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姊妹飯,苗族民間節日。又稱姊妹節。源於母系社會氏族外婚制。後相沿成俗,演變成節日。每年農曆十二月和第二年三月間舉行,各地有所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吃姊妹飯
- 別名:姊妹節
- 性質:民間節日
吃姊妹飯,苗族民間節日。又稱姊妹節。源於母系社會氏族外婚制。後相沿成俗,演變成節日。每年農曆十二月和第二年三月間舉行,各地有所不同。
吃姊妹飯,苗族民間節日。又稱姊妹節。源於母系社會氏族外婚制。後相沿成俗,演變成節日。每年農曆十二月和第二年三月間舉行,各地有所不同。節日簡介以寨為單位,備酒宴邀請外村寨青年及親友。宴席上備有五顏六色的糯米飯。進行男女青年...
姐妹飯是一道由糯米、野生植物等為原材料製作而成的食品,苗族習俗,相傳始於母系氏族社會。農曆三月十五前後,青年女子便上山採集可食野生植物,取汁把糯米染成各種顏色,蒸熟後用手抓食。伴以醃魚、酸湯,香甜可口,風味獨特。吃姐妹飯風俗沿襲下來,便有了姐妹節。到了三月十五姐妹節這天,各家都吃姐味飯,青年...
苗族姊妹節,流傳於貴州省台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苗族姊妹節以青年婦女為中心,以展示歌舞、服飾、遊方,吃姊妹飯和青年男女交換信物為主要活動內容,節日規模較大,內容豐富獨特。 吃姊妹飯是苗族姊妹節的重要禮儀事項。姊妹飯同時也是姑娘們送給情侶以表達情意的信物,是...
苗家姊妹節亦稱“吃姊妹飯”,是貴州省東部清水江畔一些苗家村寨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十八,沿江兩岸附近的苗族人民都聚集一起,歡度這個佳節。節日裡,按苗家的傳統風俗,都要吃姐妹飯。這種飯是用姑娘們上山採摘野生植物的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姐妹飯晶瑩透亮,香軟可口。除全家食用外,...
每逢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是居住在五指山市和保亭縣交界處的陡水河畔苗家村寨姑娘們歡度傳統節日姐妹節的日子。在這些日子裡,按照海南苗家的傳統習俗,要吃姐妹飯。姐妹飯是姑娘們上山採摘野生植物的花和葉,用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熟而成的,吃罷姐妹飯,姑娘與小伙子們身著節日盛裝和民族服裝,歡天喜地來到...
於是便有了“姊妹飯”的典故,即苗語叫帶給情人吃的食物為“藏飯(gad liangl)”,漢語意譯為“姊妹飯”。節日的社會功能 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傳說黔東南台江縣境內的施洞地區有八百個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個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婦而打單身。老年人們想起了阿姣、金丹吃“...
漢語拼音:jiěmei 英語:sister 註解: 1、姐姐和妹妹 (a)不包括本人:她沒有姐妹,只有一個哥哥。(b)包括本人:她們姐妹倆都是先進生產者。 2、弟兄姐妹,同胞。 姐妹之間應該有感情,有一種被血緣的紐帶連線起來的親情。這種感情通過日積月累,不斷升華,不斷積累,最後,成為一種親情,一種不亞於父母...
苗族傳統節日 “姊妹節”又稱“姐妹節”,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節日集會,有的村寨在農曆的二月十五日過,有的村寨在農曆三月十五過,以台江施洞地區最有特色。過節的時節,家家都要準備不少由紅、黃、白、黑、綠五色糯米飯攪拌在一起的“姊妹飯”以餉賓朋。白天,江邊、路邊、沙灘上、草地上人...
貴州苗族姊妹節主要是指貴州省台江縣、施秉縣以及劍河縣部分地區的苗族人民在每年季春時節由婦女們主持的吃姊妹飯的節日。節日禮儀古樸獨特,最為典型壯觀的要數台江縣施洞地區清水江畔的三月十五至十七苗族姊妹節。苗族獨木龍舟節 清水江的台江施洞龍舟及其龍舟節,已愈來愈受到國內外有關人士的重視。它具有獨特的子母...
娘家即簡備飯菜打發姑娘出門,吃姊妹飯。新郎向岳父母道謝、安慰。姑娘也向父母訴說生為女身,無可報答父母之情之言辭。古諺說:“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姑娘的留戀,此後將被視為客人的那份辛酸,令人不忍。“前朝嫁男不嫁女,如今嫁女不嫁男,女兒從呱呱落地時就知是人家的,只要你們相親相愛,長輩則...
節日是苗族風情展現得最淋漓盡致的時刻。黔東南苗族有名堂的節日有一百多種,春節、過苗年、姊妹飯節、吃牯藏、爬坡節、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蘆笙節、龍船節……數不勝數,一些節日又往往“節中有節”,或者不同地方同過一個節,節慶活動此伏彼起,“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的說法一點也不過份。
26.水族服飾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飾。上衣為緊身窄長袖右開襟,襟沿鑲繡有花邊,與漢族的“姊妹裝”頗相似,但袖長而窄。身短而緊是與漢族“姊妹裝”的微小區別。27.瑤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過對歌活動來進行。對歌一般出節日和婚娶等活動中,農閒季節青年男女串寨或走親戚也要進行對歌...
糯米飯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為男女老幼喜愛之食品,人們認為吃粘米飯不頂餓,味淡,不及糯米飯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捏著吃極為方便。凡逢走親訪友的禮品,各種節日(姊妹節)的主食,多為糯米做成的各種食品。有甑蒸絢白的糯米飯,染成五顏六色的花糯米飯,枕頭形和...
仍有“二月二”禳橋節、苗族姊妹飯節、吃新節、牯藏節等隆重而獨特的民族節日;有奇異的苗族拜年,苗族婚俗、苗族喪葬和苗族禁忌等獨特的民風民俗;有坐夜歌、情歌、對酒歌、盤古歌,吹蘆笙和吹木葉、跳蘆笙舞等原生態歌舞;有挑花、刺繡、靛染和編織等精巧的苗族手工藝;有醃魚、酸湯菜、爛菜、榨辣菜等豐富的...
要苦練哭嫁歌,仡佬人把哭嫁叫“哭姊妹”,是因為姑娘哭嫁時,陪伴她的都是平時要好的姊妹,這些姑娘在喜期到來的前幾天就廝守在一起,早晚形影不離,她們一呼一應以歌代哭,互訴衷腸,相敘離情別緒,故稱“哭姊妹”。男方接親隊伍到女家附近後,要首先由媒人和“押禮先生”(即司禮)向女方家報信,遞“...
姊妹(嫡親的姐姐妹妹)養新婦(童養媳)晚(音mae)娘(後媽)其他信息 去(音kei,開退切)篤出去(將物用力跑出去)寄(記意切)(個、頭、歇)(這……)過(個、頭、歇)(那……)實梗(這樣)叨則,啥個(什麼)睏覺(睡覺)吃茶(飲茶)射(dza)水、射尿(小便)跑集場(趕集市)做人家(節約...
綏寧縣位於湘西南邊陲,這片古楚文化向大西南退移的最後遺存地,原生態民族民俗資源十分豐富。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綏寧苗族“四·八”姑娘節。這天,出了嫁的當地苗族姑娘都要回娘家,與姊妹們一起吃黑飯,唱山歌,比女紅,敘舊聊天。久而久之,該習俗就流傳於以綏寧縣為中心的廣大苗族地區。據介紹,為了集中展示...
客家方言保存不少古語。如“澳”,《廣雅》謂:“澳,語也”,客家方言把語言爭執稱為“澳事”。客家話很多日常用語可在《呂氏春秋》中找到,客家話中的人物稱呼在南北朝民歌《木蘭辭》中也有體現:如稱父親為“阿爺”,稱父母為“爺娘”,稱姐妹為“姊妹”;客家方言保存不少古義。如客家人稱吃早飯為“食朝...
13、姊妹:姐妹、兄弟姐妹。鹹寧人問你“幾姊妹?”,可能是問你家多少個女孩,也可能是問你家兄弟姐妹一共多少個。文獻最後在元曲中見過“姊妹”統指兄弟姐妹的這個用法。不區分性別以表示親切,是鹹寧方言一個特殊現象,所以像爹、伯、爺、叔、舅、哥等大家不要以為就是男的,極端的情況還有小孩喊媽媽為“叔...
官府湘菜代表菜品以組庵湘菜為代表,如組庵豆腐、組庵魚翅等;民間湘菜代表菜品有辣椒炒肉、剁椒魚頭、湘西外婆菜、吉首酸肉、牛肉粉,衡陽魚粉,棲鳳渡魚粉,東安雞,金魚戲蓮、永州血鴨、九嶷山兔、寧遠釀豆腐、腊味合蒸、姊妹糰子 、寧鄉口味蛇、岳陽姜辣蛇等。發展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 從湖南的新石器遺址中出土...
6、鍋中放水,然後加糖燒開小火熬成玻璃欠,澆在小西紅柿上即可開吃 苗族糯米飯 糯米飯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為男女老幼喜愛之食品,人們認為吃粘米飯不頂餓,味淡,不及糯米飯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捏著吃極為方便。凡逢走親訪友的禮品,各種節日(姊妹節)的主食,多...
一舉攻破柳州城。喜訊傳到四面八方,人們舉手稱慶。從此經楊的侗家姑娘為了慶祝反抗統治者的勝利,每年四月八日都回娘家做烏米飯給姊妹們吃,以示對英雄的紀念。臨走時,她們還要帶些烏飯糍粑回婆家,讓外姓的親友也分享勝利的歡樂。後來、外姓的侗家姑娘也於此日照樣做烏米飯。後來,便形成了民族性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