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者:蔡承豪 / 楊韻平
- ISBN:9789867796189
- 頁數:144
- 出版社:果實
- 出版時間:20040506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
內容介紹
番薯是台灣人認同度最高的象徵符號,也是大家最親近的鄉土記憶。然而台灣原本是沒有番薯的,它是道道地地的舶來品。番薯從它的原產地中南美洲輾轉傳布到世界各地。四百年前,隨著來自中國的拓墾先民來台生根。番薯究竟包裹著什麼樣的台灣歷史呢?
十六世紀末,番薯幫助台灣先民度過荒蕪與天災。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靠著番薯度過斷糧危機,成功擊退荷軍。隨著漢人的拓墾,番薯在台蔓衍茁壯,清朝時更成為輸往中國的高獲利作物。進入日本時代,日人以科學方法栽植改良,使番薯質精量盛。戰後六○年代以降,番薯從食糧轉型為家畜飼料,協助台灣以畜產品對外貿易,對之後台灣的經濟飆揚,默默獻出不可磨滅的功跡。番薯,它在各個時代發揮著不同的力量。
本書藉由番薯的歷史,提供我們一種親切熟悉,又客觀寫實的人文視野,透過此種「番薯視野」,我們看到台灣人的貿易性格,台灣各族群之間的互動歷程,以及台灣由荒而農,再由農邁向工商的奮鬥史。
◎附書贈─典藏五十多年之台灣全省物產分布圖(約62cm×41cm)
作者介紹
蔡承豪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愛吃番薯、番薯冰、地瓜粉圓,卻老是被焢土窯弄得七葷八素。曾分別在北中南的學校求學,因此培養了喜歡在台灣各處亂晃的習慣。主要以產業史為研究中心,碩士論文探討台灣的藍靛業與染布業,以及台灣從農業轉向手工業的進程,另有數篇專文發表於學術期刊上。此外並曾參與博物館規劃案,以及擔任出版專案編輯。
楊韻平
台大人類學系畢業,現就讀於師大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以一九四○年代的東亞世界為研究範疇,試圖超越地圖上的疆界,呈現結構性的意涵。同時,也喜歡以微觀的視野,對日常飲食進行「考古」之旅。認為番薯伯推車的答答聲,是城市中最有味道的聲音。