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間吸鰍,Hemimyzon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屬於平鰭鰍科間吸鰍屬的一種魚類,1894年被人發現。喜歡在山溪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台灣間吸鰍
- 拉丁學名:Hemimyzon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鯉形目
- 科:平鰭鰍科
- 亞科:平鰭鰍亞科
- 屬:間吸鰍屬
- 種:台灣間吸鰍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漁業方法,
編號: | 6540 |
拉丁目名: | CYPRINIFORMES |
拉丁科名: | Homalopteridae |
中文亞科: | 平鰭鰍亞科 |
拉丁亞科: | Homalopterinae |
中文屬名: | 間吸鰍屬 |
拉丁屬名: | Hemimyzon |
拉丁種名: | formosanum |
定名人: | (Boulenger) |
年代: | 1894 |
中文名: | 台灣間吸鰍 |
ogenus: | Homaloptera |
原始文獻: | Ann. Mag. Nat. Hist., 14(6):463. |
模式產地: | 台灣中部 |
生境: | 山溪 |
類型: | X |
國內分布: | 台灣大甲溪, 濁水溪等水系 |
特有: | y |
資料來源: | 水生生物學集刊 6(3):340. |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扁平,後部側扁。頭部至腹鰭之間的身體呈三角形,腹面頗為平坦。頭中大,平扁。吻部略呈圓弧狀。口下位,口裂略呈弧狀。上頜上方的腹面具2-3對短須。體被細小圓鱗,頭部及胸部的內側均裸出無鱗。側線完全。背鰭基部較短,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後上方,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腹鰭向兩側平展,後緣完全分離,4-5(不分枝軟條)+ 9-11(分枝軟條);胸鰭寬大而平展,末端幾達腹鰭前緣;尾鰭凹形。體色變異大,體呈淺橄欖綠、或墨綠、或黑褐色等,體背及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深色斑;各鰭淡黃褐色,背、尾鰭具有暗色點狀條紋。
地理分布
台灣特有種。分布於台灣北部及西部的溪河中、上游。
漁業方法
魚體較小,食用價值低,但其體色花紋富變化,生活習性特殊,或可飼養成觀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