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長龍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吉水長龍
  • 主題詞:傳統舞蹈,長龍,龍燈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明朝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

簡介

長龍是流傳於吉水縣盤谷鎮曾家村的傳統燈彩,由九節布龍發展而來,以“長”著稱,龍頭龍身龍尾共333節,1000多米長,400餘人同時參與舞耍,表演要求協調性高,注重隊形變換。其造型優美,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為我國同類燈彩中所罕見。
長龍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龍頭重30公斤,由竹篾彩紙(布)製成;龍身以竹蔑製成雞籠狀,每節間距6尺,黃布相系;龍尾與龍頭相配,但較龍頭輕巧靈活。龍身以金色為基調,舞者著一色的灰藍色服裝,輪廊清晰,色調和諧。
舞長龍常見的花節有會圈、倒四門、串四方、團龍、倒龍等。其表演注重隊形變換,以各種氣勢恢宏的造型取勝。如巨龍漫遊、臥龍戲珠、老龍盤柱、龍潛龍門等。表演時由10支吹打樂隊伴奏,樂器有鑼、鼓、鈸、小鑼、嗩吶等。

歷史淵源

長龍是九節布龍發展而來,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長龍”起源於吉水縣盤谷鎮的上曾家村。該村四百多戶,全部曾姓,是吉水縣興旺發達的名門望族之一。
歷史上,吉水曾氏文風鼎盛,代有俊傑,從唐朝至明朝考取進士30多位。聞名遐爾的吉水“一門三進士”就出在上曾家村。
上曾家鬧龍燈起源於宋朝。“長龍”的形成在明朝萬曆年間。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曾存仁考中進士,村民們鬧九節龍燈上他家祝賀。贊曰:“龍燈到華堂,老爺上金榜”。嘉靖三十八年(1559),曾存仁的大兒子曾同享又考中進士,村民們特別高興,加敬加意製作了兩個九節龍燈,上他家祝賀。贊曰:“雙龍到華堂,父子上金榜”。萬曆五年(1577年),曾存仁的二兒子曾乾享再考中進士,村民們更加高興,自動聚龍30節,以“3”象徵曾氏一門三進士,大搞慶賀。這是長龍的雛形。以後凡有喜慶大典,龍就增加節次,逐漸就演變成如今的333節長龍。“333”有“一門三進士”父子3進士,明朝三進士等寓意。
從明萬曆五年鄉親們聚龍30節恭賀曾氏一門三進士至今,吉水縣上曾家村“長龍”已傳承430餘年。起初,僅上曾家村人有此舞“長龍”習俗,稍後不久,一些周圍鄉鎮、村莊也紛紛效仿,吉水“長龍”由此漸漸流傳開來。

基本內容

“吉水長龍”的主要表演花節有:會圈;倒四門;串四方;團龍;倒龍;巨龍漫遊;臥龍戲珠;老龍盤柱;龍潛龍門。
“吉水長龍”是一種藉助龍燈道具來進行表演的舞蹈。各地龍舞多為九節,少數十一節,至多十三節。而吉水“長龍”卻多達333節。
“吉水長龍”雖然有會圈、倒四門、串四方、團龍、倒龍、巨龍漫遊、臥龍戲珠、老龍盤柱、龍潛龍門等不少表演花節,但因節數太多,受表演場地限制,多以巨龍漫遊花節使用最多,也最為壯觀,最具吉水長龍特色。除巨龍漫遊花節外,其餘花節也多為造型表演形式。在大場地表演時,巨龍漫遊是貫穿性花節,其他造型表演為輔。由於節數多,其表演能充分顯示出龍的威嚴、氣勢和華麗。

基本特徵

“吉水長龍”是一項大型集體性舞蹈活動,由三百多人共同表演,團隊協調性強。表演重在運用隊形變換,以展示龍的各種身姿、形態。色彩以金色為基調;舞者著一色的灰蘭色服裝。在蔚藍色的天空與赭石色的大地相互相襯下,顯得輪廊分明清晰,色調和諧。長龍於鄉間田野行進時,浩浩蕩蕩,蔚為壯觀,最能體現巨龍漫遊之特色和氣勢,其造型優美,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為我國同類燈彩中所罕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