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劉少奇、
朱德、
鄧小平等老一輩
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來校視察指導工作。1979年,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
合肥工業大學”校名;1995年,
江澤民、
李鵬、
李嵐清等中央領導同志為學校建校50周年題詞。60多年來,學校以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為已任,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秉承“厚德、篤學、崇實、尚新”的校訓,恪守“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校風,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成為國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重要基地。
辦學條件
學校現有教職工3737人,專任教師1835人,其中具有高級
專業技術職務人員1326人;專任教師中具有
碩士及以上學位的1461人,占79.6%。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國家基礎課程和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5人,全國模範教師2人、優秀教師3人、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入選者4人,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9人,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1人,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學校
青年教師獎4人、青年教師基金1人,在職人員中享受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1人,安徽省教學名師13人、模範教師7人、優秀教師11人。同時,外聘擔任學校教授的兩院院士和知名學者120餘人。形成了一支專兼職結合、師德高尚、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學校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其中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7個省級重點學科;有10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8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
建築學碩士、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工程碩士等5種專業
學位授予權,其中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23個;有13個專業接受高校在職教師攻讀碩士學位;設有66個
本科專業。形成了“以工為主、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結構。
學校有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920餘人,碩士、
博士研究生8300餘人。“十五”以來,新增了國家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備案基地和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工業培訓中心、
機械工程實驗室、新能源利用與電氣控制實驗教學中心獲批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學校,獲批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項目81項;建築學、土木工程和英語專業通過國家專業教育評估,
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通過國家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承擔國家級教改項目9項,省部級教改項目151項;8個專業獲批
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專業獲批省級教改示範專業;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項,省級教學成果獎27項;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12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46門;獲國家級精品教材2門,獲國家級、省部級優秀教材獎6項,編寫教材249部;49部教材遴選為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學校還被批准為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試點單位。學校本科生就業率保持在96%以上。60多年來,共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20萬多人,逐步形成了“工程基礎厚、工作作風實、創業能力強”的人才培養特色。
學校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始終堅持科學研究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注重瞄準國家戰略目標和區域、行業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以突出套用性研究、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自主創新為主線,進一步明確基礎性研究與套用性研究並舉、以套用性研究為主的科技工作方針,堅持以服務求支持、在貢獻中發展,倡導把“論文寫在產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轉化在企業里”,推動了科研特色和定位的形成。近年來,通過連續開展“科技發展年”、“科技創新年”活動,不斷提升學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學校科研實力顯著增強,近五年來,我校科研經費以每年40%的幅度遞增,獲批國家發明
專利數量以每年60%的幅度遞增,獲批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省部級一等獎10項。
對外交流
學校外事活動日趨活躍,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擴大,與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
漢諾瓦大學、美國喬治.梅森大學、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迪肯大學、韓國忠南國立大學等60多所世界知名大學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近年來,我校還積極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學生聯合培養或出國留學項目,與美國、德國、英國、韓國等多所高校開展了“中美人才培養計畫”、“赴德碩士生培養計畫”等多個項目;與
台灣雲林科技大學等5所高校有
交換生交流學習項目;來華留學生教育取得歷史性突破。
新的起點,新的征程。合肥工業大學全體師生員工高舉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凝鍊辦學特色,加強內涵建設,深化管理改革,培育校園文化,團結拼搏,開拓創新,爭先進位快發展,努力把合肥工業大學建設成為國內先進、國際知名的創新型高水平大學,鑄造合肥工業大學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