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
《吉林日報》於1945年10月10日由中共吉林特別支部創辦于吉林市,當時報名為《人民日報》,是全國省委機關報中創刊較早的一家報紙。1952年正式用《吉林日報》報名,啟用毛澤東主席題寫的報頭。1954年隨中共吉林省委遷至長春市。作為省委機關報,堅決貫徹黨中央精神,緊密配合、服務於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時、迅速反映廣大人民民眾的生活和呼聲,是《吉林日報》持之以恆的辦報宗旨。半個多世紀以來,
《吉林日報》充分發揮黨的喉舌、橋樑和紐帶作用,出色地完成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光榮使命,充分發揮了“吉林第一報”的作用。積50餘年的辦報經驗,形成了報導迅速翔實、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辦報風格。尤其是為適應當前新聞報導改革的要求,確定了“以時 政新聞為主,知識信息為輔”的辦報思路及版面結構,努力做到貼近民眾、貼近基層、貼近生活,從而增強了新聞性和可讀性,形成了新、快、活、深的特點,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也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
50多年來,《吉林日報》與祖國同命運,與時代共輝煌。1984年,吉林日報社在全國省級黨報中第一個不再享受財政撥款,自負盈虧,自我積累,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1988年,在全國省級報紙中第一批告別鉛與火,採用了雷射照排技術和設備。 在指導思想上始終堅持“一體兩翼”的發展方針,突出辦報,加大發行和創收力度,使 報社的規模不斷擴大,辦報質量不斷提高,經濟實力也不斷增強,各項事業步入了快速發展 的軌道。
如今,吉林日報報業集團已經形成了以《吉林日報》為龍頭,以《城市晚報》\《吉林經濟報》\《關東周報》\《東亞經貿新聞》\《婚育周報》\《機關生活報》\《吉林朝鮮文報》\《文摘旬刊》\《東西南北》\
中國吉林網9報1刊1網為主體的報業發展體系。《城市晚報》發展勢頭強勁,已由過去的四開8版擴大為今天的四開32版,成為省內發行量最大的晚報。《東亞經貿新聞》在加盟報業集團之後,取得了飛速發展,3次增期擴版, 由每周二刊對開4版改為每日一張對開8版(周三12版),成為以經濟報導為主的綜合性日報,是東北地區第一家加入國際網際網路的報紙。被評為全國“十佳”期刊的《文摘旬刊》、《東西南北》繼續發揮老名牌的積極作用,在競爭中求生存,在穩定中求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吉林經濟報》、《關東周報》、《機關生活報》、《婚育周報》也各自發揮所長,在競爭中得到發展。2001年2月,《吉林朝鮮文報》加盟吉林日報報業集團 ,擴大了吉林日報報業集團的宣傳陣地。
2001年9月20日,由省委、省政府主辦、吉林日報 社承辦的中國吉林網正式開通。投資1億元的25層的智慧型化報業大廈全面交付使用, 是到目前為止吉林省報業新聞單位中設備最齊全,采編手段最先進的智慧型化大樓。
下屬報刊信息
報刊名稱 刊號 刊期 地址
吉林日報 CN22-0001 長春市人民大街2076號
吉林農村報 CN22-0002 長春市人民大街68號
今日財富報 CN22-0008 長春市人民大街68號
城市晚報 CN22-0017 長春市人民大街2076號
北方法制報 CN22-0021 長春市新發路36號
時尚女報 CN22-0027 長春市清華路甲4-2號
文摘旬報 CN22-0031 長春市人民大街2076號
市場與消費導報 CN22-0037 長春市大經路156號七樓
房地產報 CN22-0042 長春市人民大街55號
東亞經貿新聞 CN22-0053 長春市西安大路2553號
日報特點
來歷
在中國,日報就是
黨報的代名詞。非黨報的叫晚報、
都市報、
商報等等。在海外,日報只是出版時間的一個概念,一般為早上出版,有別於下午出版的晚報。
日報通常指每日凌晨至上午之間印刷、發行的報紙,有別於中午至下午間出刊的晚報,或其他發行頻率的周報等等。
日報報導的範圍通常為出刊日前一日所發生的所有新聞。截稿、編輯時間大多為出刊日前一天的晚間至夜間,而印刷則從前一日夜間開始至出刊日當天凌晨,並於出刊日當天早上派送至訂戶及零售點。
依照報紙作業屬性不同,日報通常在晚上之前會召開第一次編輯會議,決定當日新聞走向,並調度人員,有些報紙甚至從早上就開始展開編輯會議。第一線記者通常在第一次編輯會議之前需要“報稿”,也就是告知報社當日有何新聞,會如何處理。依照版面不同,預發版面的稿子截稿時間可能設定在三天之前,而新聞版面的文稿則陸續在下午至晚間截稿,依照發行網路的大小,最後的截稿時間也有不同的彈性變化。一般而言,一般大型日報最遲的截稿時間在午夜左右,許多發行地區遼闊的日報,甚至會有多次截稿時間,日本有些日報甚至依照地區不同,可以發行三次報紙,以東京地區的截稿時間最晚。
日報一般為每日出報,但受到國情影響,歐美許多地區的日報以周一至周五的上班日為主,周末有些報紙照常出報,但也有些在星期五或星期六製作周末版,周日不出報。也有日報將周末的報紙獨立成“周末報”,形式、內容、價格都與上班日的日報不同。
發行
《日報》在全國發行,發行量約60,000份左右,其中近50,000份是通過訂閱方式發行的。從1995年起報紙就把當日全部內容登在網際網路上,是第一家發行網路版的德國報紙。讀者可以在網上查找《日報》過刊的文章,檢索半年內的文章免費,超過半年則要收費。
▲地方版
自1980年11月4日起,《日報》開闢了一個報導柏林新聞的板塊,這後來成為了在東部新聯邦州發行的《日報》的固定版面。此外《日報》在北德聯邦州
不萊梅、下薩克森、漢堡、石-荷發行
北部地方版(taz Nord)。在
北威州發行的地方版(taz nrw)由於經濟原因在2007年7月4日發行了最後一期。
▲《Perşembe》
《Perşembe》是《日報》於2000年開始發行的一份德語、土耳其語雙語周報,每周四發行。Perşembe就是土耳其語星期四的意思。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後,這份報紙也停止了發行。
歷史
受68學運思潮影響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反對傳統生活方式,追求個性解放,要求社會公平,因而被保守的德國社會認為是頹廢的一代,這些具有左派色彩的思想訴求往往受到輿論的詬病。這一情況在1977年“
德意志之秋”之後更是發展到極致,當時西德社會視左派力量為恐怖組織“紅軍派”的支持者,左派被妖魔化、罪惡化,聲音無法出現在大眾媒體中。《日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左派力量對社會的不公平對待的回應,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首期《日報》於1978年9月27日發行,最初只是個合作制、不定期發行的報紙,1979年4月17日開始正式採取定期發行。報紙的市場定位不同於當時普遍流行的小市民取向,而是針對大學生、環保主義者、左派自由主義者、左派社民黨員等群體,並積極參與了80年代大學生強占空房運動。《日報》鮮明的左派立場一直保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