2006年,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2010年,在湖南省研究生培養過程質量評估中獲得優秀。
學校總占地面積1800餘畝,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66億元,藏書總量223萬餘冊。學校現有教職員工1563人,其中專任教師1058人;專任教師中正高職稱158人,副高職稱376人,博士286人(含在讀)、碩士以上學歷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5%。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5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7人,湖南省“百人計畫”人選2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人選22人,湖南省教學名師4人,省級學科帶頭人19人,省級青年骨幹教師105人;有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全國優秀教師8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1人;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3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3個。
學校擁有文、史、哲、理、工、農、醫、經、管、法、教、藝等十二大學科門類,現有本科專業70個,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國家“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專業1個,省級特色專業8個,省級重點專業8個;現有一級學科碩士點14個,專業碩士點1個;有省級優勢特色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部級重點研究基地1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實踐教學示範中心6個,省級優秀實習基地11個,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省級產學研合作示範基地3個。《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全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學校還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
學校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及港澳地區招生。現有各類在籍學生3萬餘人,其中全日制本專科生18000餘人,碩士研究生700餘人,土家、苗、侗、白、藏、回、維吾爾、蒙、哈薩克、壯等42個少數民族學生在我校學習,少數民族學生占在校生的30%以上。學校有留學生招生資格,留學生和交換生來自韓國、烏克蘭、美國、埃及等國。此外,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三本獨立學院)有全日制本科生7000餘人。
辦學50多年來,學校共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110000餘名。學校以“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創新能力、國際視野、務實作風”為培養目標,著力開展以“課程引導、環境薰陶、實踐歷練、自我塑造”為體系的“立人”素質教育。近3年來,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共獲國家級獎項80餘項,省部級獎項430餘項。畢業生秉承“以人名校、以業報國”的校訓,踐行“鳳飛千仞,薪傳八方”的辦學精神,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的過硬作風,深受社會和用人單位歡迎。近5年來,畢業生就業率均保持在93%以上。
十一五期間,學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800餘項。201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4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19項。另外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6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5項。
學校的社會科學研究以區域經濟、民族文化、民族歷史為重點,其中民族歷史文化、民族語言、沈從文研究、文化創意產業、旅遊經濟等研究成果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多項成果被各級地方政府決策所採納。自然科學研究以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為重點,取得了一批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的成果。學校努力做好產學研工作,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三帶理論”,研究開發了美味獼猴桃“米良一號”、杜仲、葛根、椪柑醋、礦產品與金屬材料加工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孵化出一批本土企業,產生了較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其中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美味獼猴桃“米良1號”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扶貧開發項目,在全國16個省(市)推廣栽種,僅湘西自治州種植面積就達10萬餘畝。從獼猴桃中提取的“果王素”經國內專家鑑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填補國際空白”,獼猴桃研究成果的產業化幫助湘西近30萬農民擺脫貧困。
學校重視對外交流,先後與美國、英國、韓國、烏克蘭、日本及香港、台灣20餘所高校開展了合作交流。學校部分師生多次出國訪學、交換學習,少數民族藝術團曾應邀赴美國、香港等地演出,影響廣泛。
學校先後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模範職工之家”、“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國高校後勤工作先進集體”、“湖南省文明單位”、“湖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黨和國家領導人朱鎔基、曾慶紅、尉健行、賈慶林、劉雲山、曾培炎、陳至立、楊汝岱、羅豪才等以及教育部、湖南省委省政府領導多次來我校視察指導工作。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高度稱讚“吉首大學是湖南的驕傲”,原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肯定“吉首大學具有特殊價值”,原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視察學校時高興地說“看到了吉首大學,就看到了武陵山區脫貧致富的希望”。
學校《吉首大學中長期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提出了“立足大湘西,輻射大邊區,服務“富民強省”,將吉首大學建設成為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地方綜合性大學”這一戰略目標,學校將努力實現轉型發展、科學發展和快速發展,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積極在服務國家戰略層面的“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戰略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富民強省”戰略,以及新一輪大湘西開發工作中做出新貢獻,繼續保持在四省市邊區高等教育的領先地位,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