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個人簡介,藝術生涯,職業生涯,怪才,婚姻,錄製唱片,宣揚新作,樂曲風格,古典領域,個人評價,演奏風格,作品體現,
個人簡介
1947年2月27日,克雷默生於里加一個音樂世家,四歲隨父學琴,七歲入拉脫維亞音樂學院附中學習。十六歲,他使用他祖父遺留下來的瓜逹尼尼(Guadagnini),舉行首次獨奏音樂會。十八歲,他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隨小提琴大師奧依斯特拉赫(D.F.Oistrakh)習琴,達八年之久。其間,克雷默贏得了四項國際獎(1967年伊莉薩白皇后國際音樂比賽小提琴第三名、1969年蒙特婁音樂比賽小提琴第二名、1969年帕格尼尼國際比賽小提琴比賽第一名、1970年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小提琴第一名)。殊榮給他帶來了在國內一百多個城市舉行音樂會,但是,當局一直不批准他出國演出,他耿耿於懷,直到1975年,他趁赴西歐旅行演出之機,一溜了之。現他定居於瑞典。
他自蘇聯出走在倫敦首演時,指揮大師卡拉揚特意到倫敦聽他拉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稱讚他為:小提琴家中的一代天驕。立即邀請他在1976年薩爾茨堡音樂節開幕式音樂會中演出,引起轟動,從此活躍於國際樂壇,蜚聲天下。
藝術生涯
1951年,便隨父學琴;
1952年,入拉脫維亞音樂學院附中學習;
1965年,他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隨小提琴大師奧依斯特拉赫(D.F.Oistrakh)習琴,達八年之久。其間,克雷默贏得了四項國際獎(1967年伊莉薩白皇后國際音樂比賽小提琴第三名、1969年蒙特婁音樂比賽小提琴第二名、1969年帕格尼尼國際比賽小提琴比賽第一名、1970年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小提琴第一名);
1975年,他趁赴西歐旅行演出;
1988年音樂會實況錄下的《大協奏曲第一號》
職業生涯
怪才
婚姻
吉東·克雷默(GidonKremer)1947年2月27日生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在當地經過早年的訓練後,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學習。1967年,他奪得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國際小提琴比賽首獎,開始揚名。在蘇聯國內期間,克雷默曾經與女小提琴家格林丹柯結婚,兩人共同參加1970年的柴科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格林丹柯獲得第四名,克雷默榮膺金獎,夫妻雙躍龍門,一時傳為樂壇佳話。
錄製唱片
1980年,克雷默移居西方,開始在國際樂壇上頻繁亮相。1980年EMI公司發行了一張他和指揮大師卡拉揚合作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唱片。克雷默的表現中規中矩,完全按照樂譜上的標記行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的左手十分靈巧,困難的樂段都能輕鬆自如地處理好,看得出來是經過了蘇聯學派嚴格的教學體系的訓練。卡拉揚嚴謹莊重的態度也限制了他乖戾脾氣的發作。幾年後,他和伯恩斯坦錄製的同一首作品就遠不是這樣。這兩位酒神狄尼奧索斯顛狂的子嗣,在此醉態可掬。克雷默的運弓異常油滑浮動,據說這是他獨家研製的"懸浮弓法",採用不常聽到的奧爾寫的華彩樂段更加深了新奇的感受。伯恩斯坦左呼右應,調配灑脫。這是一次痛快的合作,兩個人的個性都得到了盡情的發揮,應該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演奏。但是今天聽來再也不覺得興奮,可見,新奇的試驗還需要適當的場合才行。
宣揚新作
克雷默早在和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學琴的時候,就熱心於演奏當代作曲家的新作。如施尼特克(1934-)的作品當時在國外還少有人知。他來到西方以後,大力宣傳這些作品,錄製了許多精彩的唱片。他不是依靠演奏別人不再演奏的作品來尋求新奇、掩飾自己的個性不足。而是恰恰相反,越是新穎創新的作品,他演奏得越出眾,個性體現得越生動。施尼特克的作品,他錄有《第二小提琴奏鳴曲》(鋼琴家加夫里洛夫彈奏得很精彩),從錄音到演奏都令人嘆服。這首樂曲的音樂語言有獨創的特色。雖然蕭士塔高維奇的影響很鮮明;在技巧上,多了幾分玩耍的感覺。從施尼特克寫下的大量的提琴作品判斷,他一定深諳弦樂器,而且對艱深的技巧表現很感興趣。克雷默曾經錄過一首施尼特克根據帕格尼尼的作品主題創作的變形曲,長達30分鐘左右,各種新奇的效果,應有盡有,沒有天生對這類技巧作品的領悟能力和持久耐力,根本忍受不了這么長時間的折磨。施尼特克作品風格博採眾長、變幻莫測,一般人會覺得跟上他的變化很困難,而這卻正合克雷默的胃口。1988年音樂會實況錄下的《大協奏曲第一號》是施尼特克綜合風格的一個範本。這是巴洛克氣息和現代精神的幻聽什錦,把維瓦爾弟和貝爾格擰在一起,聽覺上你也許感到很興奮,思想上卻不免困惑不解。這部作品以前別人有錄音,但誰也比不上克雷默這么耀眼光輝。施尼特克的第二、第三兩首小提琴協奏曲,克雷默也留有錄音。這些都是為勇於進取的聽眾準備的佳肴。
樂曲風格
的巴托克風格。第一樂章開始處的寫法有點德西的影子,鋼琴的織體很複雜。感情內聚熱度,外呈甜美。第二樂章是巴托克式純潔的表白,這是拒絕一切憐憫之情的清高自在。第三樂章是個狂野奔騰的樂章,充滿活力與動力,是民間舞曲影響和巴托克精湛技藝的絕妙結合。雅納切克的《小提琴奏鳴曲》寫於1919-1921年間,是同類作品中最具獨創性的奇構。雅納切克晚年熱戀一位少婦,這是他熱切的表白、溫柔的撫愛、純潔的心跡赤裸裸的展示。感情異峰崛起,突兀其來,上然不受成規約束,變化之大、投入之深達到驚人的程度。全曲由4個獨立構思的樂章組成。第一樂章以小提琴熱切期待的吶喊開端,鋼琴低聲部連續強奏,暗示出悲劇性的色彩。悲傷的衝動與無奈的守望交替進行。第二樂章是溫馨的撫愛伴以熱烈的傾訴。第三樂章像是篇黑色幽默的鄉間舞曲。第四樂章是精彩的總括。粗碩的表面下掩飾著一顆受盡痛苦折磨卻永不疲倦的心靈美得令人顫慄的表白。克雷默和阿格里奇這位稱職的搭檔在此入情入境,活化出這兩位作曲家情感深處的隱秘。這是一張演繹者本人都感到十分滿意的唱片。錄音也十分優秀。
古典領域
克雷默這樣擅長現代作品,並不意味著他在古典領域就無所作為。1992年現場錄製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音色美妙絕倫,感情充沛自溢。在這么長的篇幅中,很難自始至終保持這樣純美的聲音。現在,把第一樂章處理成長河浩大的規模已成定式,克雷默一反其道,以更加活躍的姿態出現,頗顯精悍。第二樂章神聖的靜謐感尤其出色。第三樂章以輕快、乾淨的發育和織體來營造跳躍的氣氛,更覺生動感人。克雷默繼承了胡貝爾曼演奏這部巨著的精神。他採用改編自貝多芬為鋼琴創作的華彩樂段。這張唱片是繼施奈德漢之後的名演。從1985-1995年,克雷默和阿格里奇一起錄下貝多芬全部10首小提琴奏鳴曲。這套唱片的錄音非常好,兩個演奏家的琴聲十分逼真。在《A大調第二奏鳴曲》的開始,克雷默飄逸閃爍的進入,十分傳神。
作為一個無畏的探險家,一個敢於向傳統挑戰的人。一個為遭受不公正對待的作品仗義執言的小提琴家,克雷默被許多評論家看成是二三十年代胡貝爾曼的當然繼承人。兩位小提琴家對紛紜複雜的時代都有異常敏銳的嗅覺,兩人在不拘一格地處理音樂作品上同樣具備驚人的膽識。克雷默在曲目的選擇上比胡貝爾曼廣泛得多,他不僅對新作品投入了巨大的熱情,而且對許多不常聽說的小作品也傾注了同樣的心血。從一定意義上說,克雷默是一位幫助人們跟上時代步伐的藝術家。
個人評價
演奏風格
在當今的小提琴家中,克雷默是一位最具爭議性的,有褒有貶,主要問題是對克雷默的音樂結構處理及演奏姿勢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從這款先後攝於1983、1984和1987年口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全集》影碟(DGDVD0734157)看來,的確,他的演奏愛標奇立異,搞噱頭,拉琴的姿勢瞬息萬變,時而蹲膝,時而踮腳,一下升高,一下降低,東歪西扭,前挪後移,左搖右擺,動作幅度大,古古怪怪,一點都不像他的老師奧依斯特拉赫那么端正、規整。他的音色並不算特別醇美,音準也不是很完善,有點刻意求功。不過,他那瘦長的雙手拉出來的音樂,有情趣,有新奇,從而一美遮百醜。他的技巧是驚人的,特別是右手運弓的動作,非常靈敏、輕鬆、乾淨、自然,下弓不過分壓,上弓不過分,重力感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