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治療(Rational-Emotive Therapy,簡稱RET)也稱“理性情緒療法”,是幫助求助者解決因不合理信念產生的情緒困擾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是20世紀50年代由阿爾伯特·艾利斯(A.ElliS)在美國創立的。合理情緒治療是認知心理治療中的一種療法,因它也採用行為療法的一些方法,故被稱之為一種認知-行為療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理情緒療法
  • 外文名:Rational-Emotive Therapy
  • 別名:理性情緒療法
  • 創立人阿爾伯特·艾利斯
療法簡介,創始人,治療目標,ABC理論,治療區別,ABC組成,ABC局限性,療法特點,人本主義傾向,教育的傾向,強調的作用,治療過程,診斷階段,領悟階段,修通階段,再教育階段,信念特徵,

療法簡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 [Albert Ellis 1913.09.27]於20世紀50年代創立,其理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他認為外界事件為A,人們的認知為B,情緒和行為反應為C,因此其核心理論又稱ABC理論。

創始人

阿爾伯特·艾利斯 [Albert Ellis 1913.09.27],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合理情緒行為療法的創始人,也是 20世紀60 年代美國性解放運動的先驅。他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的一個猶太家庭。 他4 歲時全家到紐約定居。5 歲時因腎炎並發扁桃腺炎幾近死亡,又曾因腎炎 9 次住院。12 歲時父母離異,養成他獨立和無神論的態度。19 歲時又並發腎性高血壓,40 歲時罹患糖尿病,但是他努力照顧自己的身體,不使自己因疾病而陷入悲慘,反而精力充沛地過生活。
阿爾伯特·艾利斯阿爾伯特·艾利斯
在12 歲時,他下決心成為一個作家,於是認真規劃自己的教育生涯。他先進高職學校,1939 年進入紐約市立大學商學院,主修商業管理,想在商場上賺足夠的錢以便寫任何想寫的題材。 20 世紀 30 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打破了他的計畫,他只得放棄致富的美夢,不過仍持續寫作。38 歲時他已完成了約 20 本書的手稿,但未能如願出版。
有人稱埃利斯是自 S.弗洛伊德以來唯一創建具有了自己理論體系的心理治療學派的心理學家,還有人稱他為認知 -行為治療之父。但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他無非是取人之長、略加綜合而已。儘管褒貶不一,但他所倡導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卻是得到一致推崇的。 埃利斯把其信奉的哲學觀點與講究實效的行為主義結合起來創建了理情行為療法。雖然這種療法起初遭到幾乎所有治療家的激烈反對,但他通過不懈的努力,堅定地捍衛了理情行為療法,並使該療法在實踐中獲得巨大成功,最後使其反對者不得不信服和接受。埃利斯信奉的哲學觀點是現象主義哲學、實用主義哲學和人本主義哲學,他把這些哲學觀點與行為主義相結合,提出了理情行為療法的依據。該依據認為人們是由於那些不合理的思想才導致心理障礙的。因此,如果使患者認識到這些不合理思想,並使其轉達化為合理的思想,就能取得有效的治療結果。
1939 年起,他開始研究性、愛、婚姻和家庭關係等問題,當時並未受過心理學專業訓練的他年僅25 歲。在涉足這些領域後,他又花了兩年時間閱讀了有關這些研究課題的約1萬篇論文和著作。然後發現,自己能夠對那些有著性或愛的心理障礙者提供諮詢了。
為了獲得諮詢資格開始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心理學,分別於1943 年與1947 年獲得該校臨床心理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在獲得博士學位後,本希望成為臨床心理學家,但因其缺乏醫學背景而遭醫療機構拒絕,後來有機會受聘於卡倫·霍妮學院,與C.R.赫爾伯格合作才如償所願。在1949-1953 年間,通過實施精神分析,他對精神分析的有效性開始產生懷疑,並由此成為反對精神分析的主要人物之一。在 1953-1955 年間,他曾嘗試過各種其他方法,用以取代精神分析,終於,在1955 年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那就是在諮詢和治療領域影響極大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簡稱 REBT)。
理情行為療法是由艾利斯於 1955 年所創的理性治療發展而來。最初他所用的名稱為理性治療(Rational Therapy,簡稱 RT),到了 1961 年才改為理性情緒療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簡稱 RET),直到 1993 年艾利斯又將理性情緒療法更改為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因為他認為理性情緒療法會誤導人們以為此治療法不重視行為概念,其實艾利斯初創此療法時就強調認知、行為、情緒的關聯性,而且治療的過程和所使用的技術都包含認知、行為和情緒三方面。 他曾出版過許多富於創造力的、很受歡迎的論著,尤其是在本世紀 60 年代,他有好幾本著作(例如《性無罪》等)的銷售量高達幾百萬冊,從而使他的合理情緒療法得以普及。 艾利斯是精力充沛而多產的人,也是心理諮詢與治療領域內著作最豐富的作者之一。在忙碌的專業生涯中,他每星期會晤八十個個別治療替診者,指導五個治療團體,每年對專業人員與大眾做兩百場演講與講習。他已出版了五十多本書籍七百篇以上的文章,內容大部分以理情行為治療法的理論與套用為主。

治療目標

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人性觀認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上述某些非理性觀念。只不過這些觀念在那些有嚴重情緒障礙的人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和強烈,他們一旦陷於這種嚴重的情緒困擾狀態中,往往難以自拔,這就需要對之套用合理情緒療法的理論和技術加以治療。
合理情緒療法的主要目標就是減低求助者各種不良的情緒體驗,使他們在治療結束後能帶著最少的焦慮、抑鬱(自責傾向)和敵意(責他傾向)去生活,進而幫助他擁有一個較現實、較理性、較寬容的人生哲學。這個目標包含了兩層涵義,首先是針對求助者症狀的改變,即儘可能地減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緒困擾與不良行為的後果,這稱為不完美目標;另一方面的涵義是著眼於使求助者產生更長遠、更深刻的變化。它不僅要幫助求助者消除現有症狀,而且也要儘可能幫助他們減少其情緒困擾和行為障礙在以後生活中出現的傾向性,這稱為完美目標。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幫助求助者改變他們生活哲學中非理性的成分,並學會現實、合理的思維方式。
艾利斯等人認為合理情緒療法可以幫助個體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1、自我關懷;
2、自我指導;
3、寬容;
4、接受不確定性;
5、變通性;
6、參與;
7、敢於嘗試;
8、自我接受。
這幾個方面特點也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ABC理論

合理情緒療法又稱合理情結療法,它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結果。通常人們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人們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關。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的適當的、適度的情緒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會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因為情緒是由人的思維、人的信念所引起的,所以埃利斯認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他認為當人們陷入情緒障礙之中時,是他們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他們自己選擇了這樣的情緒取向的。不過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合理情緒治療並非一般性地反對人們具有負性的情緒。比如一件事失敗了,感到懊惱,有受挫感是適當的情緒反應。而抑鬱不堪,一蹶不振則是所謂不適當的情緒反應了。
例如:兩個同事一起上街,碰到他們的總經理,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過去了。這兩個同事中的一個認為:“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個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頂撞了老總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 以至無法平靜下來乾好自己的工作。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的關係。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稱之為合理的信念,而後者則被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也就是C的產生。
ABC理論ABC理論

治療區別

合理情緒療法實際上就是一種對有情緒障礙的人實施再教育的過程。諮詢師訓練求助者科學地進行邏輯思維與分析,使其學會能夠客觀、合理地思維,用以代替舊的非理性的思想。這是一種認知的、直接的和主動的過程。因此,在這一點上,合理情緒療法諮詢師的功能與角色與傳統的心理治療方法有根本的不同。在合理情緒療法中,諮詢師是一個指導者、說服者、分析者,也是權威的信息提供者和與求助者非理性觀念對抗的辯論者。他所扮演的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角色。
合理情緒療法理論認為,傳統的心理治療學派如精神分析治療是一種相對比較被動的治療過程。諮詢師挖掘求助者的潛意識內容,把他目前的問題同其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經歷聯繫起來,並對其間的關係依精神分析理論加以解釋。除此之外,他們只能消極地等待求助者對自己問題的頓悟。這是一個長期而且是十分困難的過程。對有些求助者而言,頓悟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即使產生頓悟,也不一定能使其問題得到改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精神分析治療中的諮詢師和求助者,都處於比較被動的地位。埃利斯通過自己的實際治療經驗論證,只有諮詢師採用積極主動的指導方式,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在合理情緒療法中,指導的涵義並不是僅僅針對求助者的行為和情緒等表面症狀的改善。這一點與傳統的行為治療也有著根本的不同。行為主義諮詢師主要是根據S-R公式,通過條件反射的原理,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新的關係。他們往往忽視了刺激和反應之間個體認知因素的作用。而合理情緒療法則強調諮詢師的作用應該以認知取向為主,諮詢師要充分發揮並調動自己與求助者的認知功能,通過邏輯分析,指出求助者不合理的認知方式,並指導他學會用新的、合理的認知方式來代替。
合理情緒療法對諮詢師的主動與指導功能的重視還表現在它與求助者中心療法的區別上。求助者中心療法主要是通過諮詢師與求助者之間形成的非常適宜的心理環境和氣氛來使求助者產生自我指導的行為,對諮詢師而言,這是一種非指導性的治療方式;而合理情緒療法則並不過分強調雙方關係的重要性,也不認為那是治療所必備的條件,它更看重諮詢師的主動、直接和理智的指導作用。

ABC組成

其實完整的治療模式由ABCDEF六個部分組成。 A:activating events,指發生的事件。  B:beliefs,指人們對事件所持的觀念或信念。 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指觀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緒及行為後果。  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 指勸導干預。  E:effect,指治療或諮詢效果. F:new feeling,指治療或諮詢後的新感覺。 人們面對外界發生的負性事件時,為什麼會產生消極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人們常常認為罪魁禍首是外界的負性事件A。但是艾里斯認為,事件(A)本身並非是引起情緒反應或行為後果(C)之原因,而人們對事件的不合理信念(B)(想法看法或解釋)才是真正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善人們的不良情緒及行為,就要勸導干預(D)非理性觀念的發生與存在,而代之以理性的觀念。等到勸導干預產生了效果(E),人們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及行為,心裡的困擾因此消除或減弱,人也就會有愉悅充實的新感覺(F)產生。 合理情緒療法是艾里斯通過切身體驗感悟和總結出來、用於幫助自己同時幫助他人進行心理自我調節的方法。 這種療法的主要目標是:幫助人們培養更實際的生活哲學,減少自己的情緒困擾與自我挫敗行為,也就是減輕因生活中的錯誤而責備自己或別人的傾向(消極目標),並學會如何有效地處理未來的困難(積極目標)。
ABC理論 相關書籍ABC理論 相關書籍

ABC局限性

同其他心理治療方法一樣,合理情緒療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合理情緒療法假定人有一種生物的傾向性,傾向於用不合理的思維方式進行思維,這是需要人用畢生的努力去減少或克服的。因此,對於那些有嚴重的情緒和行為障礙的求助者,合理情緒療法認為這些人雖有可能被治癒,減少他們自我困擾的傾向性,但絕不會達到不再有不合理信念的程度。
合理情緒療法是一種著重認知取向的方法,因此它對那些年紀較輕、智力和文化水平較高的人更有效果。但這也同時意味著對那些在治療中拒絕做出改變自己信念的努力的人,或過分偏執者以及有領悟困難的人,則可能難以奏效。此外,合理情緒療法對於患有自閉症、急性精神分裂症等病症的人所能提供的幫助也是有限的。
最後,合理情緒療法治療能否得到比較滿意的效果,也與諮詢師本身有關。因為他們也可能存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合理信念,這有時候會阻礙治療取得成功。因此,諮詢師也要不斷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儘量減少自身的非理性成分。

療法特點

從整體上看,合理情緒療法有以下一些特點:

人本主義傾向

RET信賴、重視個人自己的意志,理性選擇的作用,強調人能夠“自己救自己”,而不必依賴魔法、上帝或超人的力量。而且從RET的人性觀中也可以看出它的人本主義傾向。

教育的傾向

RET有很濃厚的教育色彩。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教育的治療模式。
首先,在諮詢原則方面,RET試圖用一套它認為合理的、健全的心理生活方式去教育來訪者。
其次,RET的治療過程有很強的教導味道。
最後,RET還專門發展了一套適用於兒童和學校諮詢的體系,稱作“理性-情緒教育”,旨在幫助孩子提高心理機能水平,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

強調的作用

在治療途徑上廣泛採納情緒和行動方面的方法。但它更突出地重視理性、認知的作用。這是RET、也是所有認知療法的一個最本質的特點。在RET的治療中,總是把認知矯正擺在最突出的位置,給予最優先的考慮。

治療過程

診斷階段

在這一階段,諮詢師的主要任務是根據ABC理論對求助者的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和診斷,通過與求助者交談,找出他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C),以及與這些反應相對應的誘發性事件(A),並對兩者之間的不合理信念(B)進行初步分析。
其中,求助者遇到的事件A、情緒及行為反應C是比較容易發現的,而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B則難以發現。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徵是絕對化的要求、過分的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極等。絕對化的要求是指個體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生於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個體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過分概括化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它是個體對自己或別人不合理的評價,其典型特徵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糟糕至極是一種把事物的可能後果想像、推論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災難結果的非理性結果。當人們堅持這樣的觀念,遇到了他認為糟糕透頂的事情發生時,就會陷入極度的負性情緒體驗中。諮詢師可以根據上述特徵,尋找、發現、準確把握求助者的不合理理念。
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尋找求助者問題的ABC的過程。在進行這一步工作時,諮詢師應注意求助者次級症狀的存在,即求助者的問題可能不是簡單地表現為一個ABC。有些求助者的問題可能很多,一個問題套著其他幾個問題。例如有一位大學生,在一次考試不及格(A1)後變得很沮喪(C1),其不合理信念可能是“我應該是個出色的好學生,這次不及格真是太糟糕了”(B1)。但是他的不良情緒(C1)很可能會成為新的誘發事件(A2),引起他另一種不合理信念“我必須是個永遠快樂的人,而絕不應該像現在這樣憂心忡忡”(B2),從而導致他更為不良的情緒反應(C2)。
因此,諮詢師要分清主次,找出求助者最希望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還要和求助者共同協商制定諮詢目標。這種目標一般包括了情緒和行為兩方面的內容,通常是要通過治療使情緒困擾和行為障礙得以減輕或消除。
最後,諮詢師還應向求助者解說合理情緒療法關於情緒的ABC理論,使求助者能夠接受這種理論及其對自己問題的解釋。諮詢師要使求助者認識到A、B、C之間的關係,並使他能結合自己的問題予以初步分析。雖然這一工作並不一定要涉及到求助者具體的不合理信念,但它卻是以後幾個諮詢階段的基礎。如果求助者不相信自己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對事物的看法和信念,那么以後的諮詢都將難以進行。在這一階段,諮詢師應注意把諮詢重心放在求助者目前的問題,如果過於關注求助者的過去經歷,那就可能阻礙合理情緒療法的進行。

領悟階段

主要任務是幫助求助者領悟合理情緒療法的原理,使求助者真正理解並認識到:
第一,引起其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他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是信念引起了情緒及行為後果,而不是誘發事件本身。
第二,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只有改變了不合理信念,才能減輕或消除他們目前存在的各種症狀。
第三,求助者可能認為情緒困擾的原因與自己無關,諮詢師應該幫助求助者理解領悟,引起情緒困擾的認知恰恰是求助者自己的認知,因此情緒困擾的原因與求助者自己有關,因此他們應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負有責任。
諮詢師的任務和前一階段沒有嚴格區別,只是在尋找和確認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上更加深入;而且通過對理論的進一步解說和證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層次上領悟到他的情緒問題不是由於早年生活經歷的影響,而是由於他現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應該對自己的問題負責。這一階段的工作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諮詢師要進一步明確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因為不合理信念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常常和合理的信念混在一起而不易被察覺。例如被人嘲笑或指責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誰也不希望它產生,這是一種合理的想法,由此產生的不愉快情緒也是適當的。但同時另外一些信念如“每個人都應該喜歡我,同意我所做的一切,否則我就受不了”也可能混於其中,這是不合理的觀念,它會導致不適應的負性情緒反應。因此諮詢師要對求助者合理與不合理的信念加以區分。
此外,在確認不合理信念時,諮詢師應注意把它同求助者對問題的表面看法區分開來。例如一位母親,常因兒子不愛學習、調皮等行為而生氣。有人可能認為“兒子不聽我的話”是導致她生氣、憤怒的信念。但實際上,這只是停留於表面的想法。真正不合理的信念可能是“兒子就應該好好學習,必須聽我的話”等一類絕對化要求。因此,在尋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時,一定要抓住典型特徵,即絕對化的要求、過分概括和糟糕至極,並把它們與求助者負性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聯繫起來。
默茲比提出的5條區分合理與不合理信念的標準:
①、合理的信念大都是基於一些已知的客觀事實;而不合理的信念則包含更多的主觀臆測成分;
②、合理的信念能使人們保護自己,努力使自己愉快地生活,不合理的信念則會產生情緒困擾;
③、合理的信念使人更快地達到自己的目標;不合理的信念則使人難於達到現實的目標而苦惱;
④、合理的信念可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煩;不合理的信念則難於做到這一點;
⑤、合理的信念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緒衝突;不合理的信念則會使情緒困擾持續相當長的時間而造成不適當的反應。
此外,在確認不合理信念時,應注意把它同求助者對問題的表面看法區分開來。例如有一位母親,常因兒子不愛學習、調皮等行為而生氣。有人可能認為“兒子不聽我的話,”是她導致生氣、憤怒等情緒的信念。但實際上,這只是停留於表面的想法。真正的不合理觀念可能是“兒子就應該好好學習,必須聽我的話”等一類絕對化的要求。因此,在尋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時,一定要抓住典型特徵,即絕對化的要求、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極,並把它們與求助者不適應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聯繫起來。
這一階段另一方面的工作是使求助者進一步對自己的問題以及所存在的問題與自身不合理信念關係的領悟。僅憑空洞的理論性解說難以使求助者實現真正的領悟,諮詢師應結合具體案例,從具體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反覆向求助者實現真正的領悟。在進行這一步工作時,諮詢師不能急於求成。有時求助者表面上接受了ABC理論,也好像達到了一種領悟,但這很可能是一種假相。因為這可能是求助者希望自己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於是他們或多或少地存在討好諮詢師的心理,希望儘快得到一副“靈丹妙藥”。這表明他們仍沒有認識到自己應對問題負責任,仍希望依靠外部力量解決問題。要檢驗求助者是否真正達到領悟,諮詢師可以引導求助者分析他自己的問題,讓他舉一些例子來說明自己問題的根源。
上面所說的求助者對自己的問題難以領悟的情況,實際上是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經常會遇到的阻抗。這種阻抗還可能表現在其他方面,從而使諮詢師感到諮詢停滯不前,陷入僵化的局面。造成這一類阻抗的原因可能來自諮詢師和求助者兩個方面。一方面,對於諮詢師來說,如果他對求助者的問題假定得太多,沒有抓住核心問題,或者自己講得太多,使求助者限於被動,這都會造成諮詢中的阻抗;另一方面,求助者過分關注自己的情緒或誘發事件,沒有意識到他現在能做些什麼或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改變現狀,這也是使諮詢受阻的主要原因。因此,諮詢師應特別注意這些阻礙諮詢進程的因素,對其自身的問題努力加以克服;對求助者加以引導,使其從情緒困擾和過去經歷的體驗中擺脫出來,正視造成這些問題的不合理信念。

修通階段

這一階段的工作是合理情緒療法中最主要的部分。諮詢師的主要任務是運用多種技術,使求助者修正或放棄原有的非理性觀念,並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從而使症狀得以減輕或消除。
所謂修通,也就是指工作透人的過程。這一術語與精神分析治療中的名稱相同,但卻有不同的涵義。在合理情緒療法中,修通並不是通過情緒宣洩、對夢和軀體症狀所做的工作等精神分析治療的常用技術來實現的。合理情緒療法不鼓勵情緒宣洩,認為這會強化求助者的問題,使其陷入自己的情緒困擾中而不能正視自己的問題。而且合理情緒療法也把和求助者過去經驗的聯繫限制在一定範圍,不去追究這些經驗對他目前影響。
如果說前兩個階段的工作是解說性和分析性的,那么這一階段的工作則就是技術性和方法性的了。諮詢師要套用各種方法與技術,以修正、改變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為中心進行工作。這是整個合理情緒療法的核心內容。合理情緒療法的常用技術:
合理情緒治療步驟合理情緒治療步驟
(1)、與不合理信念辯論
這是合理情緒療法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它來源於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辯證法,即所謂“產婆術”的辯論技術。蘇格拉底的方法是讓你說出你的觀點,然後依照你的觀點進一步推理,最後引出謬誤,從而使你認識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並主動加以矯正。這種辯論的方法是指從科學、理性的角度對求助者持有的關於他們自己、他人及周圍世界的不合理信念和假設進行挑戰和質疑,以動搖他們的這些信念。
這種方法主要是通過諮詢師積極主動的提問來進行的,諮詢師的提問具有明顯的挑戰性和質疑性的特點,其內容緊緊圍繞著求助者信念的非理性特徵。
例如,針對求助者持有的絕對化要求的一類不合理信念,諮詢師可以直接提出以下問題:“有什麼證據表明你必須獲得成功(或別人的讚賞)?”“別人有什麼理由必須友好地對待你?”“事情為什麼必須按照你的意志來發展?如果不是這樣,那又會怎樣?”等等
對於求助者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相應的提問可以是:“你怎么才能證明你是個一無是處的人?”“毫無價值的涵義到底是什麼?”“如果你在這一件事情上失敗了,就認為自己是個毫無價值的人,那么你以前許多成功的經歷表明你是個什麼人?”“你能否保證每個人在每件事情上都不出差錯?如果他們做不到這一點,那么又有什麼理由表明他們就不可救藥了?”等等;針對糟糕至極的不合理信念,相應的問題可以是:“這件事到底糟糕到什麼程度?你能否拿出一個客觀數量來說明?”“如果這件可怕的事發生了,世界會因此而滅亡嗎?你會因此而死去嗎?”“如果你認為這件事是糟糕至極的話,我可以舉出比這還要糟糕十倍的事,你若遇到這些事情,你又會怎樣?”“你怎么證明你真的受不了啦?”等問題。
諮詢師可運用“黃金規則” 來反駁求助者對別人和周圍環境的絕對化要求。所謂黃金規則,是指“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這樣一種理性觀念。某些求助者常常錯誤地運用這一定律,他們的觀念可能是“我對別人怎樣,別人必須對我怎樣”或“別人必須喜歡我,接受我”等一些不合理的、絕對化的要求,而他們自己卻做不到“必須喜歡別人”。因為當這類絕對化的要求難以實現時,他常常會對別人產生忿怒和敵意等情緒——這實際上已經違背了黃金規則,構成了“反黃金規則” 。因此,一旦求助者接受了黃金規則,他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對別人或環境的絕對化要求是不合理的。
一般來講,求助者並不會簡單地放棄自己的信念,他們會尋找各種理由為它們辯解。這就需要諮詢師時刻保持清醒、客觀、理智的頭腦,根據求助者的回答一環扣一環,緊緊抓住求助者回答中的非理性內容,通過不斷重複的辯論,使對方感到為自己信念的辯護變得理屈詞窮。
但是,諮詢師還不能滿足於此。因為他的角色不僅是個辯論者,也是一個權威的信息提供者和合理生活的指導者。這就是說,通過辯論,不僅要使求助者認識到他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也要使他分清什麼是合理信念,什麼是不合理信念,並幫助他學會以合理的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當求助者對這些信念有了一定認識後,諮詢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使他認識到即使某些不希望發生的事真的發生了,他們也能以合理的信念來面對這些現實。
應當注意的是,各種阻力也會在辯論中產生,使辯論顯得難以進展或沒有效果。出現阻力的原因也在於諮詢師和求助者兩個方面。首先,如果諮詢師在辯論時沒有結合對方的具體問題,或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甚至是為博得求助者的好感而不直接提出他的非理性之處,或提的問題過於婉轉和含蓄,那么他就會使辯論停留於表面形式。因此,諮詢師對要辯論的問題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並做到有的放矢;同時,他一定要保持絕對客觀化的地位,對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應針鋒相對,不留情面,而不要因害怕遭到對方拒絕而姑息遷就。
阻力產生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在求助者本身。主要表現為他對諮詢師的辯論和質疑會存有“如果我改變了那么多,那么我就不是我了”或“如果我改變了那些必須、應該的要求,我就會變得平庸,也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了。”
針對這種情況,諮詢師應向求助者指出:改變他的不合理觀念並不是消除他的動機。每個人都有獲得成功的願望,但如果要求自己必須或應該成功,這就是一個不容易實現的目標,而合理的想法則會使目標更易實現。
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是一種主動性和指導性很強的認知改變技術,它不僅要求諮詢師對求助者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進行主動發問和質疑,也要求諮詢師指導或引導求助者對這些觀念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促使他們對自己的問題深有感觸,這樣做會使得辯論比求助者只是被動地接受諮詢師的說教更有成效。
產婆術式的辯淪:
是從求助者的信念出發進行推論,在推論過程中會因不合理信念而出現謬論,求助者必然要進行修改,經過多次修改,求助者持有的將是合理的信念,而合理的信念不使人產生負性情緒,求助者將擺脫情緒困擾。
產婆術式的辯論有其基本形式,一般從“按你所說……”,推論“因此……”,再推論到“因此……”,即所謂的“三段式”推論,直至產生謬誤,形成矛盾。諮詢師利用矛盾進行面質,使求助者不得不承認其中的矛盾,迫使求助者改變不合理信念,最終建立合理信念。
(2)、合理情緒想像技術
求助者的情緒困擾,有時就是他自己向自己頭腦傳播的煩惱,他經常給自己傳播不合理信念,在頭腦中誇張地想像各種失敗的情境,從而產生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合理情緒想像技術就是幫助求助者停止這種傳播的方法,其具體步驟可以分為以下三步:
1、使求助者在想像中進入產生過不適當的情緒反應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讓他體驗在這種情境下的強烈情緒反應。
2、幫助求助者改變這種不適當的情緒體驗,並使他能體驗到適度昀情緒反應。這常常是通過改變求助者對自己情緒體驗的不正確認識來進行的。
3、停止想像。讓求助者講述他是怎樣想的,自己的情緒有哪些變化,是如何變化的,改變了哪些觀念,學到了哪些觀念。
對求助者情緒和觀念的積極轉變,諮詢師應及時給予強化,以鞏固他獲得的新的情緒反應。
上面的過程是通過想像一個不希望發生的情境來進行的。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更積極的方法,即讓求助者想像一個情境,在這一情境之下,求助者可以按自己所希望的去感覺和行動。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幫助他有一個積極的情緒和目標。
(3)、家庭作業
認知性的家庭作業也是合理情緒療法常用的方法。它實際上是諮詢師與求助者之間的辯論在一次治療結束後的延伸,即讓求助者自己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報告(RSA)。
RET自助表是先讓求助者寫出事件A和結果C;然後從表中列出的十幾種常見不合理信念中找出符合自己情況的B,或寫出表中未列出的其他不合理信念;要求求助者對B逐一進行分析,並找出可以代替那些B的合理信念,填在相應的欄目中;最後一項,求助者要填寫出他所得到的新的情緒和行為。完成RET自助表實際上就是一個求助者自己進行ABCDE工作的過程。
合理自我分析( RSA)和RET自助表基本上類似,也是要求求助者以報告的形式寫出ABCDE各項,只不過它不像RET自助表那樣有嚴格規範的步驟,但報告的重點要以D即與不合理信念的辯論為主。
D:對B的駁斥,E:新觀念
(4)、其他方法
合理情緒療法雖然是一種高度的認知取向的治療方法,但卻也強調認知、情緒和行為三方面的整合。因此在合理情緒療法中也會經常見到一些情緒與行為的治療方法和技術。
前面提到的合理情緒想像技術就是一種情緒的方法。除此之外,在情緒方面經常使用的方法還包括對求助者完全的接受和容忍。這表現為不論求助者的情緒和行為表現是多么荒謬和不合理,諮詢師也要理解和接受他們承認並尊重他們作為一個人的存在,而不是厭惡和排斥他們。
此外諮詢師還要鼓勵求助者自我接受,即在接受自己好的方面的同時,也要接受自己不好的方面,當然這種接受並不是指諮詢師可以寬容或姑息求助者不合理的情緒和行為表現,它只表明對求助者作為可能犯錯誤的人類一員的尊重。
合理情緒療法雖然同求助者中心療法有很大區別,但在對求助者的無條件接受上兩者的觀點是一致的。
除情緒的方法外,合理情緒療法也接受了許多社會學習的理論觀點,並在治療中套用一些行為技術,但這些技術並不是僅僅針對求助者表面症狀,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根除不合理信念,建立以合理的觀念和情緒穩定性為主的行為。常用的方法有自我管理程式,這是根據操作條件反射的原理,要求求助者運用自我獎勵和自我懲罰的方法來改變其不適應的行為方式。
另一種方法被稱為“停留於此” ,即鼓勵求助者呆在某個不希望的情境中,以對抗逃避行為和糟糕至極的想法。
這些方法都可以以家庭作業的方式進行,目的是讓求助者有機會冒險做新的嘗試,並根據行為學習原理來改善不良的行為習慣,從而徹底改變求助者的不合理觀念。除上面的方法,合理情緒療法中的行為技術還包括放鬆訓練、系統脫敏等。

再教育階段

諮詢師在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前幾個階段治療所取得的效果,幫助求助者進一步擺脫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維方式,使新的觀念得以強化,從而使求助者在諮詢結束之後仍能用學到的東西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能更好地適應現實生活。
在這一階段,諮詢師可採用的方法和技術仍可包括上一階段的內容,如繼續使用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技術,合理情緒想像的方法以及各種認知性、情緒性和行為方面的家庭作業。
除此之外,諮詢師還可套用技能訓練,使求助者學會更多的技能,提高他應對各種問題的能力,這也有助於改變他們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強化新的、合理的觀念。這類訓練具體包括自信訓練、放鬆訓練、問題解決訓練和社交技能訓練。前兩種技術主要是為了提高求助者應付焦慮性情緒反應的能力;後兩種則主要幫助求助者提高尋求問題解決的最“優”方法的能力以及社會交往的能力。
此階段治療的主要目的是重建,即幫助求助者在認知方式、思維過程以及情緒和行為表現等方面重新建立起新的反應模式,減少他在以後生活中出現情緒困擾和不良行為的傾向。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於20世紀50年代首創的一種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它在許多著作中也被譯作“理性情緒療法”。顧名思義,這種方法旨在通過純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的途徑,改變求助者的非理性觀念,以幫助他解決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

信念特徵

Ellis總結的11類不合理信念及相應的分析
(1)、每個人絕對要獲得周圍環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愛和讚許。這個觀念實際上是個假像,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因為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既便是父母,老師等對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遠對自己持一種絕對喜愛和讚許的態度。因此如果他堅持這種信念,就可能幹辛萬苦,委曲求全以取悅他人,以獲得每個人的欣賞;但結果必定會使他感到失望、沮喪和受挫。
(2)、個人是否有價值,完全在於他是否是個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個環節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這也是一個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因為世界上根本沒有十全十美、永遠成功的人。一個人可能在某方面較他人有優勢,但在另外方面卻可能不如別人。雖然他以前有過許多成功的境遇,但無法保證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因此,若某人堅持這種信念,他就會為自己永遠無法實現的目標而徒自傷悲。
(3)、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惡、很可憎,所以應該對他們做嚴厲的譴責和懲罰。世上既然沒有完人,也就沒有絕對的區分對與錯、好與壞的標準。每個人都可能會犯錯誤,但僅憑責備和懲罰則於事無補。人偶然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應因一時的錯誤就將他們視為“壞人”,以致對他們產生極端排斥和歧視。
(4)、如果事情非己所願,那將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人不可能永遠成功,生活和事業上的挫折是很自然的,如果一經遭受挫折便感到可怕,就會導致情緒困擾,也可能使事情更加惡化。
(5)、不愉快的事總是由於外在環境的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因此人對自身的痛苦和困擾也無法控制和改變。外在因素會對個人有一定影響,但實際上並不是像自己想像的那樣可怕和嚴重。如果能認識到情緒困擾之中包含了自己對外在事件的知覺、評價及內部言語的作用等因素,那么外在的力量便可能得以控制和改變。
(6)、面對現實中的困難和自我所承擔的責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它們。逃避問題雖然可以暫時緩和矛盾,但問題卻始終存在而得不到解決,時間一長,問題也便會惡化或連鎖性地產生其他問題和困難,從而更加難以解決,最終會導致更為嚴重的情緒困擾。
(7)、人們要對危險和可怕的事隨時隨地加以警惕,應該非常關心並不斷注意其發生的可能性。對危險和可怕的事物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是正確的;但過分的憂慮則是非理性的。因為堅持這種信念只會誇大危險發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對之加以客觀評價和有效地去面對。這種杞人憂天式的觀念只會使生活變得沉重和沒有生氣,導致整日憂心仲忡,焦慮不已。
(8)、人必須依賴別人,特別是某些與自己相比強而有力的人,只有這樣,才能生活得好些。雖然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要依賴於別人,但過分誇大這種依賴的必要性則可能使自我失去獨立性,導致更大的依賴,從而失去學習能力,產生不安全感。
(9)、一個人以往的經歷和事件常常決定了他目前的行為,而且這種影響是永遠難以改變的已經發生的事實是個人的歷史,這的確是無法改變的。但是不能說這些事就會決定一個人的現在和將來。因為事實雖不可改變,但對事件的看法卻是可以改變的,從而人們仍可以控制、改變自己以後的生活。
(10)、一個人應該關心他人的問題,並為他人的問題而悲傷、難過。關心他人,富於同情,這是有愛心的表現。但如果過分投入他人的事情,就可能忽視自己的問題,並因此使自己的情緒失去平衡,最終導致沒有能力去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卻使自己的問題更糟。
(11)、對人生中的每個問題,都應有一個惟一正確的答案。如果人找不到這個答案,就會痛苦一生。人生是一個複雜的歷程,對任何問題都要尋求完美的解決辦法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人們堅持要尋求某種完美的答案,那就會使自己感到失望和沮喪。
非理性思維方式
從以上非理性觀念中,可以歸納出相應的非理性思維方式,
如:我喜歡如此→我應該如此;
很難→沒有辦法; 也許→一定;
有時候→總是; 某些→所有的;
我表現不好→我不好; 好像如此→確實如此;
到目前為止如此→必然永遠如此;等等。
從中可以看出,許多不合理信念就是將“想要”、“希望”等變成“一定要”、“必須”或“應該”的表現。
一個情緒沮喪的人總是堅持他必須要有某事物,而不只是想要或喜歡它而已。因此他便會把這種過度極端化的需求套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關於成就和獲得別人讚賞上,而當他不能滿足這種需求時,就容易產生焦慮、自卑、沮喪等情緒;如果他將這種需求套用到他人身上,要求別人應該或必須怎樣做時,一旦別人不能符合其意,他就會對人產生敵意、憤怒等情緒。
三個主要特徵
絕對化的要求
絕對化的要求是指個體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這種特徵通常是與“必須”和“應該”這類詞聯繫在一起,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友好地對待我”等等。這種絕對化的要求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客觀事物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不可能依個人意志而轉移。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獲得成功;他周圍的人和事物的表現和發展也不會依他的意願來改變。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生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
過分概括的評價
過分概括化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它是個體對自己或別人不合理的評價,其典型特徵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例如,一些人面對失敗的結果常常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或“毫無價值”。這種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會導致自責自罪、自卑自棄的心理以及焦慮和抑鬱等情緒。而一旦將這種評價轉向於他人,就會一味地責備別人,並產生憤怒和敵意的情緒。針對這類不合理信念,合理情緒療法強調世上沒有一個人能達到十全十美的境地,每一個人都應接受人是有可能犯錯誤的。因此,應以評價一個人的具體行為和表現來代替對整個人的評價,也就是說“評價一個人的行為而不是去評價一個人”。
糟糕至極的結果
糟糕至極是一種對事物的可能後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種災難性的預期的非理性觀念。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有比之更壞的情況發生,因此沒有一種事情可以被定義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頂。若人堅持這樣的觀念,那么當他認為遇到了糟糕透頂的事情發生時,就會陷入極度的負性情緒體驗中。針對這種信念,合理情緒療法理論認為雖然非常不好的事情確實可能發生,我們也有很多原因不希望它發生,但我們卻沒有理由說它不該發生。因此,面對這些不好的事情,我們應該努力接受現實,在可能的情況下去改變這種狀態,而在不能改變時去學會如何在這種狀態下生活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