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特殊教育實驗學校(原吉林市聾啞學校)一校三牌,即吉林特殊教育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原吉林市殘疾人職業技術學校)、吉林聾人高級中學。始建於1949年4月,1996年5月掛牌成立吉林市殘疾人職業技術學校,2002年10月成立吉林市聾人高級中學。學校在幾代特教人的共同努力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為聾生一生髮展負責”辦學理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現了吉林市聾啞學校的快速發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質量不斷提升,辦學效益不斷提高。學校從原來的基礎教育,發展成為今天的集學前聽力語言康復教育、聾生九年義務教育、聾生職業教育和聾生高中教育為一體的多層次、綜合型的聽力障礙學生教育體系。目前,在校學生292人,全部為聾生,23個教學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林特殊教育實驗學校
- 創辦時間:1949年4月
- 類別:全國教學質量最高、社會影響較大的聾校之一
- 所屬地區:吉林省吉林市
- 原校名:吉林市聾啞學校
基本簡介,辦學理念,辦學成績,地圖信息,
基本簡介
吉林聾啞學校始建於1949年4月,1996年5月掛牌成立吉林殘疾人職業技術學校,2002年10月成立吉林聾人高級中學。學校在幾代特教人的共同努力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為聾生一生髮展負責”辦學理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現了吉林市聾啞學校的快速發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質量不斷提升,辦學效益不斷提高。學校從原來的基礎教育,發展成為集學前聽力語言康復教育、聾生九年義務教育、聾生職業教育和聾生高中教育為一體的多層次、綜合型的聽力障礙學生教育體系。在校學生292人,全部為聾生,23個教學班。近幾年,每年有25名左右聾生升入高校,是全國辦學規模最大、辦學層次最全、教學質量最高、社會影響較大的聾校之一。由於學校辦學質量高,職業教育、高中教育階段吸引了來自全國18個省(自治區)54個市的有聽力障礙的學生不遠萬里來該校求學。
辦學理念
一、順應時代發展,創新辦學理念。
建校以來,該校開設了許多個適應當時經濟發展的專業,比如五六十年代開設的木工專業,解決許多聾啞人就業和生存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需要,我們放眼未來,力求發展,在教育行政部門沒有統一要求的情況下,於1996年率先掛牌成立殘疾人職業技術學校。在近10年的實踐與探索中,我們從端正辦學思想,轉變傳統觀念,定位培養目標、規範專業設定、建立實訓基地等幾個方面,全面體現堅持“為聾生一生髮展負責”的辦學理念。
1、端正辦學理念,突出特教特色
殘疾人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一個分支,除了具有一般職業教育的共性,還有其特殊性,因此,我們要努力端正辦學思想,遵循殘疾學生身心特點,通過我們特殊的職業教育,使殘疾青少年能夠被主流社會所接納,體現殘疾人自強、自立的人生價值和社會主義社會扶困助殘的人道主義原則。使殘疾學生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和個性特長,適應社會需要,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充分而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成為殘而有為的勞動者。為此,“為聾生一生髮展負責”的辦學理念成為我們幾十年特殊教育的不懈追求,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其內涵。一是彌補殘疾人生理上的缺陷,幫助殘疾人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熟悉必要的社會規範,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人生態度;二是培養職業技能,幫助殘疾人躋身社會,擺脫在社會生活中“沉底”的境況,增加殘疾人的就業機會,提高收入水平,把社會負擔變為社會發展的動力;三是為聾生提供最優質的教育,為其一生髮展打下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知識基礎和生活基礎;四是作為特殊教育學校,在促進殘疾人發展的道路上,有著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我們全校教職工堅定“辦高質量特殊教育——我的責任,辦全國特殊名校——我心無悔”的信念,在這種精神和思想的鼓舞下,教師們刻苦鑽研,銳意進取,敢於搶占國內特殊教育的制高點,在全國範圍內辦出了特色,辦出了名氣,也在全國聾啞學生當中樹立了很好的口碑,全國各地的聾生紛紛慕名而來。
2、轉變傳統觀念,樹立大職業教育觀
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與時俱進。辦學過程中,我們力爭從封閉、狹隘的傳統觀念中解放出來,樹立“緊緊圍繞市場、服務當地經濟建設,開展特殊職業教育”的辦學思路,逐步形成了與市場需要結合、與普通教育結合、與高職教育結合的大職業教育觀,既拓展特殊職業教育的辦學思路,也為殘疾學生就業與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3、準確定位培養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殘疾人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要立足於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整體素質的綜合訓練,要突出辦學特色,既具有普通職業教育的一般要求,又具有殘疾人職業教育個性的特殊要求。為此,該校在殘疾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上,注重融入新時代的新理念,認識上上檔次、上水平,即從傳統認識的傳授基礎理論知識、培養一技之長,提高到傳授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科學理論,培養學習職業技術、一專多能、社會適應能力上,並把教育教學與生產實際結合起來,為學生將來參與社會平等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4、規範專業設定,完善課程計畫
殘疾人職業教育既要遵循普通職業教育的基本要求,又要遵循殘疾學生認知規律,為學生夯實、拓寬就業之路,為學生一生髮展負責。一方面我們按照普通職業教育的要求,該校規範了專業設定,完善了課程計畫,明確了教學要求。參照職業學校課程計畫,開足課程。在開齊職業教育專業課、專業理論課的同時,力爭開足文化課。學校開設了包括英語、物理、化學在內的全部文化課程,還特別開設了心理教育課,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在開設外語課的初期,教師和學生都有為難情緒,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積累經驗,終於獲得了成功,成為在全國特教學校較早開設英語課程的學校之一。另一方面針對殘疾人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殘疾學生的認知規律適度調整了課程計畫。一是國小階段增加了美術方面的兒童畫、手工製作及計算機課課時,激發學生的操作興趣和創作欲望,培養動手能力;二是國中階段增加了素描和色彩課時、增設木雕、彩繪和適應時代需要的計算機課。培養興趣和動手實踐能力,為高中職業教育打基礎。
5、建立實習實訓基地,提高聾生技能水平
為了提高聾生的職業技能水平,拓展就業渠道,提升就業率和社會貢獻率,學校先後建立了木工廠、服裝廠、木雕加工廠等實習基地,並與吉林市龍源保健品有限公司、吉林市吉利儀表廠、吉林市恆新機械廠等社會企業建立工學結合關係的實訓基地。不僅使學生學有所用,而且使學生學有所納,使大多數學生能夠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為社會作貢獻。
二、改革管理模式,提高辦學效益
1、 嚴把“入口”關,提高生源質量
首先從改革招生制度入手。過去我們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所有的學生免試進入職業高中學習,現在看來有很多弊端。由於有些專業對學生的文化課學習要求很高,我們從2004年開始對入職校的學生實行面試的辦法,根據學生成績幫助其選擇專業。對一部分成績稍差,但有一定潛力的學生實行預科班制度。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有效地控制了職校學生的質量。同時,把沒考上職業高中的學生也組織起來,進行崗前培訓,使他們達到初級職校的勞動技術要求。對那些職業高中階段文化課較好的又有報考高校願望的學生,實行單獨編班,強化補習文化課和專業課學習,滿足報考特殊高校的願望。
2、加強就業指導,保障就業質量
我們經常與用人單位溝通該校畢業在工作中的表現情況,並及時予以再教育。同時,把反饋的信息作為我們以後教育、指導學生的活教材。特別是在學生畢業前,就學生將面臨的社會問題和擇業就業進行指導,使學生就業後很快進入角色,高素質的畢業生,實現了該校100%的就業率。
3、調整專業設定,尋求社會效益
在專業設定調整過程中,我們注重層次性、適應性。
一是鞏固美術、計算機等專業,先後為我市培養了一大批合格有用之才,畢業生就業面越來越廣,就業層次也越來越高。就業從原來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手工勞動,到從事電腦設計、教育工作、職業畫家,有的學生還進入中央電視台工作,並擔任部門主管,實現了聾生就業渠道、就業層次的飛躍。
二是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結合聾啞人感性知覺認識強的特點,不斷調整專業設定。美術專業是學校的骨幹專業,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總結出聾生在美術方面學習和教學規律,感到這一專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開設了中國畫專業,使專業能力強、文化課相對薄弱的學生找到了發展和成才之路,使學生走專業畫家成長之路。中國畫專業中開設了古詩欣賞、美術理論、書法、名畫欣賞等專業課程,系統學習專業理論,提升整體素質。此專業採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讓學生作品直接進入市場,使學生體驗成就感和自身價值,激發學生學習中國化專業的興趣。學生作品通過網上出售,定單出售,使學生作品產銷一線,實現教育、生產、銷售一條龍。學校還組織優秀學生參與比賽,進入中國美術家協會,獲得畫家的身份,走專業畫家成長之路。實踐證明,中國畫專業符合聾人的特點,又有社會需求,許多聾人大學畢業生紛紛來校學習,中國畫專業受到家長、學生的一致認同。
三是傳統專業做大做強,如計算機專業、美術專業,並將兩個專業延伸發展,讓優秀的畢業生進入大學校門。
四是不斷調整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專業,如烹飪、服裝、木雕等專業。同時又不斷地考察、論證開設新的專業,從而滿足聾生養家餬口、自食其力、服務社會、成名成家的需要。
4、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學生管理
多年來,該校一直倡導讓每一個學生都進步、都健康成長、都快樂,決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教育理念。注重在活動中發展學生個性特長,使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三、打造品牌隊伍,實現人才強校
1、面向全體教師,實施“鑄師魂、強師德、練師能”系統工程
點燃教師心燈。以“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為核心,以“愛心、耐心、關心”為動力,將師德與考核晉級掛鈎,增強依法治教意識。通過黨團課、講座、報告會,用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引導教育,使內化素質,外塑形象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講學校歷史、用無私奉獻精神鼓勵在校教師發揚優良傳統。
激活內培機制。面對學生需要和市場需求,該校在不增加人員編制的前提下,根據專業設定情況,採取毛遂自薦與定向培養相結合的辦法培養專職教師。專業隊伍建設經歷了“專業人員”從無到有、從外請到內聘;“專業水平”從委培到自培、從模仿普通職業教育到注入殘疾人職業教育個性的創建過程。教師的專業技能正在由單一向多元轉化,優勝劣汰,逐步形成良性循環的用人管理機制。
組織科研“沙龍”。讓教師就某一問題進行共同的探索,激發教師研究探討問題活動。組織教師讀書匯報會,每學期初一次、鼓勵教師讀書。組織教師寫課後反思、感悟,寫教師生涯設計。
鑄就特教師能。加強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理念與理論的培訓,使教師們理念更新,並有不斷探討新問題的願望。加強教師基礎的基本功訓練,使教師具備基本的特教教師的素質,如三筆字、手勢語、課件製作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各種教學競賽活動,要求教師不強調學校的特殊性要與其他學校教師同台競技,這使教師素質得到極大的提高。近幾年來教師們先後在省市級教師業務素質大賽中獲獎,在市教育局職教處組織的技能展活動中獲得總分第一名。有6名教師被評為市級全天候教師,3名教師在市級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中獲一等獎。教師在各種競賽中獲獎百餘次。這些獎勵的獲得讓教師們自己滿足了自信——“我能行,我最棒”。“研究型”、“創新型”、“專家型”的教師隊伍已見雛形。
2、完善制度,加強對教師成長的管理
充分發揮地區中心校的作用,為教師搭建展示的平台,為吉林地區特殊教育做出貢獻。在制度上注重對教師成長的管理,將教師分為三個培養梯次,三年將教師培養成合格教師,六年培養成為骨幹教師,九年培養成為名教師。學校圖書室為教師訂閱了所有權威性報刊雜誌,為教師們購買了當今最前衛的教育書刊並嚴格規定教師借閱,同時還鼓勵教師自己投資購買專業書籍。
3、下大氣力,加強骨幹教師培訓
通過自我培訓、集中培訓、走出去學習相結合的形式,使骨幹教師能夠從縱橫兩個層面全面深入地學習和掌握教育理論和教育發展新趨勢,通過學習先進教學經驗,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研究新時期特教發展新策略和新方法,不斷地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教育發展總體趨勢。
4、實行聘任制,激活用人機制
該校實行崗位聘任制後,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良性機制,把高素質、願奉獻、勤實踐、能創新的優秀教師推上管理一線,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在管理中提升。拓寬求賢渠道,面向社會招聘專業教師,讓專業水平高的能人充實到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隊伍中來,最佳化教師結構,激活了教師隊伍。
建校以來,該校開設了許多個適應當時經濟發展的專業,比如五六十年代開設的木工專業,解決許多聾啞人就業和生存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需要,我們放眼未來,力求發展,在教育行政部門沒有統一要求的情況下,於1996年率先掛牌成立殘疾人職業技術學校。在近10年的實踐與探索中,我們從端正辦學思想,轉變傳統觀念,定位培養目標、規範專業設定、建立實訓基地等幾個方面,全面體現堅持“為聾生一生髮展負責”的辦學理念。
1、端正辦學理念,突出特教特色
殘疾人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一個分支,除了具有一般職業教育的共性,還有其特殊性,因此,我們要努力端正辦學思想,遵循殘疾學生身心特點,通過我們特殊的職業教育,使殘疾青少年能夠被主流社會所接納,體現殘疾人自強、自立的人生價值和社會主義社會扶困助殘的人道主義原則。使殘疾學生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和個性特長,適應社會需要,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充分而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成為殘而有為的勞動者。為此,“為聾生一生髮展負責”的辦學理念成為我們幾十年特殊教育的不懈追求,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其內涵。一是彌補殘疾人生理上的缺陷,幫助殘疾人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熟悉必要的社會規範,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人生態度;二是培養職業技能,幫助殘疾人躋身社會,擺脫在社會生活中“沉底”的境況,增加殘疾人的就業機會,提高收入水平,把社會負擔變為社會發展的動力;三是為聾生提供最優質的教育,為其一生髮展打下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知識基礎和生活基礎;四是作為特殊教育學校,在促進殘疾人發展的道路上,有著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我們全校教職工堅定“辦高質量特殊教育——我的責任,辦全國特殊名校——我心無悔”的信念,在這種精神和思想的鼓舞下,教師們刻苦鑽研,銳意進取,敢於搶占國內特殊教育的制高點,在全國範圍內辦出了特色,辦出了名氣,也在全國聾啞學生當中樹立了很好的口碑,全國各地的聾生紛紛慕名而來。
2、轉變傳統觀念,樹立大職業教育觀
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與時俱進。辦學過程中,我們力爭從封閉、狹隘的傳統觀念中解放出來,樹立“緊緊圍繞市場、服務當地經濟建設,開展特殊職業教育”的辦學思路,逐步形成了與市場需要結合、與普通教育結合、與高職教育結合的大職業教育觀,既拓展特殊職業教育的辦學思路,也為殘疾學生就業與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3、準確定位培養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殘疾人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要立足於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整體素質的綜合訓練,要突出辦學特色,既具有普通職業教育的一般要求,又具有殘疾人職業教育個性的特殊要求。為此,該校在殘疾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上,注重融入新時代的新理念,認識上上檔次、上水平,即從傳統認識的傳授基礎理論知識、培養一技之長,提高到傳授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科學理論,培養學習職業技術、一專多能、社會適應能力上,並把教育教學與生產實際結合起來,為學生將來參與社會平等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4、規範專業設定,完善課程計畫
殘疾人職業教育既要遵循普通職業教育的基本要求,又要遵循殘疾學生認知規律,為學生夯實、拓寬就業之路,為學生一生髮展負責。一方面我們按照普通職業教育的要求,該校規範了專業設定,完善了課程計畫,明確了教學要求。參照職業學校課程計畫,開足課程。在開齊職業教育專業課、專業理論課的同時,力爭開足文化課。學校開設了包括英語、物理、化學在內的全部文化課程,還特別開設了心理教育課,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在開設外語課的初期,教師和學生都有為難情緒,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積累經驗,終於獲得了成功,成為在全國特教學校較早開設英語課程的學校之一。另一方面針對殘疾人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殘疾學生的認知規律適度調整了課程計畫。一是國小階段增加了美術方面的兒童畫、手工製作及計算機課課時,激發學生的操作興趣和創作欲望,培養動手能力;二是國中階段增加了素描和色彩課時、增設木雕、彩繪和適應時代需要的計算機課。培養興趣和動手實踐能力,為高中職業教育打基礎。
5、建立實習實訓基地,提高聾生技能水平
為了提高聾生的職業技能水平,拓展就業渠道,提升就業率和社會貢獻率,學校先後建立了木工廠、服裝廠、木雕加工廠等實習基地,並與吉林市龍源保健品有限公司、吉林市吉利儀表廠、吉林市恆新機械廠等社會企業建立工學結合關係的實訓基地。不僅使學生學有所用,而且使學生學有所納,使大多數學生能夠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為社會作貢獻。
二、改革管理模式,提高辦學效益
1、 嚴把“入口”關,提高生源質量
首先從改革招生制度入手。過去我們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所有的學生免試進入職業高中學習,現在看來有很多弊端。由於有些專業對學生的文化課學習要求很高,我們從2004年開始對入職校的學生實行面試的辦法,根據學生成績幫助其選擇專業。對一部分成績稍差,但有一定潛力的學生實行預科班制度。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有效地控制了職校學生的質量。同時,把沒考上職業高中的學生也組織起來,進行崗前培訓,使他們達到初級職校的勞動技術要求。對那些職業高中階段文化課較好的又有報考高校願望的學生,實行單獨編班,強化補習文化課和專業課學習,滿足報考特殊高校的願望。
2、加強就業指導,保障就業質量
我們經常與用人單位溝通該校畢業在工作中的表現情況,並及時予以再教育。同時,把反饋的信息作為我們以後教育、指導學生的活教材。特別是在學生畢業前,就學生將面臨的社會問題和擇業就業進行指導,使學生就業後很快進入角色,高素質的畢業生,實現了該校100%的就業率。
3、調整專業設定,尋求社會效益
在專業設定調整過程中,我們注重層次性、適應性。
一是鞏固美術、計算機等專業,先後為我市培養了一大批合格有用之才,畢業生就業面越來越廣,就業層次也越來越高。就業從原來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手工勞動,到從事電腦設計、教育工作、職業畫家,有的學生還進入中央電視台工作,並擔任部門主管,實現了聾生就業渠道、就業層次的飛躍。
二是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結合聾啞人感性知覺認識強的特點,不斷調整專業設定。美術專業是學校的骨幹專業,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總結出聾生在美術方面學習和教學規律,感到這一專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開設了中國畫專業,使專業能力強、文化課相對薄弱的學生找到了發展和成才之路,使學生走專業畫家成長之路。中國畫專業中開設了古詩欣賞、美術理論、書法、名畫欣賞等專業課程,系統學習專業理論,提升整體素質。此專業採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讓學生作品直接進入市場,使學生體驗成就感和自身價值,激發學生學習中國化專業的興趣。學生作品通過網上出售,定單出售,使學生作品產銷一線,實現教育、生產、銷售一條龍。學校還組織優秀學生參與比賽,進入中國美術家協會,獲得畫家的身份,走專業畫家成長之路。實踐證明,中國畫專業符合聾人的特點,又有社會需求,許多聾人大學畢業生紛紛來校學習,中國畫專業受到家長、學生的一致認同。
三是傳統專業做大做強,如計算機專業、美術專業,並將兩個專業延伸發展,讓優秀的畢業生進入大學校門。
四是不斷調整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專業,如烹飪、服裝、木雕等專業。同時又不斷地考察、論證開設新的專業,從而滿足聾生養家餬口、自食其力、服務社會、成名成家的需要。
4、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學生管理
多年來,該校一直倡導讓每一個學生都進步、都健康成長、都快樂,決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教育理念。注重在活動中發展學生個性特長,使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三、打造品牌隊伍,實現人才強校
1、面向全體教師,實施“鑄師魂、強師德、練師能”系統工程
點燃教師心燈。以“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為核心,以“愛心、耐心、關心”為動力,將師德與考核晉級掛鈎,增強依法治教意識。通過黨團課、講座、報告會,用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引導教育,使內化素質,外塑形象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講學校歷史、用無私奉獻精神鼓勵在校教師發揚優良傳統。
激活內培機制。面對學生需要和市場需求,該校在不增加人員編制的前提下,根據專業設定情況,採取毛遂自薦與定向培養相結合的辦法培養專職教師。專業隊伍建設經歷了“專業人員”從無到有、從外請到內聘;“專業水平”從委培到自培、從模仿普通職業教育到注入殘疾人職業教育個性的創建過程。教師的專業技能正在由單一向多元轉化,優勝劣汰,逐步形成良性循環的用人管理機制。
組織科研“沙龍”。讓教師就某一問題進行共同的探索,激發教師研究探討問題活動。組織教師讀書匯報會,每學期初一次、鼓勵教師讀書。組織教師寫課後反思、感悟,寫教師生涯設計。
鑄就特教師能。加強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理念與理論的培訓,使教師們理念更新,並有不斷探討新問題的願望。加強教師基礎的基本功訓練,使教師具備基本的特教教師的素質,如三筆字、手勢語、課件製作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各種教學競賽活動,要求教師不強調學校的特殊性要與其他學校教師同台競技,這使教師素質得到極大的提高。近幾年來教師們先後在省市級教師業務素質大賽中獲獎,在市教育局職教處組織的技能展活動中獲得總分第一名。有6名教師被評為市級全天候教師,3名教師在市級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中獲一等獎。教師在各種競賽中獲獎百餘次。這些獎勵的獲得讓教師們自己滿足了自信——“我能行,我最棒”。“研究型”、“創新型”、“專家型”的教師隊伍已見雛形。
2、完善制度,加強對教師成長的管理
充分發揮地區中心校的作用,為教師搭建展示的平台,為吉林地區特殊教育做出貢獻。在制度上注重對教師成長的管理,將教師分為三個培養梯次,三年將教師培養成合格教師,六年培養成為骨幹教師,九年培養成為名教師。學校圖書室為教師訂閱了所有權威性報刊雜誌,為教師們購買了當今最前衛的教育書刊並嚴格規定教師借閱,同時還鼓勵教師自己投資購買專業書籍。
3、下大氣力,加強骨幹教師培訓
通過自我培訓、集中培訓、走出去學習相結合的形式,使骨幹教師能夠從縱橫兩個層面全面深入地學習和掌握教育理論和教育發展新趨勢,通過學習先進教學經驗,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研究新時期特教發展新策略和新方法,不斷地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教育發展總體趨勢。
4、實行聘任制,激活用人機制
該校實行崗位聘任制後,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良性機制,把高素質、願奉獻、勤實踐、能創新的優秀教師推上管理一線,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在管理中提升。拓寬求賢渠道,面向社會招聘專業教師,讓專業水平高的能人充實到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隊伍中來,最佳化教師結構,激活了教師隊伍。
辦學成績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特教人的無私奉獻與孜孜以求,開創了吉林市殘疾人職業技術教育新的篇章。“十一 五”期間,學校取得突出成績:被評為吉林省特殊教育實驗校、吉林省綠色學校、吉林省殘疾人之家、吉林市扶殘助殘先進集體、市師德建設先進集體、市先進性教育先進集體、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市教育局先進黨支部等幾十項榮譽稱號,成為吉林市殘疾人勞動技能培訓基地、吉林市特殊教育中心校、吉林省殘疾人體育訓練基地、天津理工學院聾人工學院生源基地、長春大學特教學院生源基地。學校有7人次獲得了國家級榮譽符號,17名教師獲省級以上榮譽稱號,106人次獲市級榮譽稱號,其中有5名教師獲市級“全天候”任課教師,1名教師獲省優秀教師,1名教師獲省優秀班主任,1名教師獲吉林市勞模稱號。
地圖信息
位置:市船營區越山路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