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鎮(廣東省惠東縣吉隆鎮)

吉隆鎮(廣東省惠東縣吉隆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吉隆鎮位於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東南部,該鎮由原吉隆鎮、黃埠鎮鹽洲鎮合併而成,是廣東省確定的中心鎮和國家建設部等五部委確定的國家重點鎮之一,有“中國女裝時尚鞋之鄉”之譽。全鎮總面積216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5萬人,本地居民主要講客家話,閩南語,粘米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吉隆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下轄地區:7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 電話區號:0752
  • 郵政區碼:516351
  • 地理位置: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東南部(東經114°55′,北緯22°45′)
  • 面積:216平方公里
  • 人口:約25萬人
  • 方言客家話閩南話、占米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火車站:惠東站,惠東北站(規劃中)
  • 車牌代碼:粵L
歷史,區位,資源,經濟,概況,製鞋產業,文教衛生,特色小吃,吉隆東閣蚝,吉隆招賢酥蚶,郭師傅月餅,歷史人物,人口數據,行政轄村,

歷史

吉隆,大吉興隆之兆,人傑地靈之所。早在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歸善縣就在吉隆設定了平政驛,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改設平政司。民國二十一年(1931年),惠陽縣設定吉平鄉,鄉政府駐吉隆圩。1949年6月,吉隆解放,8月,成立平吉鄉人民政府,為惠東縣所轄。同年12月15日,惠東與惠陽合併為惠陽縣,平吉鄉為惠陽縣第五區(稔平區)管轄。1950年6月,撤銷平吉鄉,設立吉隆、平政兩個鄉。1951年3月,撤銷稔平區,吉隆鄉、平政鄉合併為惠陽縣第十七區。1957年12月,撤銷第十七區,建立吉隆鄉。1958年4月,惠東縣由惠陽縣析置,吉隆鄉隸屬惠東縣;9月,建立吉隆人民公社;12月,惠東縣再次併入惠陽縣,吉隆公社改隸惠陽縣。1961年6月,吉隆公社析出吉隆、黃埠、鹽州3個公社。1963年1月,吉隆、黃埠兩社合併,建立吉隆人民公社。1965年7月,惠東縣再次由惠陽縣析置,吉隆公社隸屬惠東縣。1966年4月,吉隆公社析出黃埠公社。1983年11月,吉隆公社改稱吉隆區。1987年3月,吉隆區改稱吉隆鎮。

區位

吉隆區位優勢突出。吉隆鎮地處珠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區域,東連 深汕特別合作區,西接深圳廣州,南臨大亞灣。距廣州220公里,距深圳98公里,距惠州機場50公里,距惠州港70公里,國道324線、深汕高速公路及規劃中的海濱鐵路穿境而過,廣惠高速公路與深汕高速公路相接,交通網路發達。

資源

吉隆發展環境優越。建有11萬伏輸變電站,電力供應充足;雨量充沛,吉隆河流經本鎮注入考洲洋,水資源豐富,吉隆自來水廠、吉埠自來水廠、吉江自來水廠日供水10萬立方米,用水充足;程控電話裝機容量2萬多門,通訊發達;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可養殖的淺海灘涂近萬畝,現農業產業化水平逐步提高,農業投資開發前景可觀;文教事業迅速發展,吉隆鎮中心國小是惠州市一級學校,吉隆衛生院是省“百家文明衛生院”,吉隆文化站是省二級文化站,社會風尚良好,機關辦事文明,社會治安穩定,社會事業健康發展,被譽為“廣汕線上的明珠”。
斧頭石頂
斧頭石頂作為吉隆的最高峰,是水底山系的南端第一峰,海拔1105米。
水底山系北起增光鎮,南達吉隆鎮,東臨 深汕特別合作區,西到大嶺鎮。是整個南嶺的延伸,也是廣東海岸線附近較高的山體。水底山系主要包括五個山峰:斧頭石頂(1105m)、水底山(1283m)、牛皮嶂(1118m)、金牌山(950m)、銀牌山(840m)。整個山系就以最高峰水底山命名。
而斧頭石頂作為南端的最高峰,很大程度上阻擋了南邊亞熱帶海洋氣流的過境,致使南北兩坡迥異的自然現象,也給吉隆帶來了充足的水量,吉隆河的一個重要發源地就是斧頭石頂下的大水坑。基於這樣的地理位置,在吉隆境內的斧頭石頂南坡森林茂密,水流充足,動植物品種繁多。
*吉隆河
*吉隆灣

經濟

概況

20世紀80年代以來,吉隆鎮就一直認真實施“工業興鎮、農業穩鎮,商貿活鎮”的經濟戰略,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已形成了以制鞋業為龍頭,兼有鞋材加工、皮革塑膠、五金、紙品包裝等頗具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
至2006年8月止,全鎮鞋廠及相關配套企業已發展到3000多家,擁有製鞋流水生產線300多條,從業人員達14萬人,年產鞋6億多雙,總產值180億元,占惠東縣工業總產值的45%。全鎮鞋業已形成製鞋、鞋材、製鞋技術、流通市場等配套齊全、分工協作的製鞋體系和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格局。吉隆鎮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廣東省製鞋專業鎮和全國聞名的女鞋生產基地。吉隆鎮已形成了以製鞋業為龍頭,兼有鞋材加工、皮革塑膠、五金、紙品包裝等行業的地方工業體系。2003年底,全鎮鞋廠已發展到1059家、鞋料店280家、鞋材企業30多家,鞋產量達1.4億雙,鞋產值達20.9億元。有6家企業被惠州市授予"民營企業100強",有12家企業被惠東縣授予"民營企業50強"。全鎮各企業在國內外設立銷售網點800多個。
吉隆鎮有製鞋、鞋材生產、電子、星級賓館、大型超市、海水養殖、觀光農業、種養基地和農產品加工等投資項目。
2014年底,全鎮有製鞋企業及鞋材配套企業3329多家,其中製鞋企業2264家,鞋材配套廠474家,鞋料店591家;有國家馳名商標1個,國家免檢產品5個,省著名商標7個,省名牌產品6個,市知名商標13個,市名優產品14個;有6家企業被市評為市百強企業。全鎮各家企業在國內外設立銷售網點1000多個,產品除暢銷國內各大、中城市外,還遠銷獨立國協、歐洲、非洲等國家和地區。2014年,全鎮GDP35億元,工業產值82.9億元,第三產業產值50.7億元。

製鞋產業

中國·惠東鞋材生產基地為惠東縣第一批21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位於吉隆鎮埔仔村和鐵涌鎮好招樓村。規劃總用地面積6000畝。中國·惠東鞋材生產基地擁有吉隆每年40億的鞋材需求市場,將重點引資興辦鞋材生產、加工和研發等鞋材生產配套項目。經過三至五年的建設,該基地將建成粵東最大的鞋材研發、製造和貿易中心,並將進一步推動吉隆鞋業的發展。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勤勞、智慧的吉隆人民憑著精明的經商意識,抓住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市場契機,大力發展製鞋產業,使製鞋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起來,鞋業產業規模和影響逐漸擴大。至2006年8月止,全鎮鞋廠已發展到2429家、鞋料店497家、鞋材企業506家,其中有17家企業被惠州市授予“民營企業100強”,有27家企業被惠東縣授予“民營企業50強”。
鞋業已發展成為吉隆的經濟支柱和產業支柱,吉隆也實至名歸被評為“廣東省製鞋專業鎮”,成為全國聞名的女鞋生產基地。
2008年底,全鎮有製鞋企業及鞋材配套企業2450家,鞋產量2億多雙,鞋產值40多億元2008年,全鎮GDP22.1億元,工業產值47.52億元,鞋業產值45.94億元。
二十多年的發展,吉隆鞋廠已逐漸從手工作坊式向機械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並積極引進現代化科學管理模式和專業技術人才,引進最先進的製鞋專業生產設備。現全鎮共有自動化製鞋流水生產線322條,有130多家企業通過了ISO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吉隆鞋業加大了“走出去”的力度,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和國外部分大都市建立了1800多個銷售網點。吉隆鞋產品外銷量占60%,出口額達78億元,主要銷往美國、日本、俄羅斯和歐洲、非洲、中東等國家和地區。
飛速發展的製鞋業,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興起,如今全鎮共有鞋料店497家、鞋材企業506家,全鎮已形成了由原料供應、模具加工、成型組裝、裝潢包裝、產品銷售等環節組成的鞋業產業鏈條。
現吉隆鎮已形成製鞋、鞋材、製鞋技術、流通市場等配套齊全、分工協作的製鞋體系和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格局,並全力向生產基地化、行銷網路化、產品名最佳化、市場國際化、規模集團化的方向發展。一批在國內外市場頗具競爭力的重點骨幹企業迅速崛起,成為吉隆鞋業產業集群的龍頭。

文教衛生

吉隆鎮文教事業發展迅速,吉隆中心國小是惠州市一級學校,惠東縣第二人民醫院(吉隆衛生院)是省“百家文明衛生院”,吉隆文化站是省二級文化節站。民眾文體活動豐富多彩,奪得國家民眾體育先進單位榮譽,被市命名為“民間民俗特色文化之鄉—舞龍特色之鄉”。全鎮社會風尚良好,村鎮居民勤勞致富,安居樂業,機關部門辦事文明,社會治安穩定,各項社會事業和諧發展。
方言
吉隆全鎮通行客家話。據調查 ,吉隆鎮 23個 自然村中有 1O個村的居民都講占米話,包括遙布、鎮陽圍、漢塘、大華、唐頭、 斗門頭、招賢、橋嶺、長湖和石胡頭,而吉水門村則以占米話為主 ,小部分說客家話 ;其他各村主要講客家話或福佬話

特色小吃

吉隆東閣蚝

東閣蚝 產於惠東縣吉隆鎮東南的考洲洋東閣海灣。肉可食、殼可入藥。呈乳白色,體大而肥,肉質細膩嫩滑,營養豐富。曬制乾品後為臘黃色。鮮品滋補有益,乾品煲湯滋陰降火

吉隆招賢酥蚶

招賢酥蚶 產於惠東縣吉隆鎮東南的考洲洋招賢海灣。其殼可供藥用,因其肉質嫩滑、味鮮美,有滋陰補血功效,營養豐富,故名聞遐邇,遠銷各地。2004年產量26噸。

郭師傅月餅

與吉隆鎮鞋業同樣久負盛名的還有郭師傅月餅。每逢中秋前夕,郭師傅餅店門前都會出現排隊購買月餅的場景,最長的要等上一整個白天。

歷史人物

蔡錦青 號芥舟(1813~1876),幼時隨家人從吉隆東坑村遷居今大嶺鎮譚公村。清道光至同治年間,曾任江西都昌縣知縣,吳城鎮分防府知府,奉旨記名簡用道,署廣鐃九南兵備道,理九江關稅務,簡放雲南迤東兵備道,調補迤真備道,署理糧儲道。癸酉科雲南文武提調官,布政使銜(正二品),賞戴花翎,賞穿黃馬褂,奇車伯巴圖魯,誥授資政大夫。他關心教育事業,在家鄉興建“琴鶴軒”學校一所,上三下三兩層,兩邊建有平房七間,供教師住宿,校內有花園,周邊建有八個花池。建國後該校擴展為永西人民公社中心國小、譚公中心國小,至70年代中期被當地政府拆掉。錦青熱心公益事業,在鄉間走馬崗至新村路段二渡瀝、何仔橋、五顯爺等處興建小石橋三座,方便行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蔡錦青告老還鄉,安度晚年,清光緒二年(1876)逝世,葬於棠閣沐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41066
21793
19273
家庭戶戶數
5678
家庭戶總人口(總)
32104
家庭戶男
16496
家庭戶女
15608
0-14歲(總)
10691
0-14歲男
5713
0-14歲女
4978
15-64歲(總)
28401
15-64歲男
15186
15-64歲女
13215
65歲及以上(總)
1974
65歲及以上男
894
65歲及以上女
108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837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